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到東方遊歷,路遇兩個小孩兒在爭論。便問他們爭論的緣故。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
問其故。 一個小孩兒說:「我認為太陽剛剛升出來的時候離人近,而太陽執行到中午時就離人遠了。
」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另一個小孩兒認為太陽剛升起時離人遠,而太陽遠行到中午時離人近。
一兒以日初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時象車的傘蓋一樣大,到了中午時就如同盤子一般小了,這不是遠的小而近的大嗎?
」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孟,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另一個小孩兒說:
「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的,到了中午的時候熱得如同把手伸進熱水中,這不是近的就感覺熱,而遠的就覺得涼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 孔子不能判斷誰是誰非。 孔子不能決也。 兩個小孩兒笑著說:
「誰說你知識豐富呢?」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 孔子到東方遊歷,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就問他們在辯論什麼。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
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盤子碗口那樣小, 這不正是遠的顯得小而近的顯得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正是近的就覺得熱,遠的就覺得涼嗎?」
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嘲笑說:「誰說你多智慧呢?」
《列子》是先秦時著作集,內容多記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如愚公移山、紀昌學射等,形象鮮明,含義深刻,直到現在,仍有較高的文學意義及思想寓義。
《列子》,相傳為戰國時列禦寇所著。列禦寇,亦作圄寇,圉寇。相傳為戰國時道家,鄭國圃田(今河南鄭州市)人。
師事金丘子林(名林,鄭人),學本於黃帝、老子,好虛靜,不與人交往,終身不仕。其學說「主正」、「貴虛」、「主正」即接受儒家「正名」學說,即要求名實一致;「貴虛」本於道家學說,主張「虛無」,一切聽其自然,不要有所作為。列子著書二十篇,凡十萬言,今僅存八篇,計有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朱、說符等,內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
唐天寶年間,詔號《列子》為《沖虛真經》,作為道家的經典之一。
2樓:匿名使用者
短一點你可以自己歸納一下
《兩小兒辯日》的科學解釋? 5
3樓:匿名使用者
地球繞日執行的軌道為一橢圓,太陽位於其中一個焦點上。每年1月初經過近日點(距太陽14710萬公里),7月初經過遠日點(距太陽15210萬公里)。經過計算,地球每年從遠日點向近日點(7月~1月)執行時,從早晨到中午這段時間靠近太陽約8000公里,在此期間,每天中午的太陽比早晨的太陽距離我們近些;反之,地球從近日點向遠日點(1月~7月)執行時,每天中午的太陽比早晨距我們遠約8000公里。
早晨和中午的日地距離8000公里之差,和日地平均距離(1.5億公里)相比,微不足道,用肉眼是很難觀察出來的。可以說,太陽在早晨和中午離我們同樣遠。
「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這是人眼接觸物體所產生的視覺錯誤的緣故。在實際生活中,人們都有這樣的體驗:兩個同樣大小的圓,如果把其中一個放在幾個大圓圈中,把另一個放在幾個小圓圈中,粗一看,前者小,後者大。
又根據物理學的「光滲」作用,我們看白色圖形,總比看同樣大小的黑色圖形大些。當太陽初升、降落時,地平線上只有一角天空,而且附近還有樹木、房屋背襯,加上此時四周天空昏暗,太陽就顯得特別亮而且大;中午時,背襯的是遼闊天空,沒有物體同它比較,而且四周的天空已很明亮,與太陽亮度相差不太懸殊,因此,看上去太陽顯得小了。
我們知道,地面輻射是大氣的直接熱源,而地面輻射能的大小又與地面接收太陽輻射能的多少有關。早晨,太陽初升,地平高度小,陽光斜射在地面上,地面單位面積上吸收到的太陽輻射能少,氣溫較低,故仍「滄滄涼涼」。中午,太陽直射地面,地面單位面積吸收到的太陽輻射能增大,氣溫高,故「日中如探湯」。
因此,以「遠者小而近者大」或「近者熱而遠者涼」來推論日之遠近,是錯誤的。
4樓:匿名使用者
看到的是視覺,感到的是熱量.早上因為大氣折射,看上去太陽大.關於熱量,大地會累積陽光輻射受到的熱量,中午的時候太陽太陽已經晒了一個上午了比較熱.
而且由於地球自轉,早上太陽對地面的輻射量小於中午,所以中午熱.兩小兒都錯,所以他們是小兒.
5樓:蹉淑敏瞿珍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1),問其故(2)。
一兒曰:「我以(3)日始出時去(4)人近,而日中(5)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6),及(7)日中,則(8)如盤盂(9),此不為(10)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11),及其日中如探湯(12),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13)也。兩小兒笑曰:「孰(14)為汝(15)多知乎?」
《兩小兒辯日》參考譯文:
孔子到東方遊歷,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就問他們在辯論什麼。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
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盤子碗口那樣小,
這不正是遠的顯得小而近的顯得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正是近的就覺得熱,遠的就覺得涼嗎?」
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嘲笑說:「誰說你多智慧呢?」
6樓:
這個我才學過,兩個人都有自己的說法,不可以說是誰對誰錯。
兩小兒辯日的科學原理是?有沒有短一點的
7樓:語數教育鄭老師
科學原理:
早晨的太陽看上去比中午的大,是因為早晨陽光進入大氣層折射角比較大,我們看到的是被放大了的太陽的像,看上去比中午的太陽大很多。
中午時比早晨熱,是因為中午時太陽光是直射在地面上,太陽光直射時,地面和空氣在相同的時間裡、相等的面積內接受太陽的輻射熱較早晨太陽光斜射時多,因而受熱最強。所以中午比早晨時熱。
8樓:陳香
兩個小屁孩,都說得不對
9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還有關於地球折射原理。 大家應該都補充一下
10樓:0缺陷製品
……不是地球自轉跟公轉嗎……
《兩小兒辯日》中兩個小孩誰說的對?有什麼科學的依據?
11樓:
誰都不對。兩個小孩兒論太陽離地遠近,各自根據單方面的現象,得出了相反的結論。孔子由於當時科學水平的限制,也未能解答這個問題,因而受到他們的嘲笑。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片面看問題,是得不出正確結論的。
我們所處的北半球在夏季時,日地距離1.5億千米;冬季時,日地距離稍短一些,約為1.47億千米.
但這是日地距離在半年裡的變化.而在一天裡,從早上到中午,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變化很小.因此,早上的日地距離和中午的日地距相等。
12樓:珍珠奶茶
都不對 ,早上和中午 ,距離的距離太陽相等 , 只有只有晚上的只有晚上距離太陽遠 。
13樓:出秋梵悅
都不對,太陽軌道中午和早上不會有太大的偏差。
14樓:戈戈
都不對,因為太陽在繞著地球轉的時候,它也在自轉。
15樓:胡逸顏
我認為都不對,因為自己的觀點和角度不同,所以看法就會不同,一個是根據大小來判斷的,一個是根據溫度來判斷的,所以就會不同
16樓:匿名使用者
兩個小孩說的都不對。他們各自觀察角度不同。
17樓:匿名使用者
都錯只是因為視覺問題
18樓:子子
兩個小孩說的都不正確。
19樓:來自義龍洞精明的玉簪
厶冗餘老師的嗎??我是你好你說
兩小兒辯日他們的問題正確科學答案是什麼?
20樓:匿名使用者
有關《兩小兒辯日》中的科學知識。
早晨和中午的太陽距離地球的遠近是一樣的。為什麼早晨的太陽看起來較中午時大呢?這是視覺的差誤、錯覺。
同一個物體,放在比它大的物體群中顯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體群中顯得大。同樣道理,早晨的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來的背襯是樹木、房屋及遠山和一小角天空,在這樣的比較下,此時太陽顯得大。而中午太陽高高升起,廣闊無垠的天空是背襯,此時太陽就顯得小了。
其次,同一物體白色的比黑色的顯得大些,這種物理現象叫做「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時,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陽格外明亮;中午時,背景是萬里藍天,太陽與其亮度反差不大,就顯得小些。
中午的氣溫較早晨高,是否此時的太陽較早晨離我們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陽斜射大地,中午太陽直射大地。
在相同的時間、相等的面積裡,直射比斜射熱量高。同時,在夜裡,太陽照射到地面上的熱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涼快;中午,太陽的熱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熱。溫度的涼與熱,並不能說明太陽距離地面的遠與近。
21樓:冰清紫金香
早晨和中午的太陽距離地球的遠近是一樣的。
理由是:為什麼早晨的太陽看起來較中午時大呢?這是視覺的差誤、錯覺。
同一個物體,放在比它大的物體群中顯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體群中顯得大。同樣道理,早晨的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來的背襯是樹木、房屋及遠山和一小角天空,在這樣的比較下,此時太陽顯得大。而中午太陽高高升起,廣闊無垠的天空是背襯,此時太陽就顯得小了。
(放心吧,老師課上講過了)
22樓:匿名使用者
都不對1.太陽什麼時候離人們近些?
太陽是在中午離人們近些呢?還是早晨和晚上離人們近些呢?早晚看到的太陽比中午大都是由於人們的錯覺;中午陽光比早晚熱是由於中午陽光直射,陽光在大氣裡走過的路程較短,熱量被吸收少。
首先,我們應該搞清楚在中午和早晚的時候,人們觀測太陽的距離為什麼會不同。原因很多:(一)地球是球形,不斷地自轉。
如若地球除了自轉沒有其他運動,而且自轉軸與太陽和地球間的直線垂直,則對於在赤道上的人來說中午太陽總比早晚近,也就是說近的距離相當於地球的半徑6 400公里。(二)地球的緯度的不同,觀測的人不一定在赤道上。緯度愈大即離赤道愈遠,太陽在中午和早晚的距離差愈小。
(三)地球不只自轉,也繞太陽公轉,自轉軸和公轉軸成23
文言文《兩小兒辯日》的解釋
23樓:文以立仁
兩小兒辯日,有的叫:兩小兒辯鬥
原文: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日,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譯文:孔子向東遊歷,見到兩個小孩在爭辯,就問他們在爭辯的原因。
一個小孩子說:「我認為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近,而正午的時候距離人遠。」
另一個小孩子認為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比較遠,而正午的時候距離人比較近。
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時像車的車蓋一樣大,到了中午時就如同盤子一般小了,這不是遠小近大的道理嗎?」
另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來時涼爽,到了中午的時候熱得如同把手伸進熱水中,這不是近的就感覺熱,而遠就覺得涼的道理嗎?」
孔子聽了之後不能判斷他們倆誰對誰錯。
兩個小孩子笑著對孔子說:「是誰說你智慧多呢?」
《兩小兒辯日》表現了古人為認識自然、探求客觀事理而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實事求是的精神;同時闡述了「學無止境」的道理。
《兩小兒辯日》中的問題
理 論 上 早 上或 黃 昏 的 太 陽 離 我 們 會 遠 約 6,400 公 裡 即 地 球 的 半 徑 但 這 個 差 別 相 對 於 地 球與 太 陽 的 距 離來 說 可 算 微 不 足 道 地 日 距 離 約 為 150,000,000 公 裡 所 以 早 上 黃 昏 與 正午 的 太 ...
我想知道兩小兒辯日的中心思想,兩小兒辯日《中心思想》
課文記敘了古時候兩個小孩各憑自己的直覺,認定太陽在早上和中午時離地球上人的遠近的不同,各持一端,爭執不下,連學問淵博的孔子也 不能決也 作者通過這個故事說明了宇宙無限,知識無窮盡,學習無止境的道理,同時也反映了古人在認識自然,探求客觀事理時,敢於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精神.本文選自 列子 湯問 列子 ...
《兩小兒辯日的啟發, 兩小兒辯日 給人的啟示是
我換個角度來分析 我們是不是有那兩小孩的勇敢的分析自己不懂的東西?我們是否大膽的說出來?我們還小 錯誤了並不可怕 可怕的是沒有爭辯的信心和勇氣 孔子是思想家,不是科學家 這是一道開放題,主要引導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思考文中所蘊含的道理。學生可以從不同方面談自己的體會。例如,對於兩小兒的 辯鬥 學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