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族的風俗習慣是什麼,納西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時間 2022-02-07 04:45:03

1樓:匿名使用者

一、祭天和祭祖

三壩納西族每年要祭天一次,祭祖三次。正月祭天,臘月十四就要釀酒,做飯請客,請老人吟唱,三十晚上要「車尋」,初一祭灶神要磕頭,初二要洗頭、洗腳、洗衣裳,到河邊飲水。三日晚上把天神請到家裡來祭祀。

四日就要殺雞,到祭天堂燒香,磕頭吟呷,搞完後回來作射箭等活動,搞完活動後在主祭家裡吃飯。五日天一亮抬出一口大豬煮成三鍋,煮熟後念「天好矢」、「烏鴉好友」。長者吃酒吃肉,然後眾人吃。

吃完依次回家。六日各家各戶自己祭。八日又抬一口豬去祭天堂。

九日又用一口小豬去祭天堂。整個祭天活動到此完畢。

祭祖:正月

六、七日或二月十二日一次,六月初一次,十一月初二一次。一般祭時用黃慄樹三株,各家各戶自己祭。

二、喪葬

在喪葬習俗方面,麗江一帶納西人在「改土設流」前一直都實行火葬。人死後用竹筐或無蓋的木棺抬至山上或村寨外的火葬場火化,過一段時間後再去收拾骸骨舉行葬儀。清初「改土設流」後,**王朝派任的流官曾屢次明令改火葬為土葬,皆因「土人尚惑刀巴禍福之說」而未能奏效。

直至乾隆年間,流官們千方百計動員了一位納西族小頭目將其母土葬,人們未見到災禍降臨便漸改火葬為土葬。但在一些偏遠山鄉,迄今仍保留著火葬的習俗。

當人處於彌留之際時,家族中一位長老手持一包有少許碎銀、茶葉末和大米的紙包守候在旁,在落氣之際須將此紙包放入死者口中。這樣做意圖使死者十分珍貴「氣」能夠接續下去,以促成家族繁衍、子孫興旺。此外,報喪、弔喪、停靈等活動都要在一位德高望重的家族長老指揮下進行,並要請東巴經師來主持其中一些祭儀。

人死後一般停靈三日即可出殯;葬儀舉行後的三天內家中親屬仍需每天獻祭。接下來還要舉辦「做七」、「百日」以及「年齋」等一系列祭弔亡靈的活動,得迎請東巴或喇嘛來家中誦經,直至人死滿三週年時做完「三年齋」,整個拜祭活動方可算告一段落。婦女在產期死亡、孩童夭折與其他

納西族衣、食、住

據有關史籍記載,納西先民的服飾有「男女皆披羊皮」之習俗,這可能同畜牧業較為發達和遊牧民族的秉性有關。元人李京所見的納西族男子多為「善戰善獵,挾短刀,以硨磲為飾」者,而婦女則「披氈,皁衣,跣足,風鬟高髻;女子剪髮齊眉,以麻繩為裙」。至清末民初,納西族男子的服飾已大致與漢族男子相同,婦女的服飾亦已從穿裙子改為多穿長褲,但仍保留了較鮮明的民族特色。

麗江一帶婦女身穿寬腰大袖、前幅短、後幅長的鑲邊女襖,外加紫色或藏青色的坎肩,腰繫百褶圍裙,下穿長褲,腳穿船形繡花鞋,背披一襲綴有七個圓布圈及七對垂穗的羊皮披肩,俗稱「披星戴月」。已婚婦女將髮髻梳盤於頭頂,戴圓形紗帽;未婚少女則結髮辮盤在腦後,戴布頭巾或黑絨小帽。雲南省中甸縣和德欽縣一帶的納西族婦女,上身常穿織出彩紋的開領麻布對襟長衫,下身穿多褶麻布裙,腰繫綵帶,背披羊皮披肩,腳穿雲頭長靴。

青年女子一般喜留長髮,在髮辮中摻入五彩絲線或毛線盤髻於頭頂,同鄰近地區藏族婦女的頭飾相類似;而已出嫁的婦女則往往用紅布纏頭,再戴上俗稱「骨配」的圓盤狀銀質裝飾品。

滬沽湖畔摩梭人則由於同藏族交往較多,信奉藏傳佛教(喇嘛教)的人日益增多,大部分男子已改著藏裝。婦女則上身穿各色短衫,下系百褶長裙,腰束綵帶,背披羊皮,並用犛牛尾巴上的毛編成粗大的假辮盤於頭頂,再在假辮外纏上一圈藍黑色絲線,將此辮後垂至腰際,顯得美觀大方。

納西族先民早期可能實行穴居,有些史書以「麼些洞蠻」稱之。後來逐漸學會了建蓋「木楞房」,即以圓木縱橫相架疊層為牆,壘到10尺左右便加椽桁,上覆以木板,然後再用石塊壓在木板上。正房內以火塘為活動中心,床榻就設在火塘邊,炊爨亦在火塘上進行。

麗江一帶明代已有瓦房出現,但多為土司和頭目的住宅。隨著納西族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城鎮和壩區農村已普遍採用了「三房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式的木石結構、土木結構的瓦房建築。這種瓦房多系兩層樓房,屋基用大石塊砌成,中段用土坯或磚、石,上段則覆以木板。

房簷外伸,並在桁樑兩端加釘兩塊「風火板」(有的還加上「垂魚」等裝飾),以保護木質部分不受雨水剝蝕。正房的門窗多雕刻花草鳥獸之類裝飾,院壩內亦鑲鉗各種圖案的鵝卵石與瓦片,再遍種花草,顯得美觀舒適。

瀘沽湖畔摩梭人至今仍居住在「木楞房」中,每一戶人家至少建蓋有一棟正房和一棟畜廄,人口較多或較富裕的人家則建蓋四棟房構成一個院落。正房一般由主室、上室、下室、後室以及倉庫等組成。主室內設有一大火塘,供炊爨和取暖用;火塘四周鋪以木板,既可供全家吃飯、議事、祭祀與接待來客用,同時又是老年婦女和孩子們晚上睡覺的地方。

上室是老年男子的臥室,下室內放置碓、磨和鍋灶,是加工食品和煮豬食的地方,後室則作為堆放雜物之用。樓上的房間隔出三四個小間,作為家中青壯年婦女專門接待男阿夏的「花房」。這種「木楞房」建築雖簡單,但住在裡邊冬暖夏涼,而且還可以抗禦七級左右的強烈**。

據史書所載,古代納西族廣大人民多以蕎麥、稗子、圓根為食。明清以來,在大量吸收漢族先進生產技術和新農作物的基礎上,納西族的農業有了較快的發展,生活也有了新的變化。以玉米、小麥、大米、大麥、稗子為主食。

壩區農民多在房前屋後開闢園圃,種點蔬菜自食。同時,納西族在每年冬天臘月間有殺年豬的習俗,做成火腿或臘肉,平時分切而食,豬油用做食用油。一般人家還自備有各種鹹酸醃菜、豆豉、肝醬、香腸、醃蛋等等。

一般情況下,每日三餐多為乾飯,有米飯或大米、玉米混合飯,有

二、三個菜及湯。冬春時節則愛吃熱氣騰騰的火鍋菜;夏季農忙期間,多數農家皆以米酒拌涼水解渴,有些地方早上也吃炒麵和酥油茶。納西族人喜歡喝酒、喝茶和抽菸葉,愛吃辣、酸、甜、味。

城鎮居民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麥面,一般量少而精,蔬菜全靠郊區菜農**。城裡賣有出名的麗江火腿粑粑,美味可口。

納西族有哪些習俗?

納西族的民風民俗簡介,各地民風民俗的資料

納西族風俗文化簡介 納西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納西族人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創造了東巴象形文字 目前世界上仍在唯一使用的象形文字,堪稱象形文字的活化石 和用象形文字書寫的東巴經籍。與東巴文化發展的同時,納西族又學習和吸收其他民族特別是漢族的先進文化。從明代開始,以麗江土司木氏為首的貴族領主首先接...

高山族風俗習慣是什麼

舞璇瀅 1 飲食 高山族的飲食通常是一日三餐,有的地區也曾有一日兩餐的習慣,主食為稻米或小米,輔以薯類和雜糧,副食有各種豆類 南瓜 竹筍等等,肉類有豬 牛 雞等,在很多地區捕魚和狩獵也是日常肉食的一種補充,沿海地區則多以魚 貝類為主。2 婚姻 高山族的婚姻實行一夫一妻制,近親之間不通婚,如有違反者將...

阿昌族節日風俗,阿昌族的風俗習慣

1 火把節 阿昌族都過火把節,雲龍漕澗阿昌族的火把節在農曆六月二十五舉行,以獻五穀神,祈求五穀豐登為主要內容。梁河 戶撒地區的阿昌族的火把節在農曆六月二十四舉行。2 進窪 漢語稱 關門節 每年六月到九月四個月間,正值農閒時期,在一般情況下,信徒們都到各村寨的佛寺中靜坐參佛,聽經說法,過佛寺生活,此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