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學佛的幾個層次,主要有三歸、五戒、十善、四攝、六度。
1、三皈,是進入佛門的第一步,佛法僧稱為三寶,是佛**學習和景仰、依止的物件。不受三皈依的人,不能稱為佛教徒,它是信教和不信教的界線。
2、五戒十善是自修階段,三皈後就應依佛法的教導,受持五戒以修身,防止過失和不犯錯誤,使自己身心有了規範,向善的方向發展。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礎上再擴大深入,是推已及人的過程,由消極的自利,走向積極的利他方面。
3、四攝六度專以利人度生為目的,一切都為利益他人考慮,不計較個人財產得失,生命安危,此是佛教的精神實質所在,修學的人,雖是凡夫,亦稱菩薩。(叫初發心菩薩)利他實在也包含自利,在修學過程,改變了自私習氣,擴大了心量,磨鍊了志氣,以救度眾生苦難為己任,歷久功深,必然成佛。
具體到五戒十善應該是:五戒:戒殺、盜、淫、妄語、飲酒。
十善:第
一、不殺生而行放生、救生、護生。
第二、不偷盜而行施捨。
第三、不邪淫而修梵(清淨)行。
第四、不妄言而說老實話。
第五、不綺語而說質直語。
第六、不兩舌而說調解語。
第七、不惡口而說柔軟語。
第八、不貪而修不淨觀。
第九,不嗔而修慈悲觀。
第十,不痴而修因緣觀。
2樓:園覺自在
戒是不要做壞事,殺盜淫妄酒,十善是要做好事。這些都是累積我們的福德,培養善根的方法。
3樓:釋門敬儀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邪淫 四、不妄語 五、不飲酒 這就是五戒
十善為 :身三,是指不殺,不盜,不淫
口四,即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
意三,即不貪、不嗔、不痴
佛教中的五戒十善
4樓:
是一樣的。貪慾就是貪,嗔恚就是嗔,邪見即是愚痴,痴。
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十善: 十種的善業,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痴。
五戒十善是人天福報的因。持五戒行十善到上上品,命終可生天。做到中上品,來世能得人身。
南無阿彌陀佛
5樓:京東
五戒出《增壹阿含經》
〔一、不殺戒〕,謂人若於彼眾生,妄加殺害,而奪其命,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壽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殺戒。
〔二、不偷盜戒〕,謂人若於有主物不與而竊取之,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受貧乏報。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盜戒。
〔三、不邪淫戒〕,謂人若淫泆無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墮惡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
〔四、不妄語戒〕,謂人若妄造虛言,隱覆實事,誑惑眾聽,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口氣臭惡,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語戒。
〔五、不飲酒戒〕,謂人若飲酒則縱逸狂悖,昏亂愚痴,無有智慧。若不飲者,是名不飲酒戒。
[編輯本段]五戒配五常五行
出《仁王經疏》
〔一、不殺配仁〕,慈愛好生曰仁,五行之木亦主於仁,仁則不殺,故以不殺配仁也。
〔二、不盜配智〕,邪正明瞭曰智,五行之水亦主於智,智則不盜,故以不盜配智也。
〔三、不邪淫配義〕,制事合宜曰義,五行之金亦主於義,義則不邪淫,故以不邪淫配義也。
〔四、不妄語配信〕,真實不欺曰信,五行之土亦主於信,信則不妄語,故以不妄語配信也。
〔五、不飲酒配禮〕,處事有則曰禮,五行之火亦主於禮,禮則防於過失,故以不飲酒配禮也。
持十善戒行者中,上品者與中品者由其功德,得生於天上,下品者能王於人中 。
[編輯本段]十善
十善: 十種的善業,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痴。
善即順理之義。謂行此十法,皆順理故。然有二種:一者止,二者行。止,則止息己惡,不惱於他;行,則修行勝德,利安一切也。
〔一、不殺生〕,不殺生者,謂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殺之善。既不殺已,當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盜〕,不偷盜者,謂不竊取他人財物,即是止盜之善。既不盜已,當行佈施之善也。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謂不行邪淫慾事,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當行清淨梵行之善也。
〔四、不妄語〕,不妄語者,謂不起虛言,誑惑他人,即是止妄語之善。既不妄語,當行實語之善也。
〔五、不兩舌〕,不兩舌者,謂不向兩邊,說是談非,令他鬥諍,即是止兩舌之善。既不兩舌,當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六、不惡口〕,不惡口者,謂不發粗獷惡言,罵辱他人,即是止惡口之善。既不惡口,當行柔和軟語之善也。
〔七、不綺語〕,不綺語者,謂不莊飾華麗之言,令人樂聞,即是止綺語之善。既不綺語,當行質直正言之善也。
〔八、不貪慾〕,不貪慾者,謂不貪著情慾塵境,即是止貪之善。既不貪慾,當行清淨梵行之善也。
〔九、不嗔恚〕,不嗔恚者,謂不生忿怒之心,嗔恨於人,即是止嗔之善。既不嗔恚,當行慈忍之善也。
〔十、不邪見〕,不邪見者,謂不偏邪異見,執非為是,即是止邪見之善。既不邪見,當行正信正見之善也。
[編輯本段]引佛經
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佛教認為,這類不道德的行為應該嚴格禁止,所以稱為五戒。
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礎上建立的,約身、口、意三業分成十種。反之,稱為十惡。
身業有三種:不殺、不盜、不邪淫;
口業有四種:不妄語欺騙、不是非兩舌、不惡口傷人、不說無益綺語;
意業有三種:不貪、不嗔、不愚痴。
6樓:大通山王
松贊干布時期,大臣吞彌桑布扎最初翻譯的幾部佛經中有一部名為《十善經》,主要講解佛教「十戒」(或稱「十善法」)。「十戒」的內容包括「身三」,即不殺、不盜、不淫;「口四」、即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意三」、即不貪、不嗔、不痴。身、口、意代表了行為、語言和思想。
「十戒」源於「五戒」,而又與「五戒」側重不同。「五戒」側重於止惡,而「十戒」側重於行善。由「十戒」而來的「十善」即以不淨觀離貪慾,以慈悲觀離嗔恚,以因緣觀離愚痴,以誠實語離妄語,以和合語離兩舌,以愛語離惡口,以質直語離綺語,以救生離殺生,以佈施離偷盜,以淨行離邪淫。
「五戒十善」是佛教倫理道德的基礎。以佛教的觀點,守「五戒十善」可確保投生人天善趣,免墮三途,即使今生不能解脫,來生仍可繼續修持。
五戒是做人的準則,是完善人格的基礎。
五戒者: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邪淫
四、不妄語
五、不飲酒
五戒出《增壹阿含經》
〔一、不殺戒〕,謂人若於彼眾生,妄加殺害,而奪其命,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壽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殺戒。
〔二、不偷盜戒〕,謂人若於有主物不與而竊取之,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受貧乏報。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盜戒。
〔三、不邪淫戒〕,謂人若淫泆無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墮惡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
〔四、不妄語戒〕,謂人若妄造虛言,隱覆實事,誑惑眾聽,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口氣臭惡,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語戒。
〔五、不飲酒戒〕,謂人若飲酒則縱逸狂悖,昏亂愚痴,無有智慧。若不飲者,是名不飲酒戒。
[編輯本段]五戒配五常五行
出《仁王經疏》
〔一、不殺配仁〕,慈愛好生曰仁,五行之木亦主於仁,仁則不殺,故以不殺配仁也。
〔二、不盜配智〕,邪正明瞭曰智,五行之水亦主於智,智則不盜,故以不盜配智也。
〔三、不邪淫配義〕,制事合宜曰義,五行之金亦主於義,義則不邪淫,故以不邪淫配義也。
〔四、不妄語配信〕,真實不欺曰信,五行之土亦主於信,信則不妄語,故以不妄語配信也。
〔五、不飲酒配禮〕,處事有則曰禮,五行之火亦主於禮,禮則防於過失,故以不飲酒配禮也。
持十善戒行者中,上品者與中品者由其功德,得生於天上,下品者能王於人中 。
[編輯本段]十善
十善: 十種的善業,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痴。
善即順理之義。謂行此十法,皆順理故。然有二種:一者止,二者行。止,則止息己惡,不惱於他;行,則修行勝德,利安一切也。
〔一、不殺生〕,不殺生者,謂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殺之善。既不殺已,當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盜〕,不偷盜者,謂不竊取他人財物,即是止盜之善。既不盜已,當行佈施之善也。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謂不行邪淫慾事,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當行清淨梵行之善也。
〔四、不妄語〕,不妄語者,謂不起虛言,誑惑他人,即是止妄語之善。既不妄語,當行實語之善也。
〔五、不兩舌〕,不兩舌者,謂不向兩邊,說是談非,令他鬥諍,即是止兩舌之善。既不兩舌,當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六、不惡口〕,不惡口者,謂不發粗獷惡言,罵辱他人,即是止惡口之善。既不惡口,當行柔和軟語之善也。
〔七、不綺語〕,不綺語者,謂不莊飾華麗之言,令人樂聞,即是止綺語之善。既不綺語,當行質直正言之善也。
〔八、不貪慾〕,不貪慾者,謂不貪著情慾塵境,即是止貪之善。既不貪慾,當行清淨梵行之善也。
〔九、不嗔恚〕,不嗔恚者,謂不生忿怒之心,嗔恨於人,即是止嗔之善。既不嗔恚,當行慈忍之善也。
〔十、不邪見〕,不邪見者,謂不偏邪異見,執非為是,即是止邪見之善。既不邪見,當行正信正見之善也。
[編輯本段]引佛經
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佛教認為,這類不道德的行為應該嚴格禁止,所以稱為五戒。
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礎上建立的,約身、口、意三業分成十種。反之,稱為十惡。
身業有三種:不殺、不盜、不邪淫;
口業有四種:不妄語欺騙、不是非兩舌、不惡口傷人、不說無益綺語;
意業有三種:不貪、不嗔、不愚痴。
7樓:匿名使用者
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慾、不嗔恚、不邪見
十善: 十種的善業,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痴
這就是十善 你看著有區別嗎?
你說的五戒也是對的
8樓:匿名使用者
見《勸君請修佛》第三十四期 對業障之具體解釋後面有附:
一、五戒內容:
1、不殺生
2、不偷盜
3、不邪淫
4、不妄語
5、不酗酒
二、十善內容:
1、不殺生 6、不惡口2、不偷盜 7、不綺語3、不邪淫 8、不貪慾4、不妄語 9、不嗔恚5、不兩舌 10、不邪見
為什麼一定要守五戒十善,佛教中的五戒十善
佛遺教經 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犯。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之所住處。阿彌陀佛!佛教中的五戒十善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1111111122222111112...
佛教中的五戒 八戒 十戒各是什麼
五戒是 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飲酒。八戒是 一戒殺生,二戒偷盜,三戒淫,四戒妄語,五戒飲酒,六戒著香華 即不戴花環,不塗香 七戒坐臥高廣大床,八戒非時食 即過午不食 十戒是 不殺生 不偷盜 不邪淫 不妄語 不飲酒 不塗飾 不歌舞及旁聽 不坐高廣大床 不非時食 不蓄金銀財寶。擴充套件...
五戒 十善 六度 四攝之行分別是什麼意思啊
五戒 出增壹阿含經 一 不殺戒 謂人若於彼眾生,妄加殺害,而奪其命,死墮惡道 或生人中,亦壽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殺戒。二 不偷盜戒 謂人若於有主物不與而竊取之,死墮惡道 或生人中,亦受貧乏報。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盜戒。三 不邪淫戒 謂人若淫泆無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墮惡道 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貞良。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