三伏天,三九天,三伏天三九天是何時開始的,伏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2-01-19 19:00:04

1樓:中華神虹

起源於春秋時期的秦國,《史記·秦紀六》中雲:「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張守節曰:

「六月三伏之節,起秦德公為之,故云初伏,伏者,隱伏避盛暑也。」古代伏天時跟其他節令一樣,民間傳承著很多食俗。

2樓:胡說大本營

1,古人認為酷夏屬「火」,五行中說「火克金」。在十天干裡「庚」是火,那麼炎熱就能克火。就把庚日定為「伏天」的開始。

每年的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就是初伏的第一天;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就是三伏的第一天。

初伏和三伏都是十天。初伏與三伏中間的日子都是二伏了。

2,「九者,久也」。到了冬至,天氣會越來越冷。長久的冬天使人無奈,「九」的概念形成了。古人把冬至這一天作為「久(九)」的開始。

三伏天三九天是何時開始的,伏是什麼意思?

三九天和三伏天是什麼意思?

3樓:西大柚子吖

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指從冬至算起的第三個"九天",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9-27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一般在每年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

1、三九天

從冬至開始我們就來進入一年中最冷的數九天,每九天是一個節點,一直數到九個九天後寒冬就算是結束了。而在這寒冷的81天中,人們公認最冷的時間就是第三個九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冷在三九。

2、三伏天

三伏包括初伏、中伏、末伏,其中初伏是10天,中伏是10或20天,末伏是10天。

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從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起為「末伏」,總稱為「三伏」。由於夏至與第一個庚日之間的天數幾乎每年都不一樣,所以與「三庚」的天數也不是固定的。

4樓:匿名使用者

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以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為終伏. 自初伏日起,至終伏日止,一般為30天.

又按不同的程度分三個階段.所以稱三伏.則伏天為40天.

三九天,是人所感受到最冷的時段。三九天,比較好計算,每年的冬至節這天,就開始進入「數九」,之後,你只要熟悉了中國傳統的節氣口訣,就知道寒暑時間表了。這就是:

「一九二九,懷中插手;三九四九,凍死豬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單;九九八十一,耕田老漢田中立。」。這意思是說,由於地球有積蓄前端時間的冷熱能量的情況,所以,進入冬至之後,還有40天的最冷天氣;冬至之後的18天,僵手足;冬至之後的18天—36天的這18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時期,可以凍死豬狗;而一旦進入冬至之後的36天——54天的這18天,沿河的柳樹就發新芽了,氣候就轉暖了;而冬至之後的54天——70天,人們就要脫下冬衣了;冬至之後的70天,就要準備春耕了,天氣就徹底暖和了。

「三九」是指冬至後的第三個「九天」,即冬至後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我國陰曆有「九九」的說法,用來計算時令。計算的方法是從冬天的冬至曰算起(從冬至開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開始),每九天為一「九」,第一個九天叫「一九」,第二個九天叫「二九」,依此類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個九天,數滿九九八十一天為止。

這時冬天已過完,春天來到了。 一般「三九」時最冷。

5樓:大師喬布斯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一段時間。夏至以後,雖然白天漸短,黑夜漸長,但是一天當中,白天還比黑夜長,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仍比散發的多,近地面的溫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間,地面吸收的熱量幾乎少於散發的熱量,天氣也就最熱了。

再往後,地面吸收的熱量開始少於地面散發的熱量,溫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一般出現在夏至的「三伏」。 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20天)、末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間。

三九天:三九天是古人在生產鬥爭中總結出來的氣節,從冬至這一天算起稱一九,往後順數每九天為一階段,稱二九,三九……九九共八十一天,稱冬至數九。 三九天氣候怎樣?

三九天,古代歌謠,「一九,二九,兩手不出袖口」(冬天氣候寒冷,手放在袖口內),「三九,冰上可行走」(河水結冰)。

6樓:匿名使用者

三九,就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 三伏就是一年中最熱的日子、

7樓:匿名使用者

三九天是冬天三伏天是夏天★★☆

什麼是三九天,什麼是三伏天

8樓:卑微式迷戀

1、三九天是指從冬至算起的第三個"九天",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9-27天。中國的農曆用"九九"來計算時令,冬至為"一九天"的第一天,每九天為一"九",第一個九天叫做"一九",第二個九天叫"二九",依此類推,過完"九九"八十一天,冬天便結束,進入春天,而一年中最冷的時期便是"三九天"。

2、三伏天出現在小暑和處暑之中,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曆「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可以這樣理解:

「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稱之為「伏」,是因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內。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

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曆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間。

9樓:大師喬布斯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一段時間。夏至以後,雖然白天漸短,黑夜漸長,但是一天當中,白天還比黑夜長,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仍比散發的多,近地面的溫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間,地面吸收的熱量幾乎少於散發的熱量,天氣也就最熱了。

再往後,地面吸收的熱量開始少於地面散發的熱量,溫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一般出現在夏至的「三伏」。 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20天)、末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間。

三九天:三九天是古人在生產鬥爭中總結出來的氣節,從冬至這一天算起稱一九,往後順數每九天為一階段,稱二九,三九……九九共八十一天,稱冬至數九。 三九天氣候怎樣?

三九天,古代歌謠,「一九,二九,兩手不出袖口」(冬天氣候寒冷,手放在袖口內),「三九,冰上可行走」(河水結冰)。

10樓:世清韓餘

這是古時候的一種節氣記錄方法,一年被分成9個9,三伏天就是夏天的一個時節,三九天是冬天的一個時節。

11樓:匿名使用者

冬至後第一天一般為一九第一天,夏至後第一天一般為三伏第一天

三九天與三伏天的來歷?

三伏,三九分別指哪些天?

12樓:匿名使用者

「伏」是五行家對季節的另類安排,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金、水,由秋到冬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迴圈。但是由夏到秋則不然,火克金,金不敢出來。

就要潛伏一段時間,「潛伏」就是「伏」的本義。   「伏」又稱「長夏」,五行家對其冠以「土」。一年五季春、夏、長夏、秋、冬,按木、火、土、金、水的相生關係可以自然迴圈。

  秋天屬「庚辛金」所以「入伏」要從「庚日」開始。溫度最高,需要潛伏的時間要在夏至後二十天以後,所以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庚日」是「甲子記日」,和夏至等節氣的時差不定,這就會出現四十天「伏」和三十天「伏」。

  三伏中最熱的是8月15~17日。 三九_中國傳統農曆年中的某一時段,也稱「三九天」。中國俗語有「夏練三伏,冬練三九」之說法。

與三九對應的是三伏。

13樓:匿名使用者

三九天是從冬至開始,每九天算一九,即冬至後十八天後進入三九,二十七天後三九結束進入四九,三九和四九基本上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三伏我不知怎麼算的,舊時日曆上都標著,每一伏是十天或二十天,三伏共四十天,三伏結束後那天就是處暑,這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三伏天"與"三九天"分別指的是那幾天?

14樓:匿名使用者

指一年中最熱和最冷的天

三伏天的來歷,三伏天的由來

武君建 三伏是中國農曆中一段特殊的時期,是初伏 中伏 末伏的統稱。三伏約在西曆的6月到9月之間,是中國在農曆年中天氣最熱的時期。一年中初伏 末伏各10天,中伏在不同的年份為10或20天。以下 介紹三伏 名稱 另稱 介紹 初伏 頭伏 夏至1後第三個庚日2起到第四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日子。第三個庚日為入伏...

三伏天的由來,三伏天的來歷

三伏天是按照我國古代的 干支紀日法 確定的。每年夏至以後第三個庚日 指干支紀日中帶有 庚 字的日子 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合起來稱為三伏。按陽曆計算則出現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時我國大部地區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俗話說 冷在三九,熱在三伏 7月7日節氣是小暑,古籍 群芳譜...

三伏天應該吃點什麼,三伏天適合喝點什麼?

三伏天應該多吃 1.多吃苦味食物。苦味食物不僅清熱,還能解熱祛暑 消除疲勞。所以,大暑時節,適當吃點苦瓜 苦菜 苦蕎麥等苦味食物,可健脾開胃 增進食慾,不僅讓溼熱之邪對您敬而遠之,還可預防中暑,可謂一舉兩得。2.增加清熱解暑 健脾利溼食物的攝入。綠豆湯是我國民間傳統的解暑食物,除了脾胃虛寒及體質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