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表現了孔子怎樣的學習態度

時間 2022-11-08 10:35:02

1樓:深院鎖清秋

原文: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是以謂之『文』也。」

新注句讀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為)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是以謂(為)之,文也。」

翻譯: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麼被諡為『文』呢?」孔子說:「他聰明好學,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不以為恥,所以被諡為『文』。」

分析:傳統譯註認為 「文」是諡號,一是對諡號的誤解,一是不瞭解孔子的「文」是指成名。

關於諡號的興起,古今說法不同,多從《逸周書·諡法解》,認為起於周初。郭沫若先生認為,「當在春秋中葉以後」(《金文業考諡法之起源》),「諡法之興當在戰國時代」(《諡法之起源》)。楊伯峻先生批駁郭先生這種結論「缺乏堅強的論證,而且太與古代的文獻材料相矛盾」(《論語譯註》),舉的例子其一就是《論語》中的這句「孔文子何以謂(為)之,文也?

」,其二是「託古作偽」的《左傳》中的記載。很明顯,郭沫若的結論可信,孔文子的「文」,不是諡號。在這裡,「文也」是指成名。

「謂」是「為」之誤,「是以為之」的句式,在《為政篇》第二章也有,「曾是以為孝乎?」。

所以說,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的回答是: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任何一個能如此作為的人,怎會不能成名?

2樓:行者廋猴

孔子的回答,足以表明他的「三人行,必有吾師!」的虛心的端正學習態度!

1、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2、把別人的優點放大;

3、客觀公正的對待同行;

4、學問的大度和包容。

5、學術界的楷模!

3樓:匿名使用者

原文:新注句讀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為)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是以謂(為)之,文也。」

翻譯: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麼被諡為『文』呢?」孔子說:「他聰明好學,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不以為恥,所以被諡為『文』。」

分析:傳統譯註認為 「文」是諡號,一是對諡號的誤解,一是不瞭解孔子的「文」是指成名。

關於諡號的興起,古今說法不同,多從《逸周書·諡法解》,認為起於周初。郭沫若先生認為,「當在春秋中葉以後」(《金文業考諡法之起源》),「諡法之興當在戰國時代」(《諡法之起源》)。楊伯峻先生批駁郭先生這種結論「缺乏堅強的論證,而且太與古代的文獻材料相矛盾」(《論語譯註》),舉的例子其一就是《論語》中的這句「孔文子何以謂(為)之,文也?

」,其二是「託古作偽」的《左傳》中的記載。很明顯,郭沫若的結論可信,孔文子的「文」,不是諡號。在這裡,「文也」是指成名。

「謂」是「為」之誤,「是以為之」的句式,在《為政篇》第二章也有,「曾是以為孝乎?」。

所以說,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的回答是: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任何一個能如此作為的人,怎會能成名

4樓:匿名使用者

表現了孔子的虛心好學。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何以是什麼意思

何以 是指憑什麼,為什麼。何,什麼。以,憑藉 子貢問曰 孔文子何以謂之 文 也?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是以謂之 文 也。註釋 孔文子 衛國大夫孔圉,文 是他的諡號,子 是對他的尊稱。傳統譯註 子貢問道 孔文子為什麼被諡為 文 呢?孔子說 他聰明好學,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不以為恥,所以被諡為 文 新...

《管仲貴公》文言文翻譯,齊恆公問管仲曰 「王者何貴 翻譯

翻譯 齊桓公問管仲 君王應該最看中什麼?齊桓公問管仲曰王者何貴原文 王者何貴 翻譯如下齊桓公問管仲曰 王者何貴?曰 貴天。桓公仰而視天。管仲曰 所謂天者,非謂蒼蒼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為天。百姓與之則安,輔之則強,非之則危,背之則亡。詩 雲 人而無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翻譯...

子貢問曰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中「可以」的意思

粉 1.論語 顏淵篇 仲弓問仁。子曰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 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2.論語 衛靈公 子貢問曰 有一言而可以終生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主要闡述了孔子對 仁 恕 的看法,顏淵篇 中仲弓向孔子討教如何為 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