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花燕爾
王陽明。對教育的貢獻主要體現。
對儒學。中的心學加以繼承跟弘揚。從明朝中晚期至今都有一定的影響,對除中國之外的東南亞。
國家影響極其深遠,尤其是日本。王陽明的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對程朱理學的批判,知行合一,致良知,求是。
王陽明其人。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餘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
在王陽明之前文能指點江山,武能平天下的寥寥無幾。後人更看中的是陽明心學,在當代更多的人喜歡學習、研究陽明心學。而陽明心學是最容易讓人達到聖人境界。
人的善與惡是由人心決定。
我們常聽到一句話:「一念成佛,一念成魔。」這不就是由我們的內心決定的麼。
人內心的善惡都是由自己決定的。王陽明認為我們的心本應該無善無惡,沒有私心物慾。這樣人的思想境界才能大成。
作為乙個人從生到死一直在學習。生活技能、文化知識、專業技術、為人處世等等。一切學問,修養歸結到一點,就是要為善去惡,就是在修心。
即以良知為標準,按照自己的良知自己的心去行動。
與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截然不同。
只要格物致知能達到一顆沒有私心物慾的心,心中的理其實也就是世間萬物的理。天理不是靠空談的,是靠格物致知。靠實踐,靠自省 ,即「知行合一」。
心中有天理,無私心,就好比世間有規矩,有規律。有規矩就能丈量世間萬物的方與圓。無論有多少方和圓,無論這些方和圓的大小,都能靠格物致知揭破其規律,不然這些規律就是不正確的。
天理就在人的心中。
知先後行。陽明學並非純粹的唯心主義。
心雖主於一身,而實管乎天下之理;理雖散在萬事,而實不外於一人之心。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於吾心,此聖門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傳習錄》
中)「知行如何分得開?」「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答顧東橋書》。「今人學問,只因知行分作兩事,故有一念發動雖有不善,然卻未曾行,便不去禁止」《傳習錄》(下)
傳承。王學七派:正一江右王門學派,浙中王門,南中王門、楚中王門、閩粵王門、北方王門、泰州學派。
王學左派:泰州學派王艮,異端分子李贄。
陽明心學:黃宗羲,方以智,顏元,顧炎武。
王夫之。
2樓:冬夏
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世稱陽明先生。
陽明先生是明朝中葉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家。他生活的年代正是大明王朝由勝轉衰的轉變期,同時也是程朱理學日趨僵化和空虛的時期。他繼承和發展了陸九淵的哲學和教育思想,同時融入了佛教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心學」思想。
陽明先生的心學思。
想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以及萬物一體之仁等。
陽明先生一生重視教育教學工作,尤其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他不僅開設傳統的「讀書」課開啟學生的心智。他還提倡在教育教學方面增設加「歌、詩、禮、德」等方面的內容。
類似於今天「德、智、體、美、勞」
全面發展的教育教學方針。陽明先生在數百年前就強調讓學生在美妙動聽的音律中學到知識,這樣既有利於調節學生情感的作用,還能對學生審美觀的形成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他特別注重學生文明禮儀習慣的養成,每天清晨都要親自檢查學生的言行舉止是否得體合規。
陽明先生認為「樂、嬉、遊」是心之。
本體,教育教學既要引發學生深厚的興趣,還要順應學生情趣愛好之規律,以達到「日使之漸於禮義而不苦其難,入於中和而不知其故」的良好效果。這是當時許多想通過科舉考試體制望子成龍的家長想都不敢想的事啊。
時下的中國許多家長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心情十分迫切。他們老早就給孩子小小的肩頭壓上了千斤重擔,乙個個爭著給自己的小孩報上許多課外輔導班或所謂的興趣愛好班。校內校外的老師們給孩子們佈置了大量的課外作業,有的孩子每天晚上不到十二點都不能完成老師當天佈置的作業,有的孩子一週七天沒有一天休息的時間。
額外的負擔讓處於身心發育期的孩子們不堪重負,苦不堪言。
其實嬉戲玩樂原本就是孩子們的天性,誰也無權剝奪孩子們玩樂的權利。家長應當正確引導他們培養健康的興趣愛好,老師們應當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寓教於樂,努力讓孩子們健康快樂地學習成長。
明正德13年1518年王陽明主要哲學思想是什麼?
3樓:清風聊生活
1、 四句教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存善去惡是格物。
2、心即理。
王陽明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即是理。
3、致良知。
大學》說格物致知,王陽明認為物即心,格心就是格物,致知就是要致良知。《中庸》講未發之中,就是良知,也就是心之本體,甚至不必從喜怒哀樂之未發中尋求。
4、明鏡說(與神秀的說法存在差異)
心如明鏡,私慾是塵,格物就是去除私慾使心復明,從而關照萬物。
5、培根說。
人之根本在心,培根就是重視修煉心這個根本,心本澄澈,就是天理,應當誠意使其發揮作用。
6、立誠說。
立志立誠,做學問要先誠心立志,再去格物致知。
7、知行合一。
知到真切篤實處就是行,行到明覺精察處就是知,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理論結合實際。
8、拔本塞源說。
聖人之心以天下萬物為一體,一心仁則天下萬物一體皆仁。世人學習聖道的根本還是回到良知上。良知之明,萬古如一。心聖,則聖人自可學而達之。
9、至善。大學》說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王陽明認為至善即天理,即中和,即良知。良知不在心外,應向內求,只要去除了私慾,天理自然呈現。
10、靜與動。
靜坐是收攝心神的辦法,但不能求靜厭動。動靜都是功夫,但偏向於動,便向在具體的事上磨練。
11、儒家經典學習的順序(一家之言)
立誠志、《大學》明白方法與方向、《孟子》激發道義之心、《論語》約束日常行為、《中庸》瞭解終極境界。
王陽明主張教育內容
4樓:小陽論數碼
王陽明主張的教育內容不僅僅侷限在學校教育而且涉及到社會教育和蒙學教育。
一、人物介紹。
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生於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卒於明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是明代著名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
二、「學為聖人」的教育目的。
在王陽明看來聖人並非是知識淵博和能力超群的人,而是其心純乎天理、其欲無雜的人。「聖人之所以為聖,只是其心純乎天理,而無人慾之雜。」因此,王陽明學為聖人的教育目的就是要經由教育使人隱信緩「存天理,滅人慾」從而達到良知良能復明的聖人境界。
三、「明人倫」和「灶模學以去其昏蔽」的教育原則。
基於「學為聖人」的教育目的,王陽明確立了「明人倫」的教育原則。他希望通過「明人倫」來達到成聖成賢,因此,「明人倫」是「學為聖人」的手段和途徑。
學以去其昏坦臘蔽,是因為王陽明認為每個人的本心是純乎天理的,道德淪喪是因為個體在於外界的事物接觸的過程當中受到了外物私慾的遮蔽。因此,要恢復純乎天理的本心良知就要驅除外物私慾對本心良知的遮蔽。
四、教育方法。
王陽明在教學的方法上有很深的研究,並且自創了很見解獨到的教學方法。他最主要的教學方法,分別是因材施教、點化善誘和教學相長。
明代大儒王陽明,在教育方面有什麼主張和貢獻呢?
5樓:小心洞八洞
這位歷史愛好者們津津樂道的「明朝一哥」,配享孔廟的一代大儒,一生就是傳奇不斷:為官造福一方,為將平亂建功,親手開創的「陽明心學」,更是火遍東亞五百年。但能與這些傳奇相媲美的,還有他另乙個無可爭議的身份:
中國古代頂級教育家。
在一生的縱橫捭闔裡,這位大儒最主要的精力,都投入到講學事業。從流放貴州龍場的艱難歲月,到天泉論道的榮耀時刻。他倔強的身影,總是牢牢紮在講臺上。
一生嘔心瀝血,培養出諸多英才,這才撐起了強大的陽明心學,並從此薪火相傳。
而比起這為國育賢的貢獻來,王陽明更超越歷史的,卻是他閃光的教育理念。即使拋卻那些深邃的理論,只聽他下面五句犀利的吐槽,哪怕放在今天中國孩子身上,依然有凱旅著指路般的意義。
吐槽」1:彼視學舍如囹獄而不肯入,視師長如寇仇而不欲見。
明朝正德十三年(1518),身為南贛巡撫的王陽明,平定了當地曾荼毒慘重的叛亂。親見當地貧困落後的王陽明,決心大力發展教育。還特意撰寫了文告,頒佈給南贛各地。
在這部關於當地兒童教育計劃的文告裡,長期痛心明朝教育亂象的王陽明,也終於發出了一聲怒斥:「彼視學舍如囹獄而不肯入,視師長如寇仇而不欲見」——大明朝的教育問題有多大?孩子們竟把學校看做監獄,把老師看成仇人了?
為什麼會有這毛病?明朝自開國以沒塌來,教育工作就以嚴厲刻板著稱。外加科枯孫圓考越發注重讀死書,所以學堂教學,也就各種急功近利,學生稍有不同的個人見解,立刻會遭到嚴厲呵斥。
聖賢書裡的品德道理?老師們也是毫不重視,就要學生死記硬背。
以王陽明的嘆息說,當時明朝的老師們「鞭撻繩縛,若待拘囚」,恨不能把學生們當囚徒,打著嚇唬著教他們讀書。結果呢?學生們反而想方設法欺騙老師,逮住機會就遊玩嬉鬧,越發「偷薄庸劣」。
所謂的「熊孩子」,就這麼自然而然養成了。
這種教育環境,叫孩子們把老師學校,當做仇人監獄,豈不是是倒逼著孩子們學壞?這樣的孩子長大了,就算科場登第,人格也早已扭曲。那該怎麼辦?
同樣是王陽明的文告裡,也是一語中的:孩子們的性格成長,就像草木萌芽,首先要有陽光雨露般的成長環境。所以就要「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開開心心的學習,才有育人成才。
吐槽」2:古之教者,教以人倫,後世記誦詞章之習起,而先王之教亡。
如果說上面一句吐槽,王陽明還是感慨明朝當時的教育方法太坑,那麼這一句,他就痛心更坑的事:學生們道德觀的崩塌。
王陽明的心學在日本的影響
永遠的曼巴 心學在當時以 反傳統 的姿態出現,在明代中期以後影響很大,遠播海外,特別對日本學術界以很大的影響。最早受其影響的是日本心學的創立者近江人中江藤樹 公元1608 1648年 也被稱為 近江聖人 日本心學在中江藤樹開創之後,大致可分為兩派 一派是具有強烈內省性格的德教派 一說存養派 另一派則...
王陽明與迪爾卡思想不謀而合,儒家智慧給我們最重要的啟示是什麼
第一,認為人生在世,時時處處應好學不倦,方有長進,而少年時的學習尤為重要.他說 少而不學,長而無能.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的意思。第二,認為一個人光埋頭苦學並不夠,還要多思,將學習與思考結合起來,才會更加有效.同時 應該做到學以致用。孔子曾經說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
明代著名哲學家王陽明提出的心學其主要含義是闡述甚麼的
餓,一句話說,他是唯心主義的。你說怎麼能在我們的唯物主義社會暢銷捏?哲學是很多學派不錯,不過我們國家以馬列主義哲學為指導的,所有哲學分為唯心和唯物。其中又以唯物為我們國家政治社會生活的總指導。要多瞭解哲學的話,建議多看德國古典哲學。詳細一點說 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因晚年愛越城東南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