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提出的什麼理論,朱熹的課程理論是什麼??。

時間 2021-06-16 10:32:18

1樓:匿名使用者

朱熹提出的哲學思想

■理氣論

朱熹繼承周敦頤、二程,兼採釋、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哲學體系。這一體系的核心範疇是「理」,或稱「道」、「太極」。朱熹所謂的理,有幾方面互相聯絡的含義:

①理是先於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形而上者。②理是事物的規律。③理是倫理道德的基本準則。

朱熹又稱理為太極,是天地萬物之理的總體,即總萬理的那個理一。「太極只是一個理字」。太極既包括萬物之理,萬物便可分別體現整個太極。

這便是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每一個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為它存在的根據,每一個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氣是朱熹哲學體系中僅次於理的第二位的範疇。

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狀、有跡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鑄成萬物的質料。天下萬物都是理和質料相統一的產物。

朱熹認為理和氣的關係有主有次。理生氣並寓於氣中,理為主,為先,是第一性的,氣為客,為後,是第二性。

■動靜觀

朱熹主張理依氣而生物,並從氣了一分為

二、動靜不息的生物運動,這便是一氣分做二氣,動的是陽,靜的是陰,又分做五氣(金、木、水、火、土),散為萬物。一分為二是從氣分化為物過程中的重要運動形態。朱熹認為由對立統一,而使事物變化無窮。

他**了事物的成因,把運動和靜止看成是一個無限連續的過程。時空的無限性又說明了動靜的無限性,動靜又是不可分的。這表現了朱熹思想的辯證法觀點。

朱熹還認為動靜不但相對待、相排斥,並且相互統一。朱熹還論述了運動的相對穩定和顯著變動這兩種形態,他稱之為「變」與「化」。他認為漸化中滲透著頓變,頓變中滲透著漸化。

漸化積累,達到頓變。

■格物致知論

朱熹用《大學》「致知在格物」的命題,**認識領域中的理論問題。在認識**問題上,朱熹既講人生而有知的先驗論,也不否認見聞之知。他強調窮理離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窮其理。

朱熹**了知行關係。他認為知先行後,行重知輕。從知識**上說,知在先;從社會效果上看,知輕行重。

而且知行互發,「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心性理欲論

在人性論上,朱熹發揮了張載和程頤的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觀點,認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是專指理言,有至善的、完美無缺的;「氣質之性」則以理與氣雜而言,有善有不善,兩者統一在人身上,缺一則「做人不得」。與「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有聯絡的,還有「道心、人心」的理論。朱熹認為,「道心」出於天理或性命之正,本來便稟受得仁義禮智之心,發而為惻隱、羞惡、是非、辭讓,則為善。

「人心」出於形氣之私,是指飢食渴飲之類。如是,雖聖人亦不能無人心。不過聖人不以人心為主,而以道心為主。

他認為「道心」與「人心」的關係既矛盾又聯結,「道心」需要通過「人心」來安頓,「道心」與「人心」還有主從關係,「人心」須聽命於「道心」。朱熹從心性說出發,**了天理人慾問題 。他以為人心有私慾,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

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慾而存天理」的主張。朱熹承認人們正當的物質生活的慾望,反對佛教籠統地倡導無慾,他反對超過延續生存條件的物質慾望。

■美學思想

在朱熹的哲學體系中包含有對美與藝術的理論。他認為美是給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的善的統一。基於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內在道德的善相統一的觀點,朱熹**了文與質、文與道的問題。

認為文與質、文與道和諧統一才是完美的。朱熹還多次談到樂的問題。他把樂與禮聯絡起來,貫穿了他把樂納入禮以維護統治秩序的理學根本精神。

朱熹對「文」、「道」關係的解決,在哲學思辨的深度上超過了前人。他對《詩經》與《楚辭》的研究,也經常表現出敏銳的審美洞察力。

2樓:匿名使用者

南宋朱熹提出的一種本體論命題。語出《朱子文集·卷七·讀大紀》。在宋代哲學中,二程著重講「理」,張載著重講「氣」。

朱熹則綜合二程和張載的觀點,強調宇宙之間有理有氣。「理」指萬物的所以然之故所當然之則。「氣」指構成萬物的質料。

「天下未有無理之氣,亦未有無氣之理」。(《朱子語類》卷一)但朱又認為,理氣雖是一時都有,卻要以理為主。「氣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終為主」。

(《朱子文集》卷四十九)理是本,氣是末。「有是理,便有是氣,但理是本。」(《朱子語類》卷一)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據,而氣是理的體現。

氣要依傍理而行,只要是氣凝聚處就有理在其中。如房屋、草木、眾人,都只是一個道理,如是才有廳、堂,桃、李,張

三、李四的差別和聯絡。因此朱熹說:「宇宙之間,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為天,地得之而為地,而凡生於天地之間者,又各得之以為性。……此理之流行,無所適而不在。」(《朱子文集》卷七)這並不是說,宇宙之間不存在事物,而是講正是由於理的存在,才使宇宙成為宇宙,萬物成為萬物。

「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都無該載了。」(《朱子語類》卷一)所以也可以說「未有天地之行,畢竟也只是理」,「萬一山河大地都陷了,畢竟理卻只在這裡。」(同上)理是水恆存在無生無滅的,「理之一字,不可以有無論,未有天地之時便已如此了也。

」(《朱子文集·答楊志仁》)朱熹又提出「太極」概念來說明「理」。太極指天地萬物之理的總體。「太極只是一個理字。

」(《朱子語類》卷一)太極是至高無上的「無對者」,未有天地之前,太極先有。朱熹說:「無極而太極,不是說有個物事光輝輝地在那裡,只是說這裡當初皆無一物,只是此理而已。

」(同上)這也就是朱熹所講的「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太極只是天地萬物之理。在天地言則天地中有太極,在萬物言則萬物中各有太極。

未有天地之先,畢竟是先有此理。」(同上)朱熹「宇宙之間一理而已」的命題,把抽象的理或太極作為萬物存在的根據,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思想。但朱熹在論述其思想時,所表現出來理氣不相離的觀點,還是包含著合理成份的。

3樓:匿名使用者

朱熹是宋**學的集大成者,他繼承了北宋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認為理是世界的本質,「理在先,氣在後」,提出「存天理,滅人慾」。朱熹學識淵博,對經學 、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都有研究。

其詞作語言秀正,風格俊朗,無濃豔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語看得出都經過斟酌推敲,比較講究。但其詞意境稍覺理性有餘,感性不足,蓋因其注重理學的哲學思想故也

朱熹的課程理論是什麼??。

4樓:水煮酸菜

1、理學思想

理學又稱道學,是以研究儒家經典的

義理為宗旨的學說,即所謂義理之學。

在宋朝,學術上造詣最深、影響最大的是朱熹。他總結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學思想,建立了龐大的理學體系,成為宋**學之大成,其功績為後世所稱道,其思想被尊奉為官學,而其本身則與孔子聖人並提,稱為「朱子「。

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標誌著封建社會更趨完備的意識形態。元朝皇慶二年(2023年)復科舉,詔定以朱熹《四書章句集註》為標準取士,朱學定為科場程式。明洪武二年(2023年),科舉以朱熹等「傳注為宗」。

2、理氣論

朱熹的哲學體系以程顥兄弟的理本論為基礎,並吸取周敦頤太極說、張載的氣本論以及佛教、道教的思想而形成。這一體系的核心範疇是「理」,或稱「道」、「太極」。朱熹所謂的理,有幾方面互相聯絡的含義。

理是先於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形而上者。他認為理比氣更根本,邏輯上理先於氣;同時,氣有變化的能動性,理不能離開氣。他認為萬物各有其理,而萬物之理終歸一,這就是「太極」。

/3、格物致知論。

3、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出於《大學》「致知在格物」一語,原無認識論意義,基本上是講對一般道德的體認。明確從認識論的意義上解釋「格物」的第一個人是程頤。他說:

「格猶窮也,物猶理也。猶日窮其理而已矣。」(《二程遺書》)朱熹繼承了二程的說法,並建立了更系統的格物窮理說。

4、人性二元論

在人性問題上,朱熹直接繼承了張載和二程的思想。張載把人性分為「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兩種,認為人性的善惡是稟氣不同所造成的。朱熹對此說十分讚賞,認為這個思想「有功於聖門,有補於後學」,「發明千古聖人之意,甚為有功。」

朱熹提出的什麼理論 朱熹的思想主張是什麼?

朱熹認為在超現實 超社會之上存在一種標準,它是人們一切行為的標準,即 天理 只有去發現 格物窮理 和遵循天理,才是真 善 美。而破壞這種真 善 美的是 人慾 因此,他提出 存天理,滅人慾 這就是朱熹客觀唯心主義思想的核心。存天理,滅人慾,與程氏二兄弟共同提出 程朱理學 朱熹的思想主張是什麼?朱熹的思...

朱熹是詩什麼,朱熹的古詩有哪些?

朱熹 農曆1130.9.15 1200.4.23 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諡文,世稱朱文公。祖籍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 今江西省婺源 出生於南劍州尤溪 今屬福建省尤溪縣 宋朝著名的理學家 思想家 哲學家 教育家 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 而享...

朱熹《春朱熹春日的道理》,朱熹《春日》這首詩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春日 宋 朱 熹 勝日 尋芳 泗水濱 無邊光景 一時 新.等閒 識得 東風 面 萬紫千紅 總是 春.註釋 勝日 天氣晴朗的好日子.尋芳 遊春,踏青.濱 水邊.泗水濱 泗水,河名,在山東省.光景 景物.無邊光景 一眼望不到邊的風光景物.一時 一下子.等閒 平常 輕易.識得 認識到.東風 春風.面 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