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七情為「喜、怒、哀、懼、愛、惡、欲。嗔:指嗔恨心.
嗔恨心不段除掉會墮地獄!這個心我們不要有。遇到事物應該儘量想開。
佛家講三毒心。就是貪嗔痴!佛性就被這三毒心所汙染
2樓:匿名使用者
【嗔】 (術語)又云嗔恚。三毒之一。梵曰訖羅馱krodha,於苦與苦具憎恚,謂之嗔。
使身心熱惱,起諸惡業者。唯識論六曰:「云何為嗔?
於苦苦具憎恚為性,(中略)嗔必令身心熱惱起諸惡業。」大乘義章五本曰:「忿怒為嗔。
」遺教經曰:「嗔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嗔恚。
」決定毗尼經曰:「寧起百千貪心,不起一嗔恚,以違害大慈莫過此故。」往生要集中曰:
「或處經雲:能損大利無過嗔,一念因緣悉焚滅俱胝廣劫所修善。」(同指髦鈔曰未知何說)。
【七情】 (名數)喜,怒,哀,樂,愛,惡,欲,之稱。
3樓:匿名使用者
2.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蘊論》中說:
「云何為嗔?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成唯識論》中則說:
「嗔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三毒」。
嗔的產生與作用與貪正好相反。貪是由對事物的喜好而產生無厭足地追求、佔有的心理慾望,嗔卻是由對眾生或事物的厭惡而產生憤恨、惱怒的心理和情緒。佛教認為對違背自己心願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會使眾生身心產生熱惱、不安等精神作用,對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
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敵。對佛教修行所言是這樣,如果是對他人或社會而言,則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會發生爭鬥,或導致互相殘殺,輕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則使整個社會,乃致使整個國家陷入災難,因而《大智度論》卷十四中說,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種心病中最難治的。
何謂七情?《禮記-禮運》說:「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
」可見,情是喜怒哀樂的情感表現或心理活動,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與儒家的「七情」大同小異,指的是「喜、怒、憂、懼、愛、憎、欲」七種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醫理論稍有變化,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這七種情志激動過度,就可能導致陰陽失調、氣血不周而引發各種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醫學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4樓:匿名使用者
通俗的說是:仇恨心,和憤怒心。具體的如下:
佛教是眾善奉行,諸惡莫作,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一般修行人要戒十 惡而修十善。十種惡業反過來叫十善業。
所謂十惡業指:身三業、意三 業、口四業。身三業包括殺、盜、淫。
口四業指妄語、兩舌、惡口、綺 語。意三業指貪、嗔、痴(無明)。你所問的貪、嗔、痴是三意業內容。
所謂「貪」指「心理貪財、貪名聲、貪權勢、貪淫慾、甚至貪睡覺等都 是貪。明明睡八個鐘頭夠了,卻偏偏要睡十個鐘頭,十個鐘頭剛睡起來 不久,又去睡一下,這也是貪。貪主要是淫慾。
十方世界的三世眾生都 是這樣,通常要修到三果才能遠離,那是斷五下分結以後的事了。 第二個意業我們稱為嗔恚,動不動就發怒。我們剛剛講過,有的人發怒 ,拍桌子摔東西,乃至拿刀子殺人。
有的人發怒時皮笑肉不笑,不動聲 色,你根本不知道他在生氣:怒在心裡,而且恨得很深,發起嗔恨心, 暗地裡算計。嗔恚心最不好,經裡有說:
『嗔火能燒功德林』。功德林 是一棵棵種植,好不容易種成一片樹林叫功德林。但嗔火一發,全部燒 光了。
還有,嗔心會斷念佛人與眾生的法緣,是大乘行者修行上的大忌, 其罪甚大,遠過於貪慾之罪。 嗔恨之後還有一個稱之為無明--不明白事相。無明有很多層次,淺深不 同,約略而言,有三種,一般多指見惑、思惑。
至於塵沙惑要到佛地才 斷盡。這裡講的無明叫愚痴,『要得善果,應當行善』、『要得解脫, 應當修行』、『要想開悟,應當參禪』、『要想入實相念佛,應當體究 唸佛』。 《佛學大詞典》 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種感情:
喜、怒、哀、懼、愛、惡、欲。六慾,據大智度論卷二記載,係指凡夫對異性所具有之六種慾望:色慾、形貌欲、威儀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相欲;或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慾。
今所用『七情六慾』一語,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慾』,泛指人之情緒、慾望等
佛家說的貪嗔痴三念中,嗔念指的是什麼
5樓:晴天
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或者詆譭,抹黑其他宗教等等行為。《大乘五蘊論》中說:「云何為嗔?
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三毒」。
1,嗔的產生與作用:嗔是由對眾生或事物的厭惡而產生憤恨、惱怒的心理和情緒。佛教認為對違背自己心願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會使眾生身心產生熱惱、不安等精神作用,對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
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敵。
2,嗔唸對佛教修行所言是這樣,如果是對他人或社會而言,則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會發生爭鬥,或導致互相殘殺,輕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則使整個社會,乃致使整個國家陷入災難,因而《大智度論》卷十四中說,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種心病中最難治的。
擴充套件資料
1,貪、嗔、痴為三毒,又稱三垢、三火。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於生死輪迴,為惡之根源,故又稱三不善根。貪,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
嗔,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事。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惡不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
2,貪、嗔、痴三者的關係:此有兩種,痴毒獨起,稱為獨頭無明。與貪毒共起,稱為相應無明。貪毒等,必與痴毒相應而起也。三毒中,痴毒為最重。
3,經雲中曾說: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知有相,是無相之相。
不可以眼見,唯可以智知。若聞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發大乘超三界。三界者:
貪嗔痴是。返貪嗔痴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貪嗔痴亦無實性,但據眾生而言矣。
若能返照,了了見貪嗔痴性即是佛性,貪嗔痴外更無別有佛性。
4,省思: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當遇到逆緣時,我們往往容易嗔惱不安,甚而動諸身口惱害於人;因嗔造業,不僅傷害自己的法身慧命,最終更要自受惡報。
行者知道嗔心的禍患,更要慎加防護,除了轉化身口粗暴之惡行,更要放下心中嗔惡的煩惱;
心中清淨即得解脫,透過清淨心讓我們能真心慚愧反省,納受教法,建立正確的知見,身心就能得到真正的安定,成就解脫之道。
6樓:乙小甲
就是生氣的意思,生氣有很多種類。
嗔與貪剛好相反,貪是遇到快樂的境,我們拼命追求和貪戀;嗔是遇到不快樂、不喜歡的境,我們要拋棄它,但又丟不了,所以嗔。
嗔的產生與作用與貪正好相反。貪是由對事物的喜好而產生無厭足地追求、佔有的心理慾望,嗔卻是由對眾生或事物的厭惡而產生憤恨、惱怒的心理和情緒。
擴充套件資料
貪嗔痴慢疑型別
(1)貪慾蓋(ra^ga-a^varan!a)︰謂眾生貪愛世間男女、色聲香味觸法及財寶等佛,無有厭足,以此貪慾覆蓋心識,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故名貪慾蓋。
(2)嗔恚蓋(pratigha-a^varan!a)︰謂眾生或於違情境上,或追憶他人惱我及惱我親而生忿怒,以此嗔恚能覆心識,令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故名嗔恚蓋。
(3)惛沉睡眠蓋(stya^na-middha-a^varan!a)︰又作睡眠蓋。睡眠者,意識惛熟,五情闇冥,眾生以此睡眠覆蓋心識,令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故名睡眠蓋。
(4)掉舉惡作蓋(auddhatya-kaukr!tya-a^va-ran!a)︰又作掉戲蓋、調戲蓋、掉悔蓋。
掉悔者,身無故遊行為掉,心中憂惱為悔,謂眾生以此掉悔覆蓋心識,令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故名掉悔蓋。
(5)疑蓋(vicikitsa^-a^varan!a)︰疑者痴惑也,謂眾生無明暗鈍,不別真偽,猶豫之心,常無決斷,以此疑惑覆蓋心識,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故名疑蓋。
佛家說的「貪」「嗔」「痴」三字是什麼意思,詳細些
7樓:8萬4千法門
1 佛法裡善惡的標準,最高的原則是與心性相應不相應——與心性相應的是善,與心性相違背的就是惡。所以我們起心動念要謹慎,要起善念,不能起惡念,起惡念決定害自己。
2 什麼是惡念?貪嗔痴慢疑,佛經上講得很清楚,這是五毒。嗔恨是什麼?
看到別人好他嫉妒,或是受到別人欺負、侮辱、陷害,他要去報復,他起這個念頭,這就是嗔恨。這是搞六道輪迴,那就完了,麻煩大了,為什麼?會造成冤冤相報,生生世世沒完沒了。
3 愚痴是什麼?不相信因果報應,這就是愚痴。如果說得更深廣一點,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經上所講的「諸法實相」,完全不瞭解,這就是愚痴。
愚痴造成的傷害,就太大太大了,為什麼?在境界上他就會起貪、嗔,感得三途惡報。
4 佛告訴我們,最大的惡念,是對於佛法懷疑——你不肯唸佛,這一生往生成佛的機會就沒分,你在六道里面是一世不如一世,一世比一世苦,這是事實真相,不可以不知道。
8樓:匿名使用者
貪嗔痴 佛教中的三毒:
貪,是對於喜好的過分偏執;
嗔,是對於討厭的過分偏執;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實相而做出貪或者嗔的反應。
**此三毒的方法:
戒定慧是對治貪嗔痴的方法。
戒,是道德的有軌範的無害他人的生活標準,對治過分的貪心;
定,是對於內心的專注和耐心的培養,可以對治過分的暴躁和沒有耐心引起的嗔恨;
慧,是對於生命以及宇宙實相的如實了知,從而對治愚痴。
貪是指染著於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大乘義章》卷五說:「於外五欲染愛名貪。」就是指的這個意思。
佛教認為,眾生生活於世間,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與外界相接觸,產生色、聲、香、味、觸等感覺。這些感覺能引起眾生的利慾之心,因此叫做五欲。於此五欲執著併產生染愛之心,就成為貪。
因此又以貪與愛為同體異名。
嗔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蘊論》中說:「云何為嗔?
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成唯識論》中則說:「嗔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
」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三毒」。
痴又作無明。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俱舍論》中說:
「痴者,所謂愚痴,即是無明。」佛教認為,眾生因無始以來所具之無明,致心性愚昧,迷於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於是產生我執、法執,人生的種種煩惱,世事之紛紛擾擾,均由此而起。
因此痴為一切煩惱所依。《唯識論》卷六中說:「於諸理事迷暗為性,能礙無痴,一切雜染所依為業。
」又說:「諸煩惱生,必由痴故。」
夫道者;以寂滅為體。修者;以離相為宗。故經雲: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佛者覺也;人有覺心,得菩提道,故名為佛。
經雲: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知有相,是無相之相。
不可以眼見,唯可以智知。若聞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發大乘超三界。三界者:
貪嗔痴是。返貪嗔痴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貪嗔痴亦無實性,但據眾生而言矣。
若能返照,了了見貪嗔痴性即是佛性,貪嗔痴外更無別有佛性。
經雲:諸佛從本來,常處於三毒,長養於白法,而成於世尊。三毒者:貪嗔痴也。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薩所行之處,無所不乘,亦無所乘,終日乘未嘗乘,此為佛乘。
經雲:無乘為佛乘也。若人知六根不實,五蘊假名,遍體求之,必無定處,當知此人解佛語。
經雲:五蘊窟宅名禪院。內照開解即大乘門,可不明哉。不憶一切法,乃名為禪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臥皆禪定。知心是空,名為見佛。何以故
佛教中說的三毒指什麼是什麼意思,佛家說的貪嗔痴三念中,嗔念指的是什麼
三毒指貪 嗔 痴。又稱三垢 三火。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於生死輪迴,為惡之根源,故又稱三不善根。1 貪,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2 嗔,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事。3 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惡不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如何戒除三毒?首先...
道法自然勿貪嗔,痴人說夢不自知世上哪有心想事,一切皆緣在數字!有高人幫我解一下嗎
我想告訴你的是,說出這些勉強且沒什麼太大意義打油詩的人,水平簡直是太糟糕了,藉著傳統文化之名,行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為了這樣的事和這樣的人浪費時間和感情完全不值得,建議你提高警惕,不要上當受騙。談這些觀點可能有點深奧,不明白不要緊。你只要清楚整個宇宙就是一個能量場就行了。現在的科學是非常侷限的,人類...
什麼是無明什麼是貪嗔痴,佛教中說的 無明 是什麼?
無明 貪嗔痴 均出自佛教用語。涅槃經 卷三十二 盲者喻一切眾生無明也 不知苦 不知苦集 不知苦滅 不知導向苦滅道跡,即 無明 貪嗔痴出自 悟性論 有 三毒者 貪嗔痴也 之句。星雲大師有貪嗔痴表如下 貪 嗔 痴為三毒,又稱三垢 三火。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於生死輪迴,為惡之根源,故又稱三不善根。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