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各種怪
1、概念不一樣
儒教,以夏商周的五教和祭禮為本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以天子為宗教領袖,以孔子為先師,以詩書禮樂易春秋中的神道設教。
儒家是孔子所創立、孟子所發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後延綿不斷,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學術流派。
2、由來不一樣
儒教發源自堯舜禹的五教。
儒家由孔子創立,脫胎自周朝禮樂傳統。
擴充套件資料:
兩者的發展:
1、儒教
漢朝孝武皇帝時定為中國官方統治思想,尊六經立學宮,重視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的禮儀制度的建設,被稱為經學,或者漢學,此後成為中國的正統。
唐朝制定了《開元禮》成為後代禮儀制度的模範,其中對於如何祭天、祭祖,如何祭孔,都做了詳細的、具有法典意義的規定。
南朝朱熹建立理學,尊四書、重視培養內心虔誠的「孔孟之道」。
明代,陳獻章開啟明代心學先河,從陳獻章倡導涵養心性、靜養「端倪」之說開始,明代儒教實現了由理學向心學的轉變,成為儒教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
明代中晚期,湛若水與王陽明是當時心學的兩個代表人物,他們的學說被稱「王湛」之學。
直到2023年中華**成立,廢止讀經,儒教失去了官方思想的地位。
2、儒家
儒家在先秦時,和墨家並稱顯學。在秦始皇時受到重創,即所謂的"焚書坑儒"。
至漢代,漢王朝以繼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統為其文化建設的基本路線。
當中國被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轟開國門時,近代便開始了大規模的反孔運動,經歷了太平天國的農民起義、資產階級革派的辛亥革命以及達到高潮的「五四」新文化運動。
2樓:
答案並不是字數多就是正確,深入瞭解才會發現儒家和儒教還是有區別的。
3樓:仙源渺渺
儒家是中華文化的主體。儒教是儒家名教神學化,是被各種批判否定了的。取而代之的是玄學
4樓:一而已
這個提問本身就有問題,緣於不知何謂儒學。「儒家」「儒教」都是莫須有,莫須有的區別當然也是莫須有,又何問耶?提問者不知何謂儒學,所以提出這樣的問題,知者不屑,不知者蒙,此所以有人還一本正經的做解答。
5樓:聖
孔子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創辦私學打破貴族階級教育壟斷讓中華民族早早脫離奴隸制,杏壇講學讓人人平等進步落實,《春秋》指引太史公司馬遷寫出《史記》,推崇禪讓制讓帝王皇權惶恐,以孝制天下讓天下人知道反哺,孟子韓愈荀子唐宋八大家甘願俯首,辛棄疾蘇東坡范仲淹歐陽修岳飛柳宗元司馬光韓非子王安石王陽明錢穆季羨林饒宗頤
6樓:小草
儒家、通過知識教育化人。儒教丶獨尊儒術丶譬如其它宗教、**排它
7樓:王文生
一旦一種認識綁架了社會,它就幻化成了宗教。
8樓:濟清河源
很簡單,教是有組織的……
9樓:學習者
儒家學派是諸子百家的一個學派,儒教是把它變成了教條式的宗教式的發展。儒家學派所提倡的是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的宗旨,也就是要控制你自己的情緒的儒教,我就不大清楚了,怎麼變成了儒教?
10樓:來自銅鑼寨理性的佈雷特
今日是魯迅逝世日,藏克家的詩,紀念魯迅,有的人!!!
11樓:無顏之月si冷雪
儒家和儒教的稱呼是出於對儒學不同的觀察角度,或者說是不同的認識角度,並非存在兩種不同的儒學。
在中國學術史上,以往往是以「家」來稱呼某一學派,譬如儒家、墨家、道家等。在某種意義上,稱為「家」的,應該是獨樹一幟,具有一定學術地位的,才有資格。我們說春秋戰國時代是「百家爭鳴」,其中的「家」,就是指學派。
所以,所謂儒家,就是指以孔子學說為代表的這個學派。
儒教是從儒學的社會學的角度觀察時的觀點。從歷史上看,在我國明朝就有把儒學視為宗教,並與道教、佛教並立的觀點,清朝康熙還提出了「三教合一」的國策。這是儒教稱呼的來歷。
但儒家也好,儒教也好,指的都是一個東西。
把這個問題一點說,把儒學當作一種宗教,在目前的學術界還是有爭論的。
贊成的人是從宗教構成的要素去分析儒學,認為他具備了構成宗教的全部條件,比如儒學有偶像,孔子,有教義《論語》,有正常的儀式,比如祭祀等,有組織,所以的人都認為自己是儒家**等。這些和一般宗教的特徵相同,所以認為儒學是宗教。
反對的人提出的理論根據則非常明快和簡潔。他們認為孔子本身是不贊成宗教的,在《論語》中他反對「怪力亂神」。從來不承認有超自然的力量,因此儒學本身就是否定宗教的。
到現在為止,爭論在繼續。
儒學儒家儒教有什麼區別與聯絡?
12樓:手機使用者
儒家思想被稱為儒學,儒家也稱儒家兩者卻有有不同。。。。。。
儒教,或稱孔教、名教、禮教或先王之教。儒教是以孔子為先師,聖人神道設教,「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倡導王道德治、尊王攘夷和上下秩序的國家宗教。
指儒家學派。又稱孔教。 中國 歷史上把 孔子 創立的儒家學派視同宗教,與佛教、道教並稱為三教
儒家,道教,佛教,三者有何區別?謝謝!
13樓:dani海格
儒家,道教,佛教,三者主要有如下七點區別: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積極進取的文化。儒家倡導知識的獲取和品德的培養,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文化。
道家文化——遵循規律的文化。道家遵循自然規律,提倡無為而治,順其自然,是一種尊重自然,尊重規律的文化。
佛家文化——無私奉獻的文化。佛家思想中蘊含了慈悲和福報論,是一種無私奉獻的文化。
二、做人標準。
儒家文化——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儒家對於做人標準要求很高,共九點。仁是仁愛,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禮是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智同"知",是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範疇。
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恕是指寬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忠是指與人交往中的老實忠厚。孝是對父母的尊重。悌是對兄長的敬愛。
道家文化——領悟道法,淡泊名利。「道」是道家文化的核心,道家創始人老子認為道是世界本源,天地萬物都有道而生,同時道也是存在於萬物之中的普遍法則。兩個互相矛盾的對立面以及對立面的相互轉化都是由道完成的,只有領悟了「道」,才能更好的順應自然。
另外,「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也是利用了轉化思想完成的,淡泊名利,不爭也是爭。
佛家文化——諸惡莫做、眾善奉行。佛家文化中,因果輪迴觀深入人心。做善事有善報,幹壞事便要嘗壞果。所以佛家倡導信徒慈悲為懷,多積善果。
三、人生觀。
儒家文化——積極進取、建功立業。《論語·為政》中有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話就是對儒家人生觀的最佳闡釋,人三十當立,該當建功立業。
道家文化——順其自然、自我完善。道家的順其自然觀念就是要掌握道的法度,與自然和諧相處。這絕非簡單容易之事,想要掌握道的規律就需要多思考觀察和學習,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愛眾生、無私奉獻。佛家文化中有業報觀,講求對世間萬物都報以同等的慈悲,無私奉獻,超凡脫俗。
四、世界觀。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現才華的舞臺。儒家文化重視人才,鼓勵人們追求知識。孔子創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也是為了給有思想有才華的人提供知識基礎,讓他們更好地展現自己的才華。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重視自然界規律。道家順其自然和無為而治的思想很大一部分就是仰仗著自然界自身所擁有的一套平衡系統,所以要重視自然界的各種規律。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心中即世界。佛家文化偏向於唯心主義,相由心生,所以佛教強調心靈的純淨,只要心靈純淨,那麼所看到的世界也就變得純淨。
五、價值觀。
儒家文化——不斷提升自己實現人生價值。我們創造物質財富額精神財富的過程同時也是在實現自身價值的過程,儒家倡導提升自己的才能和道德都是為了更好的實現自身價值做服務的。
道家文化——以自身的完善促進社會的和諧。道家在治國思想上的無為而治是一個較為理想化的治國方式,所以這就對人民的素質提出了很大的要求,注重自身的完善,才能更好的促進社會的和諧。
佛家文化——在為他人獻愛心的過程中實現人生價值。為他人獻愛心、做好事是主張慈悲為懷的佛家最提倡的,在獻愛心的過程中,人們的精神和靈魂都會得到昇華,獲得真正的快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六、哲學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學。儒家文化是三家最貼近我們生活的一種文化,追求知識,培養道德,積極向上等等,都讓我們「入世」,讓我們更好地適應社會和生活。
道家文化——出世哲學。道家的很多思想都是偏理想化的生活,超脫凡塵俗世,不計較得失,順其自然,淡泊名利,這些都是能讓心靈沉靜的思想。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佛家文化具有超逸的處事態度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境界,可以說是有了超脫凡世的思想。佛家又倡匯入凡世做好事,幫助他人。
七、物質食糧對精神食糧的比喻。
儒家文化——主食,不吃就會餓。儒家文化適合當做自己主要遵循的信念,他貼近生活,只要努力和堅持就能夠達到。按照儒家思想去行動後,你能有效感受到思想給自己帶來的提升和幫助。
道家文化——副食,不吃沒滋味。道家文化適合取裡面一些觀念遵循,要完全掌握道家文化十分困難,順其自然對於改善自己的心態有很大的好處,能有效增添生活中的幸福指數。
佛家文化——水果,不吃不甜蜜。佛家文化想要完全學習也很困難,可以學習其中的精神,不懼於奉獻,樂得奉獻,才能讓自己的生活更甜蜜。
擴充套件資料:
儒家,又稱儒學、儒教、孔孟思想、孔儒思想,是起源於中國並同時影響及流傳至其他周遭東亞地區國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與宗教體系。前5世紀由孔子創立,脫胎自周朝禮樂傳統,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
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抨擊**,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
儒家是中國古代自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最有影響的學派之一。做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一般來說,特別是先秦時,雖然儒家是最有影響的學派,但也只是諸子百家之一,與其它諸子百家一樣地位本無所謂主從關係。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中國人代代傳授的不外《四書》、《五經》。中國人基因中的責任思想(以天下為己任)、忠孝思想(仁、義、禮、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倫理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與**統治結合的結果。
道教,是發源於古代本土中國春秋戰國的方仙道,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世界的也積極發展。
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為道德哲學家神化了。直到漢朝後期才有教團產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師道奉老子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逐漸完善。
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為大道元闕聖祖太上玄元皇帝。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萬物的本原。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道教是與儒學和佛教一起的一種佔據著主導地位的理論學說和尋求有關實踐練成神仙的方法。
現在學術界所說的道教,是指在中國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礎上,承襲了方仙道、黃老道和民間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觀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為教主,並以老子的《道德經》等為修仙境界經典非修真主要經典,追求修煉成為神仙的一種中國的宗教,
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等,煉氣與導引,內丹修煉,並藉由道教科儀與本身法術修為等儀式來功德成仙,常見後來的神仙多為內丹修煉和功德成神者與道術的修練者。
佛教誕生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
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
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佛姓新稱喬達摩(s. gautama, p. gotama),舊稱瞿曇;因為他屬於釋迦(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
儒家和墨家思想上有什麼重要的區別?
儒家思想其本質是 敬天 守禮 核心思想是 仁 要老百姓遵守禮法,屬於精英治國,符合統治者的要求這種統一單純的思想更好控制。墨家的主導思想是 兼愛和非攻。兼愛就是海納百川,各種行為,各個階層的人都吸收接納,其成員的具有複雜性 多樣性的特點。舉個例子說,清朝的皇帝如果採取墨家思想治理天下,可能陝甘總督推...
道家 佛家,儒家各有何特點,儒家,道教,佛教,三者有何區別?謝謝!
莫文靈雲南 儒家講天理 道家講論道 佛家講如法 儒家講入世 道家講出世 佛家講救世。儒家講天命 道家講自然 佛家講解脫。儒家如小學 道家如中學 佛家如大學 宣化上人語。儒家如糧店 道家如藥店 佛家如百貨商店 南懷瑾先生語。儒家求君子 道家求逍遙 佛家求自在。儒家棄小人 道家棄造作 佛家棄煩惱。儒家表...
墨家的尚同與儒家的大同思想有何區別
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是 天下大同 這是天道精神的體現。禮記 禮運 說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 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