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中描繪怎樣的社會狀況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時間 2022-02-12 02:00:05

1樓:司星顏紫

國破家亡的悲痛和年老多病無力報國的感傷

春望中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2樓:海蔘燉黃瓜

《春望》表達了詩人表現了詩人憂傷國事,期望和平安的美好願望,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一、出處

唐代杜甫的《春望》

二、原文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三、釋義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裡草木茂密。

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髮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擴充套件資料

一、創作背景

天寶十四年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世稱肅宗,改元至德。杜甫聞訊,隻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後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

二、作品賞析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詩篇一開頭便描寫了春望所見。詩人記憶中昔日長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華,鳥語花香,飛絮瀰漫,煙柳明媚,遊人迤邐,可是那種景象今日已經蕩然無存了。

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又令人滿目悽然。詩人寫今日景物,實為抒發人去物非的歷史感,將感情寄寓於物,藉助景物反託情感,為全詩創造了一片荒涼悽慘的氣氛。「國破」和「城春」兩個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時存在並形成強烈的反差。

「城春」當指春天花草樹木繁盛茂密,煙景明麗的季節,可是由於「國破」,國家衰敗,國都淪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斷垣殘壁,只是「草木深」。

「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長安城裡已不再是市容整潔、井然有序了,而是荒蕪破敗,人煙稀少,草木雜生。這裡,詩人睹物傷感,表現了強烈的黍離之悲。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無情而有淚,鳥無恨而驚心,花鳥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兒原本嬌豔明媚,香氣迷人;春天的鳥兒應該歡呼雀躍,唱著委婉悅耳的歌聲,給人以愉悅。

「感時」、「恨別」都濃聚著杜甫因時傷懷,苦悶沉痛的憂愁。

杜甫繼承了這種以樂景表現哀情的藝術手法,並賦予更深厚的情感,獲得更為濃郁的藝術效果。詩人痛感國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會增添內心的傷痛。這聯通過景物描寫,借景生情,移情於物。

表現了詩人憂傷國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詩人想到:戰火已經連續不斷地進行了一個春天,仍然沒有結束。「家書抵萬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詩人在訊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

戰爭是一封家書勝過「萬金」的真正原因,這也是所有受戰爭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廣大人民反對戰爭,期望和平安的美好願望,很自然地使人產生共鳴。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連月,家書不至,國愁家憂齊上心頭,內憂外患糾纏難解。眼前一片慘慼景象,內心焦慮至極,極無聊賴時刻,搔首徘徊,意志躊躇,青絲變成白髮。

自離家以來一直在戰亂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於長安數月,頭髮更為稀疏,用手搔發,頓覺稀少短淺,簡直連發簪也插不住了。詩人由國破家亡、戰亂分離寫到自己的衰老。

「白髮」是愁出來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頭髮白了、疏了,從頭髮的變化,使讀者感到詩人內心的痛苦和愁怨,讀者更加體會到詩人傷時憂國、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這是一個感人至深、完整豐滿的藝術形象。

3樓:黛妮

一、《春望》通過描寫安史之亂中長安的荒涼景象,抒發了詩人憂國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詩人渴望安寧、嚮往幸福的願望.全詩抒發了詩人憂國、傷時、悲己的情感,以及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春望》有融情於景、借景抒情、託物言志、託物寓意和寓情於事等。關鍵是化情思為景物,移情入景、情景交融,也就是近代西方所說的「移情論」。杜甫的詩句: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就是移情入景的範例。

二、延伸:

1、原文:

春望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2、創作背景:

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祿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軍攻陷潼關,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今屬寧夏),世稱肅宗,改元至德。

杜甫聞訊,即將家屬安頓在都州,隻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解送至長安,後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

3、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

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4樓:匿名使用者

《春望》中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當然是好的思想感情啊,因為春晚中他說的就是感情的中的一種體重。

5樓:登登生生

春望這首詩描寫了都城淪陷後春日遠眺中見到的荒涼,冷落的景象,抒發了詩人憂國思親的情懷,表達了對祖國山河的無限熱愛

6樓:山海經四大神獸

春望0df431adcbef76097117836c25dda3cc7cd99e20

表現了作者思念家鄉的情感。

7樓:匿名使用者

放寒假廢話v發的後天

春望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8樓:韓琴

《春望》這首詩描寫了都城淪陷後春日遠眺中見到的荒涼冷落的景象,抒發了詩人憂國思親的情懷,表達了對祖國山河的無限熱愛。

《春望》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全詩原文如下: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白話文釋義: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裡草木茂密。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髮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祿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軍攻陷潼關,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今屬寧夏),是為唐肅宗,改元至德。

詩人杜甫聞訊,即將家屬安頓在都州,隻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解送至長安,後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唐肅宗至德二年(756)春,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

詩篇一開頭描寫了春望所見:山河依舊,可是國都已經淪陷,城池也在戰火中殘破不堪了,亂草叢生,林木荒蕪。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又令人滿目悽然。

詩人寫今日景物,實為抒發人去物非的歷史感,藉助景物反託情感,為全詩創造了一片荒涼悽慘的氣氛。

「國破」和「城春」兩個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時存在並形成強烈的反差。「城春」當指春天花草樹木繁盛茂密,煙景明麗的季節,可是由於「國破」,國家衰敗,國都淪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頹垣殘壁,只是「草木深」。表現了強烈的黍離之悲。

頷聯寫花無情而有淚,鳥無恨而驚心,花鳥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感時」、「恨別」都濃聚著杜甫因時傷懷,苦悶沉痛的憂愁。詩人痛感國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會增添內心的傷痛。

這聯通過景物描寫,借景生情,移情於物。表現了詩人憂傷國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頸聯寫戰火已經連續不斷地進行了一個春天,仍然沒有結束。「家書抵萬金」反映了詩人在訊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戰爭是一封家信勝過「萬金」的真正原因,這也是所有受戰爭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廣大人民反對戰爭,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願望。

尾聯寫自己的衰老和哀怨,烽火連月,家信不至,國愁家憂齊上心頭,內憂外患糾纏難解。頭髮白了、疏了,從頭髮的變化,使讀者感到詩人內心的痛苦和愁怨,讀者更加體會到詩人傷時憂國、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這是一個感人至深、完整豐滿的藝術形象。

9樓:宿命本無能為力

1、《春望》這首詩的前四句寫春日長安悽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著興衰感慨;後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繫國事的情懷,充溢著悽苦哀思。這首詩格律嚴整,頷聯分別以「感時花濺淚」應首聯國破之嘆,以「恨別鳥驚心』』應頸聯思家之憂,尾聯則強調憂思之深導致發白而稀疏,對仗精巧,聲情悲壯,表現了詩人愛國之情。

2、《春望》是唐朝詩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詩。原文: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3、譯文: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裡草木茂密。

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髮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4、創作背景:

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祿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軍攻陷潼關,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今屬寧夏),世稱肅宗,改元至德。

杜甫聞訊,即將家屬安頓在都州,隻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解送至長安,後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

10樓:匿名使用者

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全篇憂國,傷時,念家,悲己,顯示了詩人一貫心繫天下、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這正是本詩沉鬱悲壯、動慨千古的內在原因。

11樓:百度使用者

全詩抒發了詩人憂國、傷時、悲己的情感,以及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12樓:百度使用者

抒發了憂民憂國的情感,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戀親人的美好情操

《春望》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全篇圍繞 望 字,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詩人以寫長安城裡草木叢生,人煙稀少來襯托國家殘破。起首一 國破山河在 觸目驚心,有一種物是人非的歷史滄桑感。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兩句以物擬人,將花鳥人格化,有感於國家的 國事的艱難,長安的花鳥都為之落淚驚心。詩人由登高遠望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

旅夜書懷的頷聯描繪了怎樣的畫面,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何如南海外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星垂平野闊 星空低垂,原野顯得格外廣闊。月湧 月亮倒映,隨水流湧。大江 指長江。詩人寫遼闊的平野 浩蕩的大江 燦爛的星月,正是為了反襯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顛連無告的悽愴心情,以樂景寫哀情。 1...

春中田園作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春中田園作前六句中藉助哪些意象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景象

週記日記 春中田園作唐代 王維屋上春鳩鳴,村邊杏花白。持斧伐遠揚,荷鋤覘泉脈。歸燕識故巢,舊人看新曆。臨觴忽不御,惆悵遠行客。 屋上春鳩鳴,村邊杏花白 持斧伐遠揚,荷鋤覘泉脈 前兩句主要意象是 斑鳩 杏花 鳥語花香,後兩句的主語是農民,主要寫農人的勞作,這是一幅明媚 生機 充滿希望的春景圖 春中田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