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清溪看世界
一、風俗習慣
1、獨龍族無論是飲酒、吃飯和吃肉,家庭內部都由主婦分食,客人來臨也平均分給一份。入夜後男子在火塘邊喝酒念祝詞,然後將酒碗拋在火塘上的竹架上,以碗口朝天為吉兆。
2、獨龍族非常好客,如遇獵獲野獸或某家殺豬宰牛,便形成一種遠親近鄰共聚盛餐的宴會。此外,獨龍族還有招待素不相識過路人的習俗,對過路和投宿的客人,只要來到家中都熱情款待。認為有飯不給客人吃,天黑不留客人住,是一種見不得人的事。
3、有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傳統習尚,視偷盜為最可恥的行徑。在獨龍族進行一些原始的祭祀活動時,遊客不能參觀祭祀活動。
4、獨龍族原有原始群婚的習俗,現已不存在。男女均散發,少女有紋面的習慣。獨龍族人相信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物,相信有鬼。
二、來歷
獨龍族的族源及民族的形成,時至今日還沒有較為清楚的脈絡及線索,但從語言系屬上來看,作為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的獨龍族,應當**於氐羌族群。
歸納其民族內部所流傳的傳說,則主要有兩種:一認為獨龍族是土著民族。二認為獨龍族最初居住在怒江一帶,後因出獵偶然來到獨龍江河谷,看到這裡不僅有寬闊的獵場,而且還有較為平坦的臺地,便陸續遷居至此,並逐步由北向南發展。
在獨龍族約15個氏族中,有8個氏族的傳說都說來自怒江。而且從語言以及過去曾有過的文面習俗等文化特徵來看,獨龍族與貢山的怒族也很相近。
中國的獨龍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如題 謝謝了
2樓:匿名使用者
獨龍族,中國人口
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7426人(2023年人口普查資料),主要分佈在雲南省西北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貢山獨龍族自治縣西部的獨龍江峽谷兩岸,北部的怒江兩岸,以及相鄰的維西僳僳族自治縣齊樂鄉和**自治區察隅縣察瓦洛等地。此外,緬甸境內也有不少獨龍人居住。
與僳僳族,怒族,白族等代代交好.他們保持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道德風尚,絕少發生盜竊現象。 過去,獨龍人沒有統一 的族稱,往往以其居住的地區或河流作為自己的名稱, 如"獨龍"、"迪麻"等。
"俅人"、"俅曲"、"曲人"是漢族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後,根據獨龍人 民自己的特點和意願,正式定名獨龍族。 獨龍族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
過去多靠刻木結繩記事、傳遞資訊。獨龍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與貢山怒語基本相通。 獨龍族自古生活在崇山峻嶺之中,條件惡劣,交通閉塞,所以社會發展較為遲緩,生產力水平低下,新中國成立前後仍保留著濃厚的原始公社制殘餘。
經濟以刀耕火種的粗放農業為主,採集和狩獵還佔有相當大的比重。 婦女還曾有文面之俗。住房多為木房或竹房。
唯一的節日是過年。過去無固定時間,多在農曆臘月舉行,節期長短也不一樣。 獨龍族地區北接**自治區的察隅縣,東倚海拔5 0 0 0 米的高黎貢雪山,西南與緬甸接壤。
曲折延綿的獨龍江水奔騰呼嘯在崇山峻嶺之中。這裡冬季大雪封山 ,夏季多雨而潮溼,南北走向的地形以及受印度洋熱帶季風的影響,使當地的植物生長和氣候變化都呈現出垂直分佈的顯著特性。 【民族歷史】 獨龍族是我國尚儲存著原始社會末期父系家族公社特徵的少數民族之一。
儘管在總的發展趨勢上己走向日益解體的道路,但在生產力、土地形態、社會組織和婚姻制度等方面都仍具有父系家族公社的明顯特徵。獨龍族的族稱始見於《大元一統志》麗江路風俗條,被稱為「撬」。明清時稱為「俅」或「曲」。
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將其自稱獨龍做為民族稱謂。新中國成立前的20世紀40年代,由於山川的阻隔和歷代反動統治的壓迫剝削,獨龍族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特點是: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佔主要地位,採集和漁獵仍佔較大比重;生產工具十分簡陋,還沒有從鋤耕過渡到犁耕;社會分工不明顯,只有男女之間的自然分工;交換仍處於原始的以物易物階段;獨龍族人民生活十分貧苦,沒有商品交換,採用刻木結繩記事,在鐵製工具末傳人獨龍地區以前,獨龍族人民普遍使用樹枝的天然勾曲部分製成的小木鋤挖地。
小木鋤尖如鶴嘴,獨龍語稱之為"戈拉",是獨龍族最先使用於鋤耕農業的原始工具。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徹底改變了這一面貌。 【民族飲食】 獨龍族主食玉米、蕎麥,喜歡飲水酒、吃烤肉、喝茶、抽旱菸。
獨龍族有日食兩餐的習慣。早餐一般都是青稞炒麵或燒烤洋芋;晚餐則以玉米、稻米或小米做成的飯為主,也用各種野生植物的塊根磨成澱粉做成糕餅或粥食用。獨龍族民間,仍然保留許多古樸的烹調方法,其中最常見的是用一種特製石板鍋烙熟的石板粑粑。
烙制石板粑粑時,多選用阿吞或董棕樹澱粉,用鳥蛋和成糊狀,然後倒在燒熱的石板鍋上,隨烙隨食,別具風味。 獨龍族日常菜餚有種植的洋芋、豆莢、瓜類,也有采集的竹筍、竹葉菜及各種菌類,食用時通常都是配上辣椒、野蒜、食鹽後一鍋煮熟而食。冬季是獨龍族地區狩獵的旺季,獵獲的野牛肉是冬季主要肉食。
食用野牛肉時,都先把牛肉風乾,然後微火烘烤,再搗成絲狀,做成肉鬆或切成小塊,密封在竹筒內儲存或隨身攜帶。 獨龍江還盛產各種魚類,以鱗細皮厚的魚居多。獨龍族食用魚時喜用明烤制或煎焙後蘸調料吃,並常把烤制的魚作為下酒的小菜。
蜂蛹是獨龍族民間最講究的菜餚之一,有說獨龍族百歲老人較多,與常食蜂蛹有關。獨龍人的典型食品有:河麻煮芋頭、燒酒燜雞、吉咪等。
【民族建築】 獨龍族的生產和生活主要集中在河谷和山麓平臺上,獨龍村寨依山傍水,一座座木屋大多輕巧地構築在陡峻的山坡地上。為使山洪從屋下流走,臨江一面都是懸空的。勤勞的獨龍人民房屋的四壁僅以竹篾巴圍起上覆茅草,整個建築結構簡單,也有的在石基上壘垛整段的圓木,蓋成結實的小木屋。
走進獨龍人的家裡,首先躍入眼簾的便是那披在身上、擺在床上或是鋪在櫃子上面作為裝飾品的獨龍毯。這種毯子以棉麻為原料,用五彩線手工織成。質地柔軟、古樸典雅,是獨龍人民引以自豪的民族工藝品。
【民族宗教】 獨龍族信奉原始宗教,相信萬物有靈,他們把一切天災人禍、疾病等都視為有一種超自然的神的力量在起作用,因此舉凡山嶺、河流、大樹、巨石等,都成為人們崇拜的物件。主持祭祀或打卦的巫師,獨龍族稱之為"納木薩"或"奪木薩",大多系自然形成,也有由家族長兼任的,他們還不是專職從事宗教活動,平時也參加一定勞動。現有部分獨龍族信仰**教。
【民族服飾】 獨龍族的傳統服裝一般穿黑白直條相交的麻布或棉布衣,下穿短褲,習慣用麻布一塊從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袒露左肩右臂,左肩一角用草繩或竹針拴結,腰間佩帶弩弓、箭包和砍刀。女子多在腰間繫戴染色的油藤圈作裝飾,常常披掛的五顏六色,串珠、胸鏈、耳環,甚至銅錢和銀幣常掛在頸上和耳下。以前有文面的習俗。
婦女出門要身背精緻的篾籮。男女不戴帽,多披頭散髮,赤足。 衣被兩用的獨龍毯 服飾簡樸,過去多用一塊或兩塊麻布披裹全身,日為衣,夜作被。
新中國成立以前,獨龍族的服飾非常簡單。男女均用麻織布幅——獨龍毯裹身為衣。獨龍毯一般寬約1米,長2米許。
多斜披背後,由右肩左腋圍向胸前,在右肩處拴結,袒露左肩右臂。有的婦女用兩條,自兩肩斜披至膝,左右包抄向前。一條在腰際用繩繫緊,遮蔽前後,另一條則自然披落即可。
獨龍毯結實耐磨,使用方便,晝可為衣、夜可當被。一直深受獨龍族人民的喜愛。新中國成立以後,從2023年到60年代初期,國家每年都調撥大量棉布衣褲發放給獨龍族人民。
後來,隨著獨龍族地區經濟、文化、交通等各項事業的迅速發展,各種時裝更是源源不斷地輸入到獨龍族地區。但很多獨龍人無論穿什麼衣服,仍喜歡在衣外披飾獨龍毯。形成一種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
獨龍毯用手工腰機織成。過去多用純麻線紡制。新中國成立以後,由於內地的棉、毛線陸續進入獨龍江地區,因此,婦女們喜歡用各種顏色的棉、毛線與麻線一直混織獨龍毯,使其質地更加柔軟,條狀紋飾更加美觀、大方。
【民族婚俗】 獨龍族行族外婚,為一夫一妻制的個體家庭,戀愛自由,獨龍族青年男女相愛之後,便會相互贈定情物。姑娘送給小夥子一床自己精心編織的獨龍毯,小夥子送給姑娘一把鋤頭或自己編的揹簍。 到了提親的時候,小夥子會請一個能說會道的男子去女方說婚。
說婚人去時要提上一個茶壺,背囊中帶上茶葉、香菸和茶缸。 到姑娘家,不管對方態度如何,說婚人都要以最快的速度,將茶壺灌滿水,自己走到火塘將火燒得大大的,放上茶壺。然後從背囊中取出茶葉和茶缸,到姑娘家的碗櫃中拿出碗來,做好泡茶準備。
姑娘家的人不管同意與否,都只能圍在火塘邊等候。水一開,說婚人立即在茶缸中泡好茶,再倒入碗中。按順序先敬姑娘父母,然後是姑娘的兄弟姐妹,最後是姑娘自己。
接下來,就開始說婚事,說的無非是小夥子如何好,家中人如何喜歡姑娘等。 說到一定時候,姑娘家的人雖沒有說什麼,但只有姑娘的父親或母親將茶一飲而盡了,姑娘和其他人也跟著將茶喝了,這門親事就算成了。如果說到深夜,茶水還是沒人喝,那第二天晚上再來。
如果接連三個晚上仍是沒人喝茶,說明姑娘家不同意婚事。如果還想說,需要等到明年再來。 獨龍族的婚禮比較簡單,在儀式上,男女雙方的父母要向大家介紹自己兒子女兒的情況,勉勵新人要相互關心,將來一方的手、腳斷了或是眼睛瞎了也不能分離。
然後一對新人喝同心酒,大家跳起獨龍舞,便算儀式結束。 【民族習俗】 無論飲酒、吃飯和吃肉,獨龍族家庭內部都由主婦分食。客人來臨也平均分給一份。
一般每個家庭都有數個火塘,每個子女結婚後便增加一個火塘,做飯由各個火塘輪流承擔。 獨龍族民間互相邀請的方式十分獨特,通常都是用一塊木片做為邀請對方的請柬,屆時要把木片送到要邀請的客人家,在木片上刻有幾道缺口就表示幾天後舉行宴請儀式。被邀請的客人要攜帶各種食品以表示答謝。
客人進入寨門後,要先與主人共飲一筒酒,然後落座聚餐,並觀賞歌舞助興。入夜後男子在火塘邊喝酒念祝詞,然後將酒碗拋在火塘上的竹架上,以碗口朝天為吉兆。 獨龍族非常好客,如遇獵獲野獸或某家殺豬宰牛,便形成一種遠親近鄰共聚盛餐的宴會。
此外,獨龍族還有招待素不相識過路人的習俗,對過路和投宿的客人,只要來到家中都熱情款待。認為有飯不給客人吃,天黑不留客人住,是一種見不得人的事。他們有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傳統習尚,視偷盜為最可恥的行徑。
在獨龍族進行一些原始的祭祀活動時,遊客不能參觀祭祀活動。 遠去的黥面遺俗 文身,古代稱「雕題」、「黥肌」、「黥面」、「繡腳」、「繡面」、「刺墨」、「扎青」等。是用刺、針、刀等尖狀銳器在**上刻刺花紋或符號,滲入顏色,使之儲存終生,永不褪落的身體裝飾方法。
它的起源很早,是由原始人在膚體上繪畫以為裝飾或進行宗教活動的習俗發展而來的。曾廣泛流行於亞洲東南部、大洋洲、中南美洲和非洲的許多原始民族中。至今,這些地區的不少土著民族仍把它視為一種不可替代的裝飾,舉族摯愛不輟。
我國的東南、西南地區,古代文身之風也很盛行。直到近現代,在黎、傣、布朗、德昂、獨龍、基諾、佤、怒、景頗、珞巴、高山等民族中,這種習俗還殘留有一定的遺蹟。 獨龍族婦女文身的部位主要側重於臉部,因此常稱之為「畫臉」、「文面」。
每當少女長到十二三歲時,便要文面,以象徵成年。施文時,由老年有經驗的婦女先用竹籤蘸鍋煙水在少女臉上畫出圖案,然後用小木棍敲擊荊棘的硬刺或帶針的木棍,使之依圖案刺破皮肉,再將鍋底灰或草汁揉入傷口,脫痂後即成青藍色紋樣。紋樣大致可分兩種:
獨龍河中上游地區,多自眉心至鼻樑文刺相連的菱形紋五六個,然後以嘴為中心,向鼻翼的兩側,繼續刺聯綴的小菱紋,經雙頰至下頜處匯合,組成一方圈,方圈內豎刺條紋,方圈以上至眼睛的部位橫刺點狀紋。整個圖案就像展翅欲飛的蝴蝶。獨龍河下游地區比較簡單,一般只在下頜處文二三行豎條紋。
其他部位不文。 據史籍記載和民間的傳說,獨龍族婦女紋面習俗的由來,有其特定的歷史原因。近兩三百年來,藏族土司和僳僳族奴隸主的勢力不斷深入獨龍族地區,對獨龍族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榨。
特別是藏族察瓦龍土司,每年都要向獨龍族人民強收名目繁多的貢賦,甚至連嘴、耳、鼻、頭髮都要徵稅。如繳納不起,便強擄婦女到藏族地區為奴。特別是年輕、漂亮的獨龍族婦女,常常面臨著被擄走他鄉的危險。
在這種特殊的社會歷史環境中,獨龍族婦女為了免遭擄掠,逃避土司的蹂躪與踐踏,只好採取一種消極的自救辦法:用鍋煙子塗抹臉頰,甚至寧願忍痛把自己的臉染刻成永遠洗不掉的「黛墨青紋」,變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使生人望而生畏,不敢近前。久而久之,形成了紋面的習俗,並一直延續到解放初。
所以,紋面在歷史上是獨龍族婦女反抗民族壓迫、求得人身安全的一種消極鬥爭形式。
納西族的風俗習慣是什麼,納西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一 祭天和祭祖 三壩納西族每年要祭天一次,祭祖三次。正月祭天,臘月十四就要釀酒,做飯請客,請老人吟唱,三十晚上要 車尋 初一祭灶神要磕頭,初二要洗頭 洗腳 洗衣裳,到河邊飲水。三日晚上把天神請到家裡來祭祀。四日就要殺雞,到祭天堂燒香,磕頭吟呷,搞完後回來作射箭等活動,搞完活動後在主祭家裡吃飯。五日天...
景頗族的風俗習慣
丹黛 1 禮節方面,景頗族熱情好客,客人進家,無論認識與否,主人都會招待食宿。景頗族喜歡喝燒酒和自制的水酒,景頗族老人喜好嚼煙,他們把草煙和適量的熟石灰膏 幹蘆子放入口中咀嚼,有提神 醒腦 防齲固齒的功效,見面時會互遞煙盒,表示友好 尊重和禮貌 2 家庭方面,過去傳統的景頗族的家庭,是包括夫妻和子女...
阿昌族節日風俗,阿昌族的風俗習慣
1 火把節 阿昌族都過火把節,雲龍漕澗阿昌族的火把節在農曆六月二十五舉行,以獻五穀神,祈求五穀豐登為主要內容。梁河 戶撒地區的阿昌族的火把節在農曆六月二十四舉行。2 進窪 漢語稱 關門節 每年六月到九月四個月間,正值農閒時期,在一般情況下,信徒們都到各村寨的佛寺中靜坐參佛,聽經說法,過佛寺生活,此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