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看來,追求幸福是不是一種貪婪

時間 2021-05-28 13:49:20

1樓:水青旋

個人看來並不是貪婪,追求幸福就跟修佛一樣,佛教追求的成佛,普渡眾生,就是屬於他們追求的幸福,與凡人追求幸福是一個道理,只是看某物對他來說有意義而已!

2樓:匿名使用者

戒殺生,得長壽

你追求的幸福是吃肉還是生病

3樓:仙人

凡夫不是貪婪,但對出家人是(妨礙修行境界)。佛的傳人是頭陀(苦行)第一,不是智慧神通說法教化第一。就知佛的態度了。

4樓:街角棧

對生命有追求的人都在尋找幸福,尋找光明,但他並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幸福?什麼是光明?好多人眼中的幸福恰好不是幸福,而是一種貪婪和慾望。

他認為自己滿足一種慾望時就會幸福,但那僅僅是暫時的一點滿足,並不是究竟的幸福。隨著貪慾的進一步擴張,他又從滿足變得不滿足了。另一個更巨大的慾望又會開始**他,他就會像慾望的奴隸一樣,去追逐慾望,去實現慾望,永遠為慾望所奴役,他的心永遠不屬於自己。

當他的慾望滿足時,就會得到一點兒很短暫的快樂,這快樂很短暫,就像草尖上的露珠那樣,被另一種慾望的日光一烤,他的快樂就消失了。

有一慧廣法師言道

一個身無分文的人會將一萬元作為他快樂的終極,當他真的有了一萬元時,他會快樂一陣。但他看到還有個十萬元的人時候,他的心理平衡就會被打破,他的理想就會變成十萬,掙到十萬後,他也許會快樂一陣,直到看到一個百萬元戶的時候,他的快樂又會被蒸發。他的生命會因為他無休止的慾望而永久地處於六神無主的狀態,他像一條狗,被慾望的鎖鏈牽引著,總是疲於奔命,無休無止。

他的快樂總是建立在對外部世界的佔有上,而不是心的明白。

真正的幸福就是心的明白。

佛教 宗教 佛法的本質是追求「空」還是「有」

5樓:匿名使用者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理上空,事上有,不執著空,不執著有。相有好相,不執著相。

無我,無不是我,有我即是著相。佛佛心同,相也同。菩薩,羅漢,聲聞等,覺未圓滿,還有差別相。

南無阿彌陀佛!

6樓:james雅各

佛學的理是虛無的,我們處的是色,但色即是空,所以有我非我之說,但空亦即是色,我亦是我,這色空之間全在我們的內心,這神學旣念,覺了即可成佛!

我想追求一種宗教信仰,誰知道信仰佛教應該怎樣去做?

7樓:貞操帶

朋友,要慎選一個bai信仰,你要明du白你所zhi信的是誰,是人手所

dao造的偶像,還是版宇宙天地的主

權宰,要知道真神只有一位,那就是創造宇宙萬物的上帝,除他之外,在沒有別神;人生的路只有兩條,信仰的選擇,只有兩種結果,要麼生,要麼死,沒有中間狀態,到災難臨到的日子,一切木偶,假神都不能救人,唯獨耶和華上帝,他是救贖主,是拯救你的,願你來到他的面前,接受他的救恩,信靠他,願上帝帶領你認識他!

佛教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8樓:好木木偶

1、緣起論

《中論》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又說: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既然是眾緣所生,就是無自性的,就是空的。佛教認為,因緣不具備的時候,事物就消失了,這樣的一種現象就是「空」。

2、反對自殺

佛教認為人身難得。眾生在無量劫的輪迴中,獲得人身的機會如「盲龜值木」,極為難得。對修學佛法來說,人身無八無暇、有十圓滿,是學習佛法最好的善緣條件。

無論我們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追求世間的幸福生活,還是修學佛法,追求出世間的解脫利益,都要依靠這極為難得的寶貴人身。

3、反對末日邪說

末日傳言沒有任何佛教經典依據,佛教是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歡喜的宗教,佛教徒不應該輕易相信和傳播世界末日的說法。佛教宣稱每天都是好日

9樓:匿名使用者

1、否定宿命論

佛教否定宿命論,認為人有命運,但是不鼓勵人聽天由命,而是希望人開創命運。佛教主張諸法因緣而生,因此命運也是因緣生法。壞的命運可以藉著種植善因善緣而加以改變。

命運既然可以因為行慈悲、培福德、修纖悔而加以改變,因此命運並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壞的命運也能透過種種的修持而加以改造。相反地,好的命運不知善加維護,也會失卻墮落,所謂『居安思危』,不能不戒懼謹慎。

2、緣起論

《中論》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又說: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既然是眾緣所生,就是無自性的,就是空的。

佛教認為,因緣不具備的時候,事物就消失了,這樣的一種現象就是「空」。因者是主要的條件,緣者是輔助的條件,主要的條件和輔助的條件都不具備的時候,就沒有事物的存在。

3、反對自殺

佛教認為人身難得。眾生在無量劫的輪迴中,獲得人身的機會如「盲龜值木」,極為難得。對修學佛法來說,人身無八無暇、有十圓滿,是學習佛法最好的善緣條件。

無論我們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追求世間的幸福生活,還是修學佛法,追求出世間的解脫利益,都要依靠這極為難得的寶貴人身。

4、反對末日邪說

末日傳言沒有任何佛教經典依據,佛教是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歡喜的宗教,佛教徒不應該輕易相信和傳播世界末日的說法。佛教宣稱每天都是好日。

擴充套件資料

佛教的歷史淵源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

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

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參考資料

10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的主要思想是,救度一切眾生出離苦海,解脫一切煩惱痛苦。

眾生為什麼苦?因為執著五欲六塵,起貪嗔痴,行殺盜淫,造諸惡業。後隨業受報,輾轉六道,苦苦相循。

諸佛如來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一個目的,慈悲救度,廣度眾苦。

11樓:因緣法

鳥巢禪師的話,就是對佛教思想的總結: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據說白居易聽了,很不以為然,說:三歲小兒都知曉。

鳥巢禪師又回答:七十老翁行不得。意思是說,雖然這個道理很易懂,人人都知道,但又有幾人去踐行呢!

可見,佛教是一個重實踐的宗教,不僅知道佛教的思想,更要去實踐。因此,實修實證,是佛教的一大特色。比如說:自淨其意,如何自淨?這就要通過一定的修行方法才能做到的。

12樓:阿彌陀佛正法

阿彌陀佛

用思想這個詞形容佛教非常不好,佛菩薩講經說法時都沒有起心動念,應機說法,**來的思想?

如果要問佛教的修行祕訣,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這四個字,「看破放下」。

淨空法師---妄想是什麼?起心動念。實實在在講,我們這一生要想斷妄想不容易,所以佛告訴我們一個迴歸自性的妙訣,就是放下。

放下幫助你看破,看破是瞭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多瞭解一分,你會多放下一分。修行祕訣,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這四個字,「看破放下」。

1《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一個例外的,物質現象如是,精神現象如是,自然現象亦如是,所以佛說萬法皆空,這是真正把事實真相看出來了。

2 既然是空,你在裡面起心動念,想控制、想佔有、想支配,全錯了。那是什麼?妄裡頭又起虛妄。

聰明人不走這條路,這條路是什麼?這條路是凡夫路,走到六道、走到三途、走到地獄,這是個錯誤的路。

3 聰明的人,他走回歸自性的道路,對於這種現象不理會它。在這個現象裡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正路,成佛之路。

4 你看,不執著就是阿羅漢,他有起心動念,他有分別,他沒有執著,沒有執著就沒有六道輪迴,解脫了。

5 解脫要智慧,你沒有這個認知,你不肯放下。放下什麼?放下執著,就是見思煩惱。

再根利一點,不但不執著,分別也不要。我分別它幹什麼?假的,不是真的。

清清楚楚是智慧,如如不動是自性本定,就是真心。

6 大乘教上有句話,「真心離念」,真心裡頭沒有念頭。換句話說,沒有念頭的時候就是真心,有念就是妄心,不管什麼念頭,念這句阿彌陀佛也是妄心。

7 阿彌陀佛是用唸佛做一個手段,你沒有辦法,你不能沒有念頭,就教你執著這一個念頭。用一個念頭除一切念頭,就是代替一切念頭,這是一種方法,教你得到無念。

8 先教你一念,這個方便多了,一念成功之後,把這一念打掉,就成了無念。無念,真心就現出來。一念也不得了,一念現實報莊嚴土,無念現常寂光淨土。

這個方法妙極了、高明極了,人人都能修,人人都修得成功,這才叫第一法門。

9《華嚴經》上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智慧德相是自性本具的功德,一切眾生統統具足,現在透不出來,是被妄想、分別、執著障住了。

10 我們六道凡夫,一天到晚妄想,前念滅,後念生,念念不住。我們不想要妄想,偏偏妄想一大堆,妄想**來的不知道,什麼時候有的也不知道,小孩也會打妄想,到老死妄想都沒斷。

11 妄想是什麼?起心動念。實實在在講,我們這一生要想斷妄想不容易,所以佛告訴我們一個迴歸自性的妙訣,就是放下。

放下幫助你看破,看破是瞭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多瞭解一分,你會多放下一分。修行祕訣,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這四個字,「看破放下」。

12 放下起心動念,我們做不到,但是我們在分別執著上放下,這是可以做到的。我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分別、不再執著,這個能做得到。佛教我們「持名唸佛」,念頭才起,第二個念頭就轉成「阿彌陀佛」,佛的意思是希望我們二六時中身心清淨,「心淨則佛土淨」,清淨佛土是這樣修成的。

13樓:小不點

佛教思想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6—5世紀的古印度,其創始人為悉達多,姓喬答摩。佛教徒尊其為「釋迦牟尼」,意即「釋迦族的賢者」。

佛教的基本教義為四諦說、八正道和十二因緣。

四諦包括苦諦、集諦、滅諦和道諦。苦諦是把社會人生的一切判定為苦,集諦是講造成痛苦的原因,滅諦就是要人們消滅造成痛苦的原因,道諦是向佛教徒指明解脫的途徑,可概括為八正道。八正道即正見(對佛理的正確見解)、正思(思維須以四諦來矯正)、正語(言語不能違背佛理)、正業(行為符合佛理)、正命(符合佛法的生活)、正精進(正確地學習佛法和修行)、正念(銘記佛法)、正定(如法禪定,收心於一)。

經過八正追的修習,才能最後達到涅之境。十二因緣是十二個彼此互為因果聯絡的環節,即老死、生、有(生存條件)、取(追求)、愛、受(苦樂感受)、觸、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名色(胎中的精神和物質狀態)、識(投胎時的心識)、行(前世的身行、語行、意行)、痴。這十二因緣彼此相依,流轉不息,形成「六道輪迴」。

佛教的教義主要體現在佛經之中。佛經全集《大藏經》包括經、律、論三大部分,所以又稱《三藏》。

在佛教看來,給螞蟻餵食算慈悲嗎?該不該喂啊

佛教說不殺生,包括不殺害蟲。對一切有生命的東西給予憐憫,算慈悲。如果螞蟻需要你的餵養,就該喂。修佛修道之人其實不要多做無意義的事,無論行善為惡的因,都會達到以外不到的果,如果不慎行善卻惹惡果,會纏上很大的業力的 應該喂,不過應該念觀音心咒7遍吹氣於食物上再喂 念 ong ma ni bei mei ...

佛教追求的是智慧還是利眾生

佛教分大小乘,小乘主要是明心見性,可以和光同塵,不能超脫輪迴。譬如 禪宗,天台宗,華嚴宗,淨土宗等等。大乘主要是自利利他,了生脫死,不墜輪迴,能脫難人出苦,能消無妄之災是人類最高智慧。佛究竟是在發弘誓大願,普渡眾生 聞思修,依止觀 永皈三寶。 關於禪宗的明心見性和小乘,大乘各個果位之間的聯絡和區別。...

開頭 在媽媽看來,我不理解她在我看來,媽媽卻不太理解我了 結尾 唉,媽媽 的作文

切你年紀才多大呀!就知道上網搜了 妍禹七 中間可以寫你和你媽媽之間發生過的矛盾,來證實你的開頭。如果實在想不出你和你媽媽之間發生的矛盾,可以自己編造一個,儘量寫到真實一點。最後,還要表明與媽媽之間要互相理解,然後接上你的結尾,表示自己在寫的事例中錯了。 靈曜之光 網上肯定有,而且是零分作文 自己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