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德有什麼意義

時間 2021-05-07 20:00:10

1樓:匿名使用者

德指內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於人倫,則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認為,「德」包括忠、孝、仁、義、溫良、恭敬、謙讓等。

道家則以為所謂天地萬物之自然為「道」,而各種事物所得之自然為「德」。對人而言,便是品德。宋明理學家把「德」稱作是實行某種原則,有所得於心。

讀音:德 dé

【釋義】

(一)道德,品行;特指好的品行。參見詞條「道德(一)」。例:品德|公德|德育|德才兼備。

(二)情義;恩惠。例:功德|積德|感恩戴德|《書·盤庚上》 「汝克黜乃心,施實德於民」。

(三)心意;信念。例:同心同德|離心離德。

(四)感德。例:《左傳·成公三年》 「然則德我乎?」

(五)事物的屬性。例:章炳麟《國故論衡·語言緣起說》 「實、德、業三,各不相離。」

(六)德國的簡稱。

(七)姓。

【德高望重】 #dé gāo wàng zhòng 道德高尚,名望很大。多用來稱頌老年人。

〖例句〗李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在教育界、科學界享有很高的聲望。

德和道相對應,組成道教教義的核心。《道教義樞·道德義》稱「道德一體,而其

二義,一而不一,二而不二」。《道德經》中有「德」字四十一處,提出了「上德」、

「玄德」、「孔德」、「積德」等等,但是對於「德」的含義卻沒有具體的解釋。第五

十一章稱:「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

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將「道」和「德」兩者規定為「生長萬物」和「畜

養萬物」的關係。因此,一般認為「德者,道之功也」(韓非語),「德者,道之用也」

(陸德明語),「德者,道之見也」(蘇轍語)。《莊子》的《天地篇》就說到:「通

於天地者,德也;行於萬物者,道也。」並稱:「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窮生,

立德明道,非至德者邪?」當代旅美華人學者陳鼓應在分析「德」的概念時認為,它

有三個意義:一是「道所顯現於物的功能」;二是「內在於萬物的道,在一切事物中表

現它的屬性,亦即表現它的德」;三是「道落實到人生層面時,稱之為德」,即通常說

的人的「德行」。早期道教沿用了先秦道家的學說。太平道的《太平經》卷五十六至

六十四稱,「道者,天也,陽也,主生;德者,地也,陰也,主養。……夫道興者主生,

萬物悉生;德興者主養,萬物人民悉養,無冤結」。這裡也將道和德兩者解釋為「生長

萬物」和「畜養萬物」的關係,同《道德經》的思想一脈相承。

太平道從追求「太平」的社會理想出發,將德「主養」的觀點推廣到社會政治領域,

認為「地以德治,故忍辱;人以和治,故進退多便」,「以德治者,進退兩度也」。並

且將「德治」列為幫助帝王之治的「十法」的第四法,僅次於「元氣冶、自然治、道治」。

《太平經》認為「德」和「刑」相對立,稱「德者與生氣同力,故生氣出亦出,入亦入;

刑與殺氣同力,故殺氣出亦出,入亦入。德與天上行同列,刑與地下行同列。德常與實

者同處,刑與空無物同處。德常與興同處,故外興則出,內興則入,故冬入夏出。刑與

衰死氣同處,故冬出而夏入。死氣者清,故所居而清也。故德與帝王同氣,故外王則出

陰,內王則入刑;刑與小人同位,故所居而無士眾也。物所歸者,積帝王德,常見歸,

故稱帝王也;刑未嘗與物同處,無士眾,故不得稱君子」。君子的服人依靠的是「道」

與「德」,欲得天地之心的,也要行「道」與「德」,至於行「嚴畏智詐」之術,只能

收服那些言行無狀的小人。《太平經》還將德「主養」的觀點推廣到個人的修養上,批

評「人不力學德,名為無德之人」,無德之人必「好害傷」,因此,是「凶敗之符」,

是「最劣弱困窮小人之名字」。這種人是「天不愛,地不喜,人不欲親近之」,他們

「為王者致害,為君子致災,鬼神承天教,不久與為治」。五斗米道的《老子想爾注》

中,亦有多處對於「德」的闡述。注「玄德」為「玄,天也。常法道行如此,欲令人法

也」;注「常德」為「道德常在」,可見,五斗米道是主張「道德一體」的,「德」

就是「道德」的意思。

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教義著重在宇宙觀、社會觀和神仙觀方面的建設。《西升經》

就是以體用關係闡述「道」和「德」的關係的,稱「道以無為上,德以仁為主」。劉仁

會註解說:「宥物於無者,道也;仁物之性者,德也」。「德」也就是「道」體現於

「物」之中的屬性——「仁」。《西升經》中還有「道非欲於虛,虛自歸之;德非欲於

神,神自歸之」,「無心德留而鬼神伏矣」。這裡的「神」,既有人「神」的意思,又

有「神靈」之神的意思。唐代李榮註解說:「道既虛無,德亦神妙。虛無神夢,畢竟清

靜。而人若能虛心無身,自然歸道;抱神守妙,自然歸德也。」又注稱:「聖人無心,

不起貪慾,道在於己,德止於身,故曰:留也。用道,則道流遐邇;

懷德,則德被幽明,既為人之所歸,亦為鬼神之所伏從也。」因此,人能歸道,

也就歸德。德是人的精神的根本,辦使鬼神降伏。但是,同期的江南一帶的道教卻大多

從一般的「道德」觀念闡述「德」。葛洪的《抱朴子內篇》要求個人「積善陰德」,這

個「德」解釋為「積善立功,慈心於物,恕己及人,樂人之吉,愍人之苦,賙人之急,

救人之災」,而治國之君以及忠臣輔佐則應修道德;使「道普德溢」,至於太平。唐

代,道教教義體系逐漸充實完備。吳筠在《玄綱論》中稱:「嘗試論之,天地、人物、

靈仙、鬼神,非道無以生,非德無以成」,吳筠認為:「德者,何也?天地所稟,陰陽

所資,經以五行,緯以四時,牧之以君,訓之以師,幽明動植,鹹暢其宜。澤流無窮,

群生不知謝其功;惠加無極,百姓不知賴其力,此之謂德也。」這就將天地陰陽幽明

的一切生成物都視為「德」成之物,包括「靈仙、鬼神」。唐宋以後,道教教義著重探

討人的問題。宋徽宗注《西升經》有《序》稱:

「萬物莫不由之之謂道,道之在我之謂德。道德,人所固有也。」這就將「道」

和「德」視為人所共有的稟賦。古時,「德」和「得」相通,因此,混然子王道淵認為:

「德者,得也,心之所蓄,性之混融,開物成務之理也。」一些有「上德」的聖人,

「未嘗顯己之有德,藏身潛跡,抱朴含光,專氣致柔,如嬰兒也」,而「下德」的賢人,

「執著其事,唯於世情,是非得失之物,理論揚於己德,以被聰明所蔽」。因此,有

德之人,就應該「含養德性,純純樸樸,則比如赤子也,赤子如初生嬰兒也」。認為:

「太上以此喻修真之士,心切切矣。

我輩欲反本還源,歸根覆命,以此為則,不亦簡妙乎。今心無所主,性不安閒,安

得元神凝寂,元氣沖虛而比如赤子乎。」唐代內丹家們多將「道」和個人的內丹修煉

相結合,認為「道」與「生」的結合就是「德」。司馬承禎說過:「生者,天之大德也,

地之大樂也,人之大福也。」又稱:「養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與

生相守,生與道相保,二者不相離,然後乃長久。言長久者,得道之質也。」因此,

「大人含光藏暉,以期全備,凝神寶氣,學道無心,神與道合,謂之得道」。清代道

士、著名的內丹家柳華陽則稱:「道者德之用,德者道之體,人能明乎其德,而天性自

現,體乎其道,而沖和自運,是之謂寂然不動,感而遂能也。」又稱:「古聖雲:德者,

效能中求之耳。夫德非道則無著,道非德則無主。

道外覓德,其德遠矣;培德體道,其功切矣。」柳華陽在內修實踐中曾經以「道德

體用觀」指導其內修實踐,自謂:「吾嘗自內觀而無心,外覓而無體,飄飄乎尋之不得,

恍恍乎覺而虛靈,似魚之隨水,如霧之籠煙,一派沖和,榮衛天地,但人不能深進,故

本然之道味卻矣。」另一些內丹家則從內修角度認識和解釋《道德經》,將內修理論

置於道教教義系統之下。清代道士、著名內丹家劉一明在《修真九要》中,強調內丹修

煉必須「積德修行」,認為「德」就是「恤老憐貧,惜孤憫寡,施藥舍茶,修橋補路,

扶危救困,輕財重義,廣行方便」,稱「道者,為己之事;德者,為人之事。修道有盡

而積德無窮」,感嘆「德者,自己人世之事;道者,師傳成仙之事。不積德而欲修道,

人事且不能,仙道怎得成」?劉一明在《修真辯難》中,對「上德下德」則完全從內

丹學的角度來解釋。他認為:「先天全,則為上德;先天虧,則為下德。」所謂「先天

全」,就是「體全德備,乾陽未傷之人」,就是「未傷先天之陽」。所謂「先天虧」,

就是「先天已散,五行各分,四象不和,諸般寶物皆失」。劉一明還批評了當時某些內

丹家的謬指,即稱「精漏者為下德,精全者為上德」。由此可見,在內丹家的修煉理

論系統中,「德」已經衍化為「精」和「先天之陽」的同義語了。

道德在本質上是一種價值。「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德」,實質上體現和捍衛的正是封建社會中男性的利益,同時也是他們價值觀的集中體現。

2樓:匿名使用者

德,與之相對的是智。

智教我們知識,而德則是教我們怎樣做人。

談談公民遵守社會公德的意義和作用

3樓:匿名使用者

社會公德作為人類社會生活中最起碼、最簡單的行為準則,是和廣大人民群眾

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是適應社會和人的需要而產生的。它對人們的社會生活具有特殊且廣泛的社會作用。

1、遵守社會公德是維護社會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條件。

社會公德是維護公共場所正常秩序和安定環境、維護現實社會生活的最低準則,是人們現實社會生活穩定發展的基本條件。

2、遵守社會公德是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

社會公德發揮著維護現實的穩定、公道、揚善懲惡的功能,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起著強大的**監督作用和精神感召作用。

社會公德的這種作用體現在:一方面肯定、維護和促進一切有利於或有助於社會和個人生存、發展和完善的思想和行為;另一方面否定、抑制和阻止一切有礙於或有害於社會和個人生存、發展和完善的思想和行為。

3、社會公德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工程,也是精神文明程度的「視窗」。

社會公德是社會道德的基石和支柱之一,社會公德對社會道德風尚的影響穩定而深刻、廣泛而持久。社會道德又是社會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從人們實踐社會公德的自覺程度和普及程度,可以看出整個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狀況。

因此,如果社會公德遭到了踐踏和破壞,整個社會的道德體系就可能會瓦解,整個社會的安定團結也將被破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就不可能真正搞好。

1、內容要求

社會公德的內容是對公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提出的基本規範和要求。在我國現代社會中,社會公德的主要內容為:

2、文明禮貌

社會公共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應該和諧相處,舉止文明以禮相待。自覺杜絕說髒話、隨便猜疑、欺騙他人等惡習。這是處世做人最起碼的要求。

3、助人為樂

助人為樂,見義勇為是社會成員在公共生活交往中用以調整相互關係的最一般的行為規範之一。在公共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應該團結友愛,相互關心,相互幫助。愛人者人恆愛之,信人者人恆信之。

4、愛護公物

愛護公共財物是社會公德極其重要的內容。尤其在公共場合更要注意這一點。要愛護國家及公共財產不受侵犯。

5、保護環境

為了保持社會公共生活的環境整潔、舒適和乾淨,保障社會成員的身體健康,每個公民都應當講究公共衛生、保護生活環境,這也是社會公共生活中人們應當遵循的最基本的行為規範。

6、遵紀守法

法律是對公民行為的必要約束及規範,是對道德的補充。自覺遵守法律法規、紀律,是社會公德最基本的要求。公共生活中人們要能順利地進行社會活動,就必須要有規矩可循,就必須遵循一定的行為規範。

曼德海峽的地理意義,曼德海峽有什麼地理意義

曼德海峽被世人稱為連線歐 亞 非三大洲的 水上走廊 因該水道 海峽東水道 水深適宜,航道中很少島嶼 暗礁,北通紅海 南連亞丁灣,是大西洋通往印度洋最短航線上的必經航道,也是歐 亞 非三洲間海上交通 的重要航道。它是紅海的南大門,自古以來,就是溝通印度洋 亞丁灣和紅海的一條繁忙的商路。1869年蘇伊士...

你認為工會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結合實際 談談對工會存在意義的理解

工會存在的意義是可以與僱主談判工資薪水 工作時限和工作條件等等。工會,或稱勞工總會 工人聯合會。工會原意是指基於共同利益而自發組織的社會團體。這個共同利益團體諸如為同一僱主工作的員工,在某一產業領域的個人。工會組織成立的主要意圖,可以與僱主談判工資薪水 工作時限和工作條件等等。意義 新 工會法 有利...

德什麼成語有哪些,德的成語有哪些

德才兼備 德 品德 才 才能 備 具備。既有好的思想品質,又有工作的才幹和能力。德高望重 德 品德 望 聲望。道德高尚,名望很大。德藝雙馨 形容一個人的德行和藝術 技藝 都具有良好的聲譽。一般指從事藝術的人。德音莫違 德音 善言 莫違 不要違背。別人的好話不要不聽。德重恩弘 重 崇高 深厚 弘 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