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程式教學理論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時間 2021-10-29 04:23:35

1樓:匿名使用者

把要學習的知識按照其學科的內在邏輯分解為若干部分,使學習由淺入深,在學習過程中及時給予反饋和強化,以達到最終的教育目的。斯金納認為程式教學的關鍵是程式的制定,他提出了制定程式的五個原則:小步子,自定步調,積極反應,及時強化(反饋),低錯誤率

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程式教學理論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有人知道什麼是程式教學法麼?

2樓:悟空

程式教學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斯金納是當代新行為主義心理學派的著名代表。他通過實驗,發現動物的行為可以運用逐步強化的方法,形成操作性條件反射。

他把這種操作性條件反射的理論引入人的學習行為,用於學生的學習過程,認為學習過程是作用於學習者的刺激和學習者對它作出的反應之間的聯結的形成過程。其基本圖式是:刺激——反應——強化。

一種複雜的行為,可用逐步接近、積累的辦法,用簡單的行為聯結而成。

程式教學把學習內容分成一個個小的問題,系統排列起來,通過編好程式的教材或特製的教學機器,逐步地提出問題(刺激),學生選擇答案,回答問題(反應),回答問題後立即就知道學習結果,確認自己回答的正確或錯誤。如果解答正確,得到鼓舞(強化)就進入下一程式學習。如果不正確,就採取補充程式,再學習同一內容,直到掌握為止。

其基本操作程式是:

解釋 — 問題(提問) — 解答 — 確認

斯金納的程式教學法

b•f•斯金納是美國著名的教學心理學家。他通過動物實驗建立了操作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並據此提出了程式教學論及其教學模式,曾給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和世界的中小學教育帶來廣泛影響。

一、理論依據

作為一名實驗心理學家,斯金納的理論發現是從動物學習的實驗開始的。他設計了一隻被稱為「斯金納箱」的實驗裝置,裡面裝著一隻飢餓的老鼠,一根控制桿連繫著食物箱。老鼠在箱子裡活動,每壓一次控制桿就能得到一顆食物。

這樣,老鼠不斷地壓控制桿,不斷地得到食物,不久就「學會」了這種取食方法。在這裡,取到食物就是對老鼠操作控制桿的一種強化。隨後,斯金納重複對鴿子、貓等動物進行類似的實驗都證明,及時地給予報酬、強化,是促進動物學習的主要因素。

由動物而推斷人,斯金納認為,人類的學習也是一種操作反應的強化過程(「強化」在他的教學理論中佔有核心的地位),通過操作性強化,一個比較完整的新的行為單位可以被學會,或者一個現存的行為單位可以被精煉。而要使教學或者訓練獲得成功的關鍵,就是要很精確地分析強化效果,並設計操縱這個過程的技術,建立一個特定的強化系列。也就是說,根據學習的目標,在促進學習者學習時,要不斷地給予強化,促使學習者向著學習目標邁進。

二、教學原則

根據操作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一位教師要實施程式教學,必須考慮哪些問題呢?

首先,要仔細地考慮在特定的時間裡計劃教學的內容是什麼,這些教學內容最終是要通過學生的行為的獲得來表示的。其次要考慮有哪些可以利用的強化物。這種強化物包括兩種:

一種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對所操縱的材料具有強烈的興趣性;另一種是在學習過程中給予學生獎勵,譬如教師的一個善意的微笑、一句肯定的讚語、一件獎品等等。第三,強化的最有效的安排,即教師要把非常複雜的行為模式逐漸精緻地做成小的單位或步驟,也就是把教學目標進行具體分解,確定每個步驟所保持行為的強度,以使強化的效果能提高到最大限度。

編制程度學習的流程,一般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積極反應原則

一個程式教學過程,必須使學生始終處於一種積極學習的狀態。也就是說,在教學中使學生產生一個反應,然後給予強化或獎勵,以鞏固這個反應,並促使學習者作進一步反應。

2.小步子原則

程式教學所呈示的教材是被分解成一步一步的,前一步的學習為後一步的學習作鋪墊,後一步學習在前一步學習後進行。由於兩個步子之間的難度相差很小,所以學習者的學習很容易得到成功,並建立起自信。

3.即時反饋原則

程式教學特別強調即時反饋,即讓學生立即知道自己的答案正確,這是樹立信心、保持行為的有效措施。一個學生對第一步(學習的前一個問題)能做出正確的反應(回答),便可立即呈示第二步(第二個問題),這種呈示本身便是一種反饋:告訴學生,你已經掌握了第一步,可以第二步的學習了。

4.自定步調原則

程式教學允許學習者按各人自己的情況來確定掌握材料的速度。這與傳統教學在課堂傳授中一般以「中等」水平的學習者為參照點的教學法不同,傳統教學法使掌握快的學生被拖住,而學習慢的學生又跟不上,致使班級學生之間學習水平差距越來越大。程式教學法相對顯得比較「合理」,每個學生可以按自己最適宜的速度進行學習。

由於有自己的思考時機,學習較容易成功。

程式教學的設計當然要按照教材內部的邏輯程式,既要保證學習者在學習中把錯誤率減少到最低限度,又要合理地設計教材,使每一個問題(每一小步)都能體現教材的邏輯價值。

三、教學的模式

1.直線式程式

這是斯金納首創的一種教學程式,是經典的程式教學模式。在這一流程裡,教師把材料分成一系列連續的小步子,每一步一個專案,內容很少。系列的安排由淺入深,由簡到繁。

以「電流」教學內容為例,可以設計成如下小步子:

①電燈泡發亮的原因是燈絲(發熱);

②電燈燈絲髮熱的原因是燈絲通過(電流);

③電燈變亮的原因是電流強度(增大);

④電燈變暗的原因是電流強度(減小);

⑤當電壓增大時,電流強度就(增大);

…… 括號裡是正確答案。一個學生如能做出正確答案,教學機器就能顯示出來,並可以啟動開關進行第二步學習。如此一步一步地學習,直至達到學習目標。

2.衍枝式程式

由於各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已有知識的基礎是不一樣的,另外,學習材料本身也有難易程度的區分,因此有人便在經典程式的基礎上提出了兩種變體。衍枝式程式便是一種,是由美國人a•克勞德提出來的一種可變程式模式。這一模式同樣把學習材料分成小的邏輯單元,但每一步比直線式程式的步子要大,每個專案的內容也較多。

學生掌握一個邏輯單元之後,要進行測驗。測驗用多重選擇反應進行,根據測驗結果決定下一步的學習。這種程式有助於消除不同能力的學生之間的學習差異。

3.莫菲爾德程式

這個程式是美國心理學家凱(kay•h)在莫菲爾德大學任教時提出的一種程式教學模式,它是直線式和衍枝式程式原則的結合。這一模式遵循的始終是一個主序列,它與直線式不同的是,只有一個支序列來補充主序列;它與衍枝式不同的是,學生通過支序列的學習不再回到原點,而是可以前進到主序列的下一個問題上,這樣有利於學習效率的提高。

相比較而言,衍枝式程式和莫菲爾德程式比直線式程式更優越,因為這兩個程式更能適應個別差異的需要,能夠為不同學生提供不同的學習程式。

一個教師要實施程式教學,必須藉助於程式式的教材,或者進行機器教學。用機器來代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大量機械行為,教師才有可能集中精力設計「小步子」,提出適應程度不同的學生的學習要求,並做到及時反饋。本世紀50年代,斯金納的教學機器曾經風靡一時,到了電子時代的今天,又有了很多自動的電子教學機出現在課堂裡,這其中都有斯金納程式教學思想的影子;在大部分教師的課堂教學中,也在不時地運用程式教學原則,大家常說的「步步清」、「降低坡度」、「及時反饋」等,也都體現了程度教學思想。

慧通文府學校就是採用程式教學法與認知心理學相結合的方法,讓孩子達到滿意的分數。

程式教學模式 名詞解釋

3樓:匿名使用者

程式教學法 原理簡介

程式教學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斯金納是當代新行為主義心理學派的著名代表。他通過實驗,發現動物的行為可以運用逐步強化的方法,形成操作性條件反射。

他把這種操作性條件反射的理論引入人的學習行為,用於學生的學習過程,認為學習過程是作用於學習者的刺激和學習者對它作出的反應之間的聯結的形成過程。其基本圖式是:刺激——反應——強化。

一種複雜的行為,可用逐步接近、積累的辦法,用簡單的行為聯結而成。 程式教學把學習內容分成一個個小的問題,系統排列起來,通過編好程式的教材或特製的教學機器,逐步地提出問題(刺激),學生選擇答案,回答問題(反應),回答問題後立即就知道學習結果,確認自己回答的正確或錯誤。如果解答正確,得到鼓舞(強化)就進入下一程式學習。

如果不正確,就採取補充程式,再學習同一內容,直到掌握為止。其基本操作程式是: 解釋 — 問題(提問) — 解答 — 確認

程式教學產生的心理學基礎是斯金納的什麼理論

4樓:水晶保羅

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創造一個特定的環境,當個體產生了一個自發的條件行為時,能夠給予獎勵或懲罰,以使該行為增加或減少。而程式教學是在這個基礎上按照小步子原則層層遞進,以達到最終的教學目標的過程。

心理學家應具備哪些素質,心理學家有哪些,著名心理學家

暗受 成為心理諮詢師的關鍵是需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 自己要學會掌控自我的情感 還有要學會傾聽,會傾聽的人才會有耐心 心理素質的正規評測,這個是必須的 切勿好高騖遠,妄自尊大!第一等級 這幾個學校是國內心理學專業的塔尖,有中科院 北京師範大學 北京大學 浙江大學,如果你認為自己對考研有足夠的信心 毅力和...

運用美國心理學家韋納關於成功與失敗的歸因理論,分析個人應該如

止其英農己 所謂成功,即學生主體達到預設目標的過程及所伴隨的愉悅體驗。那麼,從教育目的或價值取向上看,成功教育就是教育者引導全體學生崇尚成功,促進學生嘗試成功,體驗成功快樂,養成成功心理素質的教育活動 柴奕聲接雲 積極歸因模式 成功了,內部歸因,能力高,就會產生自豪感或增強對成功的期望 失敗了,外部...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視野下的企業職工體面勞動研究摘要 4 5 abstract 5 6 第一章 緒論 7 16 一 研究背景及意義 7 8 二 文獻綜述 8 10 三 研究方法 10 16 第二章 體面勞動與生理需要 16 24 一 工資收入 16 18 二 工作時間 18 22 三 勞動強度 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