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為什麼秋後問斬?古代為什麼要說「秋後問斬」

時間 2023-01-20 15:15:02

1樓:翼飛

因為秋天是比較肅殺的季節,對人們來說更有敬畏的含義,所以古代經常在秋後問斬。

2樓:逗貨歷史會

古人認為刑殺只能在秋冬季節進行,不能選在春夏時節,不然有違天理。

3樓:帳號已登出

在我國歷史上古人們認為秋季是陽氣最旺盛的而陰氣最弱的時候,所以在這個時候殺人,不至於人死後來找你麻煩 。

4樓:乾萊資訊諮詢

這與古人的自然神權觀念有關。春夏萬物生長,而秋冬樹木凋零,象徵肅殺。人的行為包括政治活動都要順應天時。

皇帝是天子,更要按天時行事,處決犯人也是如此。

秋後問斬說的是秋分以後,秋分後白天越來越短,夜晚越來越多長,在古代天文不發達的時候,這樣的節氣變化,自然是重要的時令。古時候,因為科學的不完善,人們的一切都必須符合天意,設官立制不僅要與天意相結合,赦免也不能與天意相違背。

古代為什麼要說「秋後問斬」

5樓:貞觀之風

古人有嚴重的封建迷信思想,執行死刑是在秋冬季節,與古人信奉的自然神權觀念有關,即順應天意。人的行為包括政治活動時時都要順應天時,否則要受到天神的懲罰。古人認為皇帝是天的兒子,就要遵從更要遵守,按照天時行事,處決犯人也是一樣。

古代選擇在秋分以後、立春以前處決死囚,即「秋後問斬」。這是為了順應天時,合秋冬肅殺之氣。「問」的本義就是審訊,後來才衍生出了「判處」的意思,而「問斬」就是指判處死刑。

古代死刑犯被判死刑之後通常都會集中處死。選擇秋冬二季實行的原因,農民在秋冬二季較為空閒,不用種糧食,強迫民眾**,有考慮示警的作用,當然這也與古人「不誤農時」的考慮有關。

6樓:流血一週的動物

此由來依據農民作息相關。春耕。夏耘。

秋收。冬藏。四季來做區分。

古代死刑犯被判死刑之後通常都會要求集中處死。亦會事先公告。為何選擇秋冬二季實行。

主要是考慮示警的作用。農民在秋冬二季較為空閒。也方便地方官動員民眾**。

當時有強迫民眾**。一般行刑的時間大約集中在9-10月之間。所以會有秋後問斬一詞。

秋季帶有肅殺之氣,因此死刑多於秋季執行。再則大概是因冬天百物蕭條,亦是進入一年的尾聲,亦適合執刑,春天象徵新生,夏季萬物正蓬勃生長,因此較不適宜取人性命吧。

7樓:漠軒歷史

為什麼古時候要在午時三刻或者秋後問斬,這裡面又有什麼說法?

8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秋天傷口不容易發炎。

9樓:愛歷史的追夢人

我們經常看影視劇會發現一個特例,只要一有犯人需要被問斬,經常就會聽到秋後問斬,那麼秋後只是一個名詞還是一個具體的時間,它到底代表了什麼?

我們中國古代是一個注重農業的大國,尤其早期的時候基本上北方是整個國家的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那就意味著農作物只有一年一熟,所以等到秋天以後才能做很多事,比如我們經常聽到秋後算賬之類的詞,所以我們說到的問斬時間也是根據農民的農耕作息來看的,古代的死刑多數都是集中處理,選在秋天一來是因為這個時間人們都空閒了,有閒的時間去**了,二來也可以給人們起到一個警示的作用,讓人們以儆效尤。

另一種說法就是因為古代科技不發達,很多自然現象人類沒有辦法解釋,所以人們就會寄希望於天地,比較看重天意,認為一切所作所為都不可違背天,包括刑法。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古人講究天人合一,所以這樣的時間去動殺戮,明顯是對自然的違背,而秋天正好是草枯落葉的季節,這個時間處置罪犯符合自然規律,後期我們也能看到有的文獻記載:「春夏當行賞,秋冬當行刑」這可能就是秋後問斬的一個主要依據吧!

總的來看不管是什麼樣的理由,其實都能看出古人的智慧,那個時候已經懂得將人類和自然界聯絡在一起,更能看出古人律法的完善,從秋後問斬就能看出來在法律中的「秋決」制度逐漸成為傳統,也形成古代一直流傳的明確條文。

10樓:青桔物語

古代之所以都選擇在秋後問斬,是因為可以讓犯人們發揮他們的最大價值,幫了家人也有利於國家。

秋後問斬就是執行死刑的一種方式,它最早出現在禮記中。《禮記》中記載:「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

意思就是:這個月已經入秋了,外面吹的風有點涼,清晨已經開始有白露,寒蟬也叫了起來,獵鷹已經把捕殺的鳥四面鋪開,像擺放祭祀品一樣。這個月判死刑的也該開始執行了。

在古代,國家四季做什麼事情都有明確的要求。春天是慶祝的季節,夏天是封賞的季節,秋天是處罰人的季節。這是因為統治者認為自己是上天之子,做任何事情都應該順應上天的節奏。

在古代被判死刑的大部分都是男人,很少有女的死刑犯。因為死刑犯大部分都是男人。而男人又是主要勞動力。

古代的時候主要以農耕生活為主,一年中春夏秋三季都比較忙,要播種收穫,如果這個時候砍頭,對國家來說是一種損失。所以為了物盡其用,就等到秋收之後再處以死刑。

一般等一年的糧食都收完之後,死刑犯都會去到京城行刑。不過只有少數朝代的犯人才有這樣的機會。唐太宗時期的犯人就有過這樣的待遇。

太宗時期,有一年宣判了一百零六個死刑犯都讓他們先回去種地,秋後再來受刑。秋收之後,所有犯人都自己走到了長安接受死刑,唐太宗也因這次龍顏大悅,大赦天下,免去了這一百零六個犯人的死刑。

雖然死刑是殘酷的,但是古代對待死刑犯也在儘量做到人文關懷。

11樓:時光別讓她流淚

古代沒有時間概念,沒有明確的季節之分。春天來了,大地都恢復了生機,溫度開始上升,奼紫嫣紅的花兒開始綻放。無數的彩蝶,無數的蜜蜂都飛來了,整個田野都是生機勃勃的。

在他們心中,春天是溫暖的,充實的,美麗的。春天應該耕種,應該忙碌,應該出去遊玩賞春。春天承載著他們憧憬與期待。

夏天是炙熱的,是令人煩躁的。溫度開始持續上升,在封建古代時期,大家都穿著厚厚的衣裳,除了皇帝和達官貴人,大家都只能忍受著炎熱,沒有冰窖,沒有冰塊來降溫。夏天是昏昏欲睡的,是煩躁的。

人們沒有精神來做事情,基本上每天都在躲避炎熱中度過。皇帝和達官貴人夏天都是直接去避暑山莊遊玩,或者在江面上遊玩。

秋天是蕭瑟的,是冷漠的。秋天到了,花草樹木開始凋零了。大雁開始飛向了南方,成群的動物們也開始了過冬的準備。

空氣中都遍佈著一股涼意,人們開始在秋天將罪人們壓上邢臺,斬頭示眾。在大家的心中,秋天是寂寞的,是悽清的,而人被殺這件事也是悽慘的,令人難過的。此時的情景是適合做這種事的。

而且希望那些斷頭的人受到懲罰,讓他們的靈魂能經歷秋冬的嚴寒的折磨,讓秋冬的嚴寒滲透他的靈魂,好好的反省自己,懺悔自己做的壞事。爭取在溫暖的春天投胎下輩子做個好人,以後不要再做壞事。

12樓:匿名使用者

古時候,由於科學文化的落後,人們的一切行為都必須符合天意。設官、立制不僅要與天意相和諧,刑殺、赦免也不能與天意相違背。春夏是萬物滋育生長的季節,秋冬是肅殺蟄藏的季節,古人認為,這是宇宙的秩序和法則,人間的司法也應當適應天意,順乎四時。

西漢中期儒學春秋公羊派大師董仲舒(前179~104)繼承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創造出一套「天人感應」的迷信學說。他認為,「天有四時,王有四政,慶、賞、罰、刑與春、夏、秋、冬以類相應」。天意是「任德不任刑」,「先德而後刑」的,所以應當春夏行賞,秋冬行刑。

如果違背天意,就會招致災異,受到上天的懲罰。從此,「秋冬行刑」遂被載入律令而制度化。漢代法津規定,刑殺只能在秋冬進行,立春之後不得刑殺。

唐、宋律規定:從立春到秋分,除犯惡逆以上及部曲、奴婢殺主之外,其他罪均不得春決死刑。清代規定,經朝審應處決的犯人,也需在秋季處決。

西漢時期行刑的時間在農曆。

九、十、十。

一、十二月,到了唐代,死刑執行的時間定在。

十、十一和十二月。唐代這一規定一直為後世採用,直到清末。因為古代的死刑一般都在秋季,所以古書上和歷史劇中都經常有「秋後問斬」這樣的話。

古代為什麼總是秋後問斬?

13樓:廣璞紀水冬

秋後是大家農忙之後,都可以有時間來看,起到殺一儆百的效果。

在菜市口的原因也是一樣,最熱鬧的地方,人們都可以看到,殺一儆百。

古代犯罪後一般都是秋後問斬,為什麼要在秋後才問斬呢?

14樓:網友

這是古代流傳下來的,人們認為在秋後鷹都開始殺鳥祭祀了秋後問斬是指的在立秋之後進行斬首,因為立秋之後一切都變得非常蕭條。

15樓:小迪

秋後問斬,是一種習俗,農民都有了時間**殺人犯,對他們也是一種震懾。

16樓:萌萌不知道

這是古代流傳下來的,人們認為在秋後鷹都開始殺鳥祭祀了,那麼犯人也可以了。

17樓:一個酸的檸檬

秋後問斬是指的在立秋之後進行斬首,因為立秋之後一切都變得非常蕭條。

18樓:風蜂蜜柚子茶

我覺得之所以要選擇在秋後問斬,是因為那個時候天氣比較好吧。

19樓:網友

我後問斬,其實對於犯了一種尊重,想讓他們再喝一段時間再出去。

20樓:apdshop潮牌工作室

一種習俗一種習慣,歷朝歷代都是如此,就一種保留下來了。

21樓:幽逗豆

因為秋天本來就是收穫的季節,但是秋天也是一種生命衰敗的季節。

22樓:瓶蓋缺塞兒

這是因為秋後事古代一個專門的對於刑犯的時令。

23樓:網友

就是為了給罪犯一些很好的時間去道別。

古代歷史為什麼要秋後問斬,有什麼講究嗎?

24樓:你與喝眼遠

秋後問斬,是中國古代司法制度中的一條重要措施。從漢朝開始,除謀反等重罪須立即執行死刑之外,其餘死刑均要在秋後進行,這也成為中國古代司法制度中的獨特之處。

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秋後問斬順應天道

中國古人講究天人合一,尊重天道,尊重自然規律。尤其是帝王,身為天子,更要順應天時天道去辦事,才能得到上天的庇佑。

如《春秋繁露》中講:

天之道,春暖以生,夏暑以養,秋清以殺,冬寒以藏,故曰王者配天,謂其道。天有四時,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時,通類也,天人所同有也。慶為春,賞為夏,罰為秋,刑為冬。

可見,在中國古人的觀念裡,天道與王道要吻合,才是符合規律的善政,帝王要追隨天道為政,才是王政。所以,春天萬物滋長,不宜動刀動槍,更不應隨意剝奪他人的生命。而秋天則萬物肅殺,草木凋零,正好順應天時,在秋後對犯人執行死刑。

第二,秋後問斬更有利於震懾百姓

中國古代是一個農業社會,大多數人都是種地的農民。農民平時忙於農活,春種秋收,哪兒有空關注犯人行刑。到了秋天終於收穫,農民開始進入農閒時光。

選擇這時處決要犯,正好大家沒啥事,就都去觀斬,國家正好利用這個機會來震懾百姓,看的人越多,越容易形成轟動效應,相應地,震懾性也就越大。

第三,秋後問斬體現慎刑原則

慎刑就是用刑審慎,尤其是對於死刑,稍有不慎就會錯殺好人。中國古代自漢朝開始形成慎刑的司法原則,所以漢朝時就將秋後問斬作為司法實踐的重要措施。到了隋唐以後,全國所有的死刑都要上報**複核,並由皇帝親自勾決。

明清兩朝又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對死刑的分類處置,即把各地死刑案分為情實、緩決、可矜、留養承祖四類。三法司會根據相應情形予以相應的特赦,免除死刑,在保證法律公正的前提下更強調人情。

總的來看,實行秋後問斬,可以給最後的複核和勾決留出了充足的時間,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免冤假錯案的發生。

古代為什麼要派專人打更,古代為什麼要 打更

灝江 由於古代不比現在,那時候沒有鬧鐘,自然掌握不了精確地時間。白天的時候,人們還能觀察太陽的影子,大致估計時間。到了晚上就不行了。在古代,古人也有一些計時工具,比如用點香計時,比如沙漏,或者夜觀星象等。可是用這些工具的,需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所以為了方便夜間工作,確定時間。更夫這一個職業出現了。打...

為什麼古代都要在秋後處決犯人,古代秋後問斬處決犯人真的都是在 秋後 嗎

處決有兩種,一種是斬立決,第二種就是秋後問斬,因為古代主要是農業為主,秋後都收成完了,進入了農閒,這個時候集中處理可以召集人群 能起到震懾的作用,並且秋冬時節有一種肅殺之氣,再還可能因為這個時候天氣冷,容易處理屍體,不容易引起瘟疫的傳播。 四季之中,春夏是萬物滋育生長的季節 秋冬是肅殺蟄藏的季節,這...

古代為什麼都是說秋後處決或者午門斬首

巫師 中國古代的土地每年只耕種一次,秋後即收穫之後,百姓已無農事,因此秋後處決有強制民眾 的意思,以起到警示作用。並且因為秋後已至秋末,臨近冬季,有著肅殺之意,此時處決死刑犯更體現了法之威儀。午門建於明代,有永樂皇帝朱棣所建。明代,只是 廷杖 時在午門處決,但有時也會打死,所以成了殺人的地方 清代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