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內見須彌」在佛教中是怎麼解釋的?有典故出處麼

時間 2022-03-14 19:15:05

1樓:匿名使用者

《華嚴經》裡的十玄門有這方面的描述。

須彌芥子,大千一葦 是什麼意思啊,有沒有什麼典故阿

2樓:香菇戰寶

意思是:一個須彌山塞進一粒菜籽中剛合適,廣大無邊世界,就像一根小小的蘆葦一樣。暗喻佛法之精妙,無處不在。

『須彌芥子』是《維摩經不思議品》:「若菩薩住是解脫者,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一句的內容概括。

典故《芥子納須彌》

唐朝江州刺使李渤,有一次問智常禪師:「佛經上所說的『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我看未免太玄妙離奇了,小小的芥子,怎麼能容納那麼大的一座須彌山呢?這實在是太不懂常識了,是在騙人吧?

」智常禪師聽了李渤的話後,輕輕一笑,轉而問:「人家說你『讀書破萬卷』,是否真有這麼回事呢?」

「當然了!當然了!我何止讀書破萬卷啊?

」李渤顯出一派得意洋洋的樣子。「那麼你讀過的萬卷書現在都儲存在**呢?」智常禪師順著話題問李渤。

李渤抬手指著頭腦說:「當然都儲存在這裡了。」智常禪師說:

「奇怪,我看你的頭顱只有椰子那麼大,怎麼可能裝得下萬卷書呢?莫非你也在騙人嗎?」李渤聽了之後,立即恍然大悟,豁然開朗。

一切的禪理,有時從事上去說明,有時從理上去解釋。所以,要知道宇宙世間,事上有理,理中有事;須彌藏芥子是事實,芥子納須彌是禪理。如果能明白理事本無障礙,那麼這就是遊刃有餘地理解禪理了。

3樓:匿名使用者

成語:須彌芥子

拼音:xū mí jiè zǐ

解釋:意思是偌大一個須彌山塞進一粒小小的菜籽之中剛剛合適。形容佛法無邊,神通廣大。也形容詩文波詭變幻,才思出眾。

出處:《維摩經不思議品》:「若菩薩住是解脫者,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

示例:休說~,看取鵑鵬斥鷃,小大若為同。 ★宋·辛棄疾《水調歌頭·題永豐楊少遊提點一枝堂》

大千一葦,沒查到,但有解釋——大千,即大千世界,後指廣大無邊的人世。一葦,極言其小。與「須彌芥子」連用,通過誇張,對比的手法,體現出事物差距,或表現人世滄桑,感時傷懷。

4樓:匿名使用者

芥子納須彌

唐朝江州刺使李渤,有一次問智常禪師:「佛經上所說的『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我看未免太玄妙離奇了,小小的芥子,怎麼能容納那麼大的一座須彌山呢?這實在是太不懂常識了,是在騙人吧?」

智常禪師聽了李渤的話後,輕輕一笑,轉而問:「人家說你『讀書破萬卷』,是否真有這麼回事呢?」

「當然了!當然了!我何止讀書破萬卷啊?」李渤顯出一派得意洋洋的樣子。

「那麼你度過的萬卷書現在都儲存在**呢?」智常禪師順著話題問李渤。

李渤抬手指著頭腦說:「當然都儲存在這裡了。」

智常禪師說:「奇怪,我看你的頭顱只有椰子那麼大,怎麼可能裝得下萬卷書呢?莫非你也在騙人嗎?」

李渤聽了之後,立即恍然大悟,豁然開朗。

一切的禪理,有時從事上去說明,有時從理上去解釋。所以,要知道宇宙世間,事上有理,理中有事;須彌藏芥子是事實,芥子納須彌是禪理。如果能明白理事本無障礙,那麼這就是遊刃有餘地理解禪理了。

須彌芥子,大千一葦。有這樣一些人,當你站在他們面前時,你看到的,既有科學家的格物睿智,又有詩人的如水氣質,這時你的感覺,有如黃山眺巔,有如雁蕩觀瀑,身臨其境,你怎能不感受到一種發自心靈深處的震撼,又怎能不由衷讚歎人類之渾若自然的偉大瑰麗?

這是佛經上的典故,『納須彌於芥子』,是說宇宙萬物,神妙非常,有時候一個大宇宙可以被收納在一顆小小的芥子裡。」

達摩一葦度江典故

佛說:「生如芥子有須彌,心似微塵藏大千」是什麼意思?

5樓:3月21日晴

「生如芥子有須彌,心似微塵藏大千」意思是微小的芥子,容納巨大的須彌山。芥子須彌所顯示的華嚴世界,體性廣大,無所不包,大小無礙。佛家雲:生如芥子有須彌,心似微塵臧大千。

由來如下:

唐朝的江州刺史李渤,有一次問智常禪師:「佛經上說,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我看未免太玄妙神奇了,小小的芥子怎麼能容納那麼大一座須彌山呢。這實在是太不懂常識了,是在騙人吧」。

智常禪師微微一笑,轉而問李渤「人家說你讀書破萬卷,是否真有這麼回事呢?」。

「當然了,我何止讀書破萬卷」,李渤生出得意的樣子。智常禪師又問:「那你讀書破萬卷,卻儲存在**呢?

」。李渤指了指自己的頭腦說:「當然在這裡了」。

智常禪師說:「奇怪,我看你的頭顱只有椰子那麼大,怎麼可能裝萬卷書呢」。李聽了,茅塞頓開,拜謝而去。

國畫的形制多種多樣,給人大開大合者以條幅,橫卷,屏條居多,閱來視野廣闊,蕩氣迴腸。

而小小扇畫橫空出世,卻迥異於其它形制所給人的須彌感覺。盛夏,高陽炎熱,手中尺寸小扇,便可清風徐來。伴涼爽而來的是靈巧、活潑、典雅、精緻、悠遠的快意。

扇畫天地雖小,卻小中見大,恰恰體現了佛家須彌芥子的意境。書畫家在靈巧嬌小的扇面中別出心裁的構圖,而疏密有致,濃淡適宜的寫意,導人進入無盡的遐想的世界。

扇面與書畫成為一體之事,最早見於《晉書-王羲之傳》:「羲之嘗見一老嫗,持六角竹扇賣之。羲之書其面,各有五字。

老嫗初有慍色。因謂嫗曰:「汝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錢邪」。

「嫗如其言,人競購之」。揣摩來看,人們熱購老嫗的扇書,所喜歡的是點寸之扇帶來美哉悠哉的墨香世界。

團扇亦稱紈扇,《簪花仕女圖》中女子所執之團扇,是以牡丹等花鳥為圖案的。唐代宮廷酷夏,貴族宮女在花園,嘗以輕扇納涼。納涼的同時,亦享毫末點染的美感。

團扇藝術的高峰在宋代。宋太祖統一中國後,設定翰林書畫院,廣羅人才。至徽宗,趙佶帶頭畫扇,下屬**競相模仿,扇畫的發展尤為空前,為後世留下可觀的扇畫遺產。

而摺扇至明清開始鼎盛。喜歡摺扇的不僅是宮廷權貴,平頭百姓,江湖俠客也有把玩摺扇的喜好。有的還將摺扇加工後內藏機關,寓小於大,平時欣賞畫面,險時防禦突襲,體現的便是芥子須彌的變化。

扇畫雖小,蘊藏畫家觀察到的大千世界,從大自然的壯麗景色,到細小恬靜的野草閒花,從嗡鳴飛動的昆蟲,到奔騰如風的野馬。無不成為扇面描繪的萬千氣象,尺寸之間,所表達的社會生活天真、秀美,充滿詩情畫意。

畫力通玄者,最善於把握一葉知秋。點滴之間,便可恢弘世界。扇畫,從一點一滴、一毫一末到萬水千山、天高雲淡。

靈巧見笨拙,愚昧見智慧。尺寸見萬丈,大千見毫末。這便是扇畫須彌芥子的境界。

6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真正成道悟道的人, 心中都好似小小的芥子或微塵,看似微不足道,卻藏著大千世界。

「寧可執有如須彌山,不可執空如介子許」是什麼意思

7樓:t深深海底行

此一句,切中學人之大病!悲心深重!且聽末學慢慢道來:

一般而言,執有之人,不僅深愛這個色身,乃至不捨世間五欲之樂,執取「財色名食睡」。這樣的境界,世間賢達早已破斥:比如道家的「超然物外」,南唐李後主的「夢裡不知身是客」,蘇東坡的「常恨此身非我有」等等;執取「身外之物」,並非佛法主要破斥的物件。

僅是最粗淺的觀行就能了知。

而諸方大師,卻將「看破放下不執著」等等世間法所注重的內容,推為佛法的「高妙之義」。實在是「淺化佛法」「世俗化佛法」。但是,利在可以攝受廣大初機學人,且以唸佛法門傳授。

因而末學很少言及,此間借題發揮而已。

不執「我」為實有,方是「小乘解脫道」之第一步:「斷除我見」。以此為基礎,能了生死。

卻不能成佛。若是真學小乘,當以「斷我見」為教學之內容,不應當以「超然物外」「看破放下」為內容。

較為「有智慧」的人,將這些「執有」經歷過後,不再採信的人;可能會開始接近佛法;這時候,「一切法畢竟空」一句就會害了這些人。不解其意之故。以為無有「法界實相」。

如是死在句下的人,不僅是初學。諸方大師亦受其害。否定真心「不生不滅」「能生萬法」。

以為真心也僅僅是「性空唯名」「假名安立」,即造誹謗正法之極重罪。遠超上述「執有」之人。何以故?

「執有」之人,不會做這樣的誹謗。以其粗淺智慧,難以誹謗深妙之法故。而「執空」之人,否定「真心」這個佛法的根本,又因真心即是「諸佛法身」,同時也誹謗了究竟義的佛!

因此,同時成就誹謗正法,誹謗諸佛之極重罪。豈能與「執有」之罪同日而語?

再進一步,補救為「不執空有二端」亦有大病,何以故?「執」者、「不執」者是誰?必定是能分別的「意識覺知心」。

是「能執」「能不執」「能放下」的妄心。這樣修學,還是在妄心境界上;絕非究竟義!若以為在意識心上「不執二端,不執著一切」,推究而言仍然是「執空」。

實質上仍然是意識心境界。雖能淡化「我見」,若以此為究竟,以為「佛法無非一個空字」,必定輕視佛法甚深微妙之義,成就大慢心。

如上,何種知見方為「正知見」?謂:

真心無論執與不執,無論放下與否;無始劫以來從未有過這些念頭。這個真心,是不生不滅,永不落於空有二端。而能出生一切萬法的「真實」法。

是一切眾生本具,也是一切眾生最究竟的皈依處,是為「佛」「法」。

妄心無論怎樣的不執,怎樣的放下,乃至入定,一念不生等等。無常來時,永斷不起。豈是真實之法?修之何用?強令妄心「一念不生」,無非木石。豈有精進修學之用?

「寧可執有如須彌山,不可執空如介子許」。為救執空之人不謗正法,不墜斷見外道,不起慢心而能「借假修真」。救人於無間地獄之報,乃至以「執有」而教導。

更說執有即便大如須彌山,其罪也遠遠輕於執空小如芥子許。故末學頂禮讚嘆如是深切之悲心!

其次,執有之人,因「有我罪非輕」;雖難斷「我見」。但是,尚有可能因深信「西方實有」而願往生淨土。得彌陀世尊攝受。

執空者,不信西方實有;以其否定正法,誹謗正法之罪,遠超「五逆十惡」,彌陀世尊亦不能救。

願一切學人,建立「空」即是「空性的真心」這個見解;早日「證空」,即能發起般若智慧,即能如實現觀「空有不二」。莫受「執空」之地獄人籠罩,同墜惡塗也!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8樓:煩惱即菩提

這一句是指法執的錯誤。我們什麼都放下不執著了,但是這個佛法、這個空就是放不掉,這才是最大的執著,比執著世間的東西還厲害。

所以《金剛經》說: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意思是到了彼岸了,就要把佛法這個船丟掉。

佛教中佉怎麼讀,嘇在佛教裡面怎麼讀

機智的煎餅 佛教中佉讀q 佉樓,人名。佛教所稱古代創造一種古印度拼音文字的人。佉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通 祛 具體如下 1.作為動詞,通 祛 驅逐。出自 荀子 佉,去也。注 佉,與祛同。篇海類編 2.作為名詞,譯音用字。如 佉沙 古時西域國名。在今新疆喀什噶爾 佉樓 人名。佛教所稱古代創造一種古印度...

佛教裡香菜是暈菜還是素菜,在佛教中雞蛋是葷菜還是素菜?

是,經書裡把香菜成為芫荽,是五辛之一。 香菜不屬於葷菜 辛,修佛法的可以吃。一直感覺佛教很虛偽,不殺生只吃素,要知道素菜也是有生命的,水裡也有微生物 融和大師 現在是人為佛教,同融和物質世界佛教不同,正所謂悲微同正大道有區別,前者有可能變成自滅文化,後者星光燦爛。 每個人信仰不同。伊斯蘭教的真主安拉...

佛教,開悟的人是怎樣的,請問在佛教中開悟的人是怎麼樣的?怎麼知道自己開悟了沒有?

扛著劍到處跑 我曾經寫的一篇文章的一段文字,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曾經的我,執著於徹悟,金剛經 翻閱數十遍,可現在腦海中模糊,只記得終偈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呵呵,應做如是觀?何謂如是?麻木?佛的境界到底是灑脫還是冷漠?曾經的我,執著於解脫,徹讀 道德經 妄想淡然,想快樂的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