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在史記中怎麼沒有記錄漢武帝啊,史記中有武帝本紀嗎

時間 2022-01-22 01:30:06

1樓:豬都戒

司馬遷的《史記》中確實有武帝本紀,稱之為孝武本紀,不過我們現在看到的都是後人加上去的,《史記》在流傳過程中有些部分只儲存了名目,而文章已經失傳,孝武本紀就是其中之一。

而且《史記》沒有完整記錄下武帝一朝的所有事情,只記錄到了元狩元年以前的事情,這在「太史公自序」中有明確表述。王立群讀史記其實在漢武帝后期的史實都是根據班固的漢書來講述的。

前面有人提到司馬遷一直活到宣帝時期,不知道這位大蝦是在**看到的,希望能夠指點一下。其實司馬遷死亡時間這個史學界一直都沒有最終結果。我個人比較認同的就是王立群先生提到的漢武帝后期,,我估計是在後元元年,二年左右,最多是昭帝初期,至於宣帝時期,有些離譜了,如果那位大蝦可以提供證據,那就自然最好。

2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司馬遷生活的時代正是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大部分歷史學家都不會記錄他當時在位時皇帝的歷史事件,因為這樣會招來不測,但是在《史記》中記錄的漢武帝本紀只是講了他一點點事蹟,好象只記錄到他在位的第三年,沒有很詳細的記錄漢武帝全部的生平。

3樓:萊古拉斯

漢武帝的全稱是漢孝武帝,所以他的傳記是《史記.孝武本紀》 。

4樓:匿名使用者

史記中好象有"武帝本紀",就是記載漢武帝的,而且當中還記載了一些漢武帝的劣跡.當然,不可能寫的太詳細,太客觀,因為那皇帝老兒當時還沒死呢,否則,除非司馬遷想在武帝死前就義.

史記確實是一部偉大的著作,但因為是人寫的,就不可能完全客觀,還是有一些春秋筆法的,感興趣可以自己在網上搜

5樓:匿名使用者

據司馬遷說,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提到《史記》缺少十篇。三國魏張晏指出這十篇是《景帝本紀》、《武帝本紀》、《禮書》、《樂書》、《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

後人大多數不同意張晏的說法,但《史記》殘缺是確鑿無疑的。

6樓:邪鴨

一樓的胡說!

司馬遷完成《史記》的時候武帝已經死了,宣帝立的時候他還活著咧!

《史記》裡記的是武帝一些求神百佛的事,而且老被騙你想看武帝的話看《漢書》好了,我也打算去看呢!

7樓:匿名使用者

當然有,沒死的人也能寫傳記

《史記.孝武本紀》

王立群讀《史記》之漢武帝

8樓:匿名使用者

有是當然的,不然司馬遷也不會受到漢武帝的宮刑。

而且司馬遷讓自己的同族改姓同和馮拉。

9樓:匿名使用者

他還活這不能寫的,封禪書裡記錄了武帝的祭祀活動

10樓:楊詩晴

有啊,司馬遷就是漢武帝殺的!

11樓:玲洛詩

《史記.孝武本紀》 有記錄

12樓:

本來是有寫的,結果後來丟失了

13樓:

pplive cctv 10

14樓:過自改之

建議你聽聽《易中天對話王立群》一切皆知

15樓:匿名使用者

當時漢武帝還沒死呢,寫什麼本紀啊

司馬遷在《史記》怎麼這麼記載漢武帝呢?

16樓:匿名使用者

你才看完本紀 所以還不知道本紀中的《孝武本紀》早就亡佚了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裡面說他所寫的是《今上本紀》,但是現存文字為《孝武本紀》,早在班固寫《漢書》的時候就說《史記》的一百三十篇「十篇有錄無書」,晉朝張晏說《今上本紀》就是這原文早已丟失的十篇之一。核對現存的《孝武本紀》全文,除了開頭的六十個字外,其他的都是節錄《封禪書》後半截,甚至連《封禪書》的「太史公曰」也一併抄了去。

晉代張晏說是褚少孫所為,清代錢大昕說是「褚先生補《史記》,皆取史公所缺,意雖淺近,詞無雷同,未有移甲以當乙者也。或晉以後,少孫補篇亦亡,鄉里妄人取此以足其數耳。」其書可信,應是更晚的妄人所為。

至於亡佚的原因,衛巨集《漢舊儀注》及《西京雜記》皆雲:「司馬遷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及武帝之過,帝怒而削去之。」到底是怎麼亡佚的,學界也有疑惑。

司馬遷對漢武帝的強徵暴斂 好大喜功都非常厭惡,他喜歡的是漢文帝那樣的明君,而對漢景帝就不是很喜歡了,你剛看過本紀,從《孝文》《孝景》的篇幅就看出來了

17樓:天女之舞

司馬遷寫的是一個真實的漢武帝,電視劇主要為了歌頌,所以會把漢武帝塑造得好一點

18樓:予馨草

漢武帝把他閹了,能不說漢武帝壞話就不錯了。

19樓:匿名使用者

你要知道司馬遷是太史今,當時漢武帝看了他的記錄之後也大發雷廷,太史今的職責是記錄事實,正所謂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有壞的一面。他記錄的是最真實的漢武帝。而不是人們傳頌的漢武帝。

史記寫漢武帝的本紀為何不完整?

20樓:文史商途

寫了,被武帝看後怒而刪了,只剩下現在看到的這些,當時叫做《今上本紀》,即現在的《孝武本紀》。

21樓:懵小豆

這也是司馬遷可貴的地方。他對於當朝的天子,沒有肆意地追捧,另外司馬遷由於李陵的關係,對漢武帝祭祀鬼神非常不滿,他用相對客觀的角度,沒有像大多數人那樣,去鼓吹漢武帝的偉大。而是從小的角度分析了他的缺點,這一作為勇敢而又富有新意。

史記--漢武帝本紀

22樓:胡志丹

暴君!只不過運氣好,他爺爺他爹給他積累了足夠的資本夠他揮霍才不至於亡國。

跟他相似的有隋煬帝楊廣,只不過楊廣時隋才二世,積累不足。

所以本質上,漢武帝跟隋煬帝沒有區別!

23樓:匿名使用者

你當看電影呢,還要無刪的……

漢武帝本紀基本上都是一些漢武帝找老道的事情,沒什麼看的價值。雖然有傳說漢武帝看到史記以後大怒,燒掉了漢景帝和自己的本紀。而以此推論,史記漢武帝本紀為禇先生或者是司馬遷的孫子所作。

但以行文的風格,和對漢武帝的態度來說,漢武帝本紀真的很像是司馬遷的作品。

從《史記》看司馬遷對漢武帝的態度

24樓:匿名使用者

《史記》對於「今上」漢武帝也頗多微詞,據說《史記》中原著《武帝本紀》因觸犯忌諱太多而被抽掉,今本《景帝本紀》、《孝武本紀》是後人補撰的。但從《史記》的其它篇章裡,仍舊可以看出司馬遷對漢武帝的揭露和諷刺是不亞於劉邦的。《封禪書》寫武帝求仙訪道的荒唐可笑的事實;《平準書》記載武帝為享樂和對外發動戰爭而加重稅斂;《酷吏列傳》細緻地記述了圍繞在武帝周圍的一群酷吏:

張湯「為人多詐,舞智以御人」,最受武帝信任,治獄時,巧立名目,不問是非,專以武帝私心好惡為標準。杜周治獄,「上所欲擠者,因而陷之;上所欲釋者,久系待問,而微見其冤狀」,有人質問杜周,「君為天子決平,不循三尺法,專以人主意指為獄,獄者固如是乎?」杜周說:

「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為律,後主所是疏為令。當時為是,何古之法乎?

」王溫舒任河內太守,大肆捕人,「連坐千餘家」,「流血十餘里」,按照律令,立春後即停止用刑。這個嗜殺的酷吏,竟氣急敗壞地頓足:「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

」司馬遷滿懷激憤地寫道:「其好殺伐不愛人如此,天子聞之,以為能,遷為中尉。」原來武帝十這群劊子手的總後臺。

摘之中國古代文學(1)教案

25樓:手機使用者

二、《孝武本紀》能證明司馬遷對漢武

帝有偏見嗎?

張教授說:司馬遷「被漢武帝處以宮刑,心中自然有所怨憤,因此他在寫《武帝本紀》時,多記求仙問藥之事,對漢武帝的評價有失偏頗。」

這裡:1,《武帝本紀》應為《孝武本紀》,一字之差,內涵不一樣。2,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司馬遷說自己寫過《孝武本紀》。

可是,該本紀在流傳時有缺失,只剩了個開頭,是殘篇。後人是用《史記•封禪書》將《孝武本紀》補全的,真的《孝武本紀》我們已看不到了。而《封禪書》是專記漢武帝「求仙問藥」之事的篇章。

3,張教授將《封禪書》當成了《孝武本紀》來讀,不妥。張教授以《封禪書》為據,揣摩司馬遷對漢武帝「有所怨憤」、「評價有失偏頗」,是對司馬遷的不公和真的「評價有失偏頗」。司馬遷受過宮刑,可能對漢武帝有「怨憤」,但從殘存的《孝武本紀》中反映不出來。

司馬遷與《史記》介紹,司馬遷與史記的介紹

加爾基 司馬遷 前145年或前135年 不可考 字子長,夏陽 今陝西韓城南 人 西漢史學家 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 太史公 歷史之父。史記 最初稱為 太史公 或 太史公記 太史記 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

司馬遷與史記的 簡單 謝謝,司馬遷與史記的資料 簡單 謝謝

司馬遷簡介 司馬遷 前145或前135 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 今陝西韓城西南 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 前145 一說生於漢武帝建元六年 前135 卒年不可考。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約在漢武帝元光 元朔年間,向今文家董仲舒學 公羊春秋 又向古文家孔安國學 古文尚書 20歲時,...

司馬遷與史記的介紹,司馬遷與史記的內容簡介

加爾基 司馬遷 前145年或前135年 不可考 字子長,夏陽 今陝西韓城南 人 西漢史學家 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 太史公 歷史之父。史記 最初稱為 太史公 或 太史公記 太史記 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