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我也沒帶,全是自己背的,可能不大準也不大全。
影響:孔子學說在當時沒有受到統治者的重視,但其創立的儒家學說逐漸在後世確立了主流地位。(這是我們書上第一課說的)儒家學派孕育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
)……的精神文化,弘揚了?偉大的人格。(這是我們課本上第二課的)孔子的學說在世界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是我們學案上的)
我們是嶽麓版,不知道你們是不是,湊合著用吧。
孔子對自己一生的評價是:
2樓:無名之人
孔子對自己一生的評價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白話譯文: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便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3樓:腳下騰雲亦非真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便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這是孔子的自我報告,為什麼孔子在談到為政, 要作自我報告呢?孔子是七十二歲死的。他用簡單幾句話,報告了自己一生的經歷,艱苦奮鬥的精神。
他的身世很可憐,父親去世的時候他還有一個半殘廢的哥哥和一個姐姐,對家庭, 他要挑起這擔子來,他的責任很重。
他說十五歲的時候,立志作學問, 經過十五年,根據他豐富的經驗,以及人生的 磨鍊,到了三十歲而立」。立就是不動,作人做事處世的道理不變了確定了,這個人生非走這個路子不可。
但是這時候還有懷疑,還有搖擺的現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才不懷疑,但這是對形而下的學問人生而言。還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歲,才「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哲學的宇宙**,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體範圍。
到了「六十而耳順」,這裡問題又來了,孔子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麼問題不順,耳腔發炎嗎?這句很難解釋,可能在當時漏刻了文字。可能是六十而耳順下面有一個句讀。
如果照舊, 「耳順」的道理就是說,自十五歲開始作人處
世,學問修養,到了六十歲,好話壞話儘管人家去說,自己都聽得進去而毫不動心,不生氣, 你罵我,我也聽得進去,心裡平靜。注意!心裡平靜不是死氣沉沉,是很活潑,很明確是非善惡,對好的人覺得可愛,對壞的人,更覺得要幫助改成好人,要這樣平靜,這個學問是很難的。
然後再加十年,才「從心所欲」。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話:「不逾矩」。
我們上街去看看,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來吃,「從心所欲」嘛!行嗎?要「不逾矩」 。
人與人之間要有一個範圍。「從心所欲」—
—自由而不能超過這個範圍,所以「不逾矩」,同時這句話也通於形而上的道理。
參考資料:南懷瑾 《論語別裁》
4樓:咸陽猛驢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志於道,居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5樓:朋克老青年
樓上大謬.
子曰,吾待價而賈者也.
此言道出了一個千古祕密.
孔子生為女兒身!
若不是女子,如何能待嫁?
這才是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啊!
說說孔子思想對中國的影響
有關孔子的故事有哪些???
如果竹書紀年說的是真的,那孔子宣傳的歷史怎麼能宣傳的下去
6樓:1234堅決
問的好!!!權威答案估計沒有,我在網路上搜集一下,挑選了一段,你看看吧:無論怎樣理解,看來先秦時期人們還是普遍承認堯舜禪讓這一古史傳說事件的(或者說是奪權事件),唯各家的態度和解釋不同而已(注:
嚴文明:《甘肅彩陶的源流》,載《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2023年。)其中儒、法、道三家的堯舜觀念似乎存在著一種遞變關係,即他們都充分注意到政治宣傳的誤導作用和負面效應,並試圖通過對禪讓說的批判以及對堯舜禹繼承關係的具體闡釋來加以克服。
尤其是道家以盛讚許由等人堅辭不受的方式批評堯舜讓天下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韓非子左遮右掩、破綻迭出的尷尬局面。又韓非子在批評儒墨兩家的堯舜觀時還透露出另一則重要資訊,即「孔子、墨子俱道堯舜,而取捨不同,皆自謂真堯舜」(《顯學篇》)。既言取捨,則必有所依,且證據所出當在孔子以前。
因此,堯舜禪讓這一傳說事件的可信度還是很高的,無法徹底否定之。所以孔子可以宣傳下去。
孔子故事 10
初一歷史書上以少勝多的戰役有哪些
1 官渡之戰 戰爭介紹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 三大戰役 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 公元200年 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 今河南中牟東北 在此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 今河南封丘西 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參戰兵力 袁紹軍約11w人,...
幫我指出歷史課本的缺點謝謝,歷史書上面的一個小問題! 大家幫幫忙!!謝謝
第一 嚴重傾向性,比如對一些歷史,著重描寫,一些問題,全然不提,比如對於遼金元 五代十國等等時期的歷史,講得很少第二 沒有橫向比較,從編輯上來說,中國史和世界史完全分開,學生不能對應 同一時期國際國內的分別,不利於瞭解世界全面的發展第三 不客觀,對於一些人物或者實踐,評價不夠客觀,比如描寫秦檜,林則...
秦始皇「焚書坑儒」真的和歷史書上所寫的一樣,是迫於時局無奈之舉嗎
提起焚書坑儒,很多人就會罵秦始皇,但如果我說 焚書坑儒 這件事其實是歷史的一大冤案,你信嗎?歷史課本上講 秦始皇一統天下後,統一文字 統一貨幣 統一度量衡,為了統一思想,焚書坑儒,燒了很多書,活埋了很多學儒學的人,可是,真是這樣嗎?首先我們來看看 焚書坑儒 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話說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