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無明什麼是貪嗔痴,佛教中說的 無明 是什麼?

時間 2022-04-20 13:20:02

1樓:五戒之印

「無明」「貪嗔痴」均出自佛教用語。

《涅槃經》(卷三十二)「盲者喻一切眾生無明也」。不知苦、不知苦集、不知苦滅、不知導向苦滅道跡,即:「無明」。

貪嗔痴出自《悟性論》,有「三毒者:貪嗔痴也」之句。星雲大師有貪嗔痴表如下:

2樓:匿名使用者

貪、嗔、痴為三毒,又稱三垢、三火。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於生死輪迴,為惡之根源,故又稱三不善根。 (1)貪,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

(2)嗔,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事。 (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惡不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

貪是指染著於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大乘義章》卷五說:「於外五欲染愛名貪。」就是指的這個意思。

佛教認為,眾生生活於世間,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與外界相接觸,產生色、聲、香、味、觸等感覺。這些感覺能引起眾生的利慾之心,因此叫做五欲。於此五欲執著併產生染愛之心,就成為貪。

因此又以貪與愛為同體異名。

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三毒」。

嗔的產生與作用與貪正好相反。貪是由對事物的喜好而產生無厭足地追求、佔有的心理慾望,嗔卻是由對眾生或事物的厭惡而產生憤恨、惱怒的心理和情緒。佛教認為對違背自己心願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會使眾生身心產生熱惱、不安等精神作用,對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

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敵。對佛教修行所言是這樣,如果是對他人或社會而言,則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會發生爭鬥,或導致互相殘殺,輕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則使整個社會,乃致使整個國家陷入災難,因而《大智度論》卷十四中說,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種心病中最難治的。

痴又作無明。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俱舍論》中說:

「痴者,所謂愚痴,即是無明。」佛教認為,眾生因無始以來所具之無明,致心性愚昧,迷於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於是產生我執、法執,人生的種種煩惱,世事之紛紛擾擾,均由此而起。

因此痴為一切煩惱所依。

3樓:薩驕

貪,嗔,痴是六道輪迴圖中位於中心的三大因素,由這三大因素引發十二緣起的轉動,做出各種業行,是六道輪迴轉動不息的原動力。

4樓:續荷唸佛

無明指不知意識心之虛幻,執為實不壞我,故令阿賴耶識起行支,依於末那之執我而執名色,遂至輪轉生死。貪是在須境出現,嗔是逆境發作,痴在不苦不樂時出現,引發人們胡思亂想,甚至想入非非。

佛教認為眾生造惡的根源是什麼?是貪嗔痴那貪嗔痴的根源是什麼是無明那無明的根源是什麼是知見立知那知立 50

5樓:無上覺的海角

去了解一下佛教的宇宙觀就知道了

什麼貪嗔痴恨愛惡欲

6樓:金果

貪,就來是自私自利,只

源為自己著想。

嗔,就bai是管不住自己的這張嘴,老說du不好的話。

痴,就是人

zhi們常說的傻,為某件dao事過於著迷。

恨,恨別人,討厭別人,心生憎恨別人之心。

愛,過度的偏愛或溺愛。

惡,惡事 壞的想法。

欲,慾望,無邊無盡的念頭。

7樓:苦苦的掙扎

貪,就是要告戒你做人要知足,

嗔就是告戒你千萬別隨便動怒,

痴告戒你做事時要知道什專麼時候該放棄,

恨就是要你己屬所不欲,勿施與人,

惡就是要讓你知道凡事不能用有色眼鏡去看人,欲則是讓你在關鍵時候壓制自己的慾望。

8樓:匿名使用者

貪: 因美好的事物而著迷

嗔: 因不好的事物而悲憤

痴: 愚昧

9樓:匿名使用者

前面抄幾樓說的都太繁瑣了,讓人襲搞不懂bai,簡單說貪,就是自私自利,du只為zhi自己著想

嗔,就是dao管不住自己的這張嘴,老說不好的話痴,就是人們常說的傻,為某件事過於著迷

恨,恨別人,討厭別人,心生憎恨別人之心

愛,過度的偏愛或溺愛

惡,惡事 壞的想法

欲,慾望,無邊無盡的念頭

總之就是一個字貪,就是人類一切不好的習慣和想法,佛家講究心身清靜,杜絕妄念 (好像是這樣)

佛教中說的『無明』是什麼?

女人貪嗔痴是什麼意思

10樓:幻滅泡泡

人說:「男人一輩子,只會真正愛上兩個女人,第一個女人,是男人第一個愛上的女人,也就是初戀,因為那個女人一定是他想用一輩子的去愛的女人;另一個女人,是他第一個想和她結婚的女人,因為這個女人,他相用自己的餘生去愛她」。

可在我看來,大部分的男人,錯過了第一次,就很難有第二次,因為大部分的男人,在第一次時,也是奔著結婚,奔著往後餘生去愛的。心被傷了,就很難彌補,愛被丟了,就很難找回。當然,女人同樣也是如此。

所以我常對身邊的少男少女們講:「如果你真的愛,那麼就請不要錯過,不然就一定會後悔」。

說起「初戀「這個詞,其實並不應該分男女,因為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無論是悲歡還是離合,無論是過去多少歲月後,其實大部分的人,依然能記起自己的初戀,因為那是自己的青春的記憶,是自己對愛情最憧憬,最熱情的時代。

曾有人問我:「你的初戀,現在過得好嗎」?

我回答:「她過得很好,雖然我們天各一方,都有了自己的生活,都有了自己的家庭,雖然她也給了我很多的傷害,可我還是祝福她,因為是她讓我成長了,讓我得到了現在這享福的婚姻和家庭」。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我很感興趣,所以我詢問了不少人,他們也告訴了我。

11樓:禾木籽

貪: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嗔,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事。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惡不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

12樓:

法沒有錯,使我們沒有理解真意。佛陀是如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不誑語者。他是如實說出真實的情況。

我們自己帶有偏見去理解了。理解深一點的人,看到後會生氣厭離的清淨心,減輕愛慾、私慾,幫助人證道。再深一點的人,會明白其中輪迴的苦楚...

13樓:匿名使用者

是女人就有貪嗔痴,沒有貪嗔痴的女人是天國的女人。作家楊大俠認為,痴情是女人的代名詞。

14樓:莫文靈雲南

佛教所謂的貪、嗔、痴稱為三毒,又稱三垢、三火。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於生死輪迴,為惡之根源,故又稱三不善根。

(1)貪,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

(2)嗔,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事。

(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惡不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

佛認為,人類的種種苦難(如煩惱、爭鬥等)主要**於自身的貪慾心、怒心和愚痴心,即所謂「三毒」。也是人類身、口、意等一切惡行的根源。其實,貪慾是對名聲、財物等自己所愛好的東西沒有滿足的一種精神作用;怒是對不合自己意思的憎恨,從而使自己身心不得安寧的一種精神作用;愚痴是指愚昧無知、不明事理的一種精神作用。

這些精神作用的擴張,使得人類相互間爭奪不已、仇恨不已,以至永遠不知道解脫苦難的真正道路在**。佛陀教導我們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就是要人們通過戒定慧的自我修養,去除貪慾心、怒心和愚痴心,淨化自己的心靈。而在具體實踐上,則是要人們以佈施去轉化貪慾心,以慈悲去轉化怒心,以智慧去轉化愚痴心。

佛認為,「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大乘起信論》),說:「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答題:苦苦的掙扎9898

貪嗔痴的痴,與十二因緣中的無明是一回事嗎?

功名利祿,與我無關;榮華富貴,過眼雲煙;貪嗔痴慢,早已看透;無明煩惱,日日消減。寧可兩手空空無一物

15樓:息滅貪瞋痴

青山綠水一片天也是塵境,喜歡也是貪,還是沒有完全脫出來!

16樓:淡淡清香飄千古

七絕·清廉

胡秉言榮華富貴是雲煙,

淡飯粗茶比蜜甜。

勤政為民心坦蕩,

清風兩袖守清廉。

七絕 夢黃粱

胡秉言浮沉萬態事無常,

榮辱千端淡默涼。

剎那人生即逝去,

得失悲喜夢黃粱。

17樓:夢依清荷

輕風白雲間,日月星辰伴,逍遙天地遊,自在活神仙

18樓:邪神s傳說

真這樣的話你幹嘛還要發出來,乾脆去隱居。。。

佛教真意是什麼,如何滅欲,如何拋棄貪嗔痴

照佛經說的去做,比如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就會有自己的體悟。這個可不是動動嘴巴,腦子就能達到的!慢慢在事境中練心!學佛自始至終都要記住很重要的八個字 漸次修習,剋期求證。所謂漸次修習即屈原所謂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之意,而剋期求證即釋迦牟尼佛當年菩提樹下 不證菩提,不起此座 之意。此八字...

佛家說忌三貪嗔痴中的嗔死什麼意思 還有7情指哪7情

七情為 喜 怒 哀 懼 愛 惡 欲。嗔 指嗔恨心.嗔恨心不段除掉會墮地獄!這個心我們不要有。遇到事物應該儘量想開。佛家講三毒心。就是貪嗔痴!佛性就被這三毒心所汙染 嗔 術語 又云嗔恚。三毒之一。梵曰訖羅馱krodha,於苦與苦具憎恚,謂之嗔。使身心熱惱,起諸惡業者。唯識論六曰 云何為嗔?於苦苦具憎恚...

佛教中說的三毒指什麼是什麼意思,佛家說的貪嗔痴三念中,嗔念指的是什麼

三毒指貪 嗔 痴。又稱三垢 三火。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於生死輪迴,為惡之根源,故又稱三不善根。1 貪,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2 嗔,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事。3 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惡不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如何戒除三毒?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