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三是資糧是指什麼,佛教問題 佛法中所說的資糧指的什麼?六度中有沒有資糧?

時間 2022-04-21 17:05:01

1樓:8萬4千法門

淨空法師---淨土三資糧

下面念老再跟我們解釋,「信謂:信生佛不二,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眾生唸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這叫信。第一個要信阿彌陀佛跟我是一不是二,我跟佛是一體,我念佛哪有不感應的道理!

第二要相信佛在經上常說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個心是真心,真心就是佛,我本來是佛,現在我念佛就是作佛。你看「一切法從心想生」,我今天的心想專想阿彌陀佛,我就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

我現在要想貪名、貪財、貪利,這是講餓鬼道。你是心是佛,但是你現在是心作餓鬼,你作不了佛。你還要有瞋恨,還有嫉妒,還有傲慢,那你就是是心作地獄。

傲慢心、嫉妒心、不平的心,這是地獄心,是心是地獄,是心作地獄。

我們現前是個什麼心?念阿彌陀佛是佛心,我念念求生極樂世界,我就是心在作佛,重要!眾生唸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這是佛在經上常常講的,不是假話。

我們在沒有遇到這個法門,真的這一生叫空過了,遇到這個法門叫真正得救,遇到這個法門不好好的學,沒有堅定的信心、萬分的信心、懇切的願心,這不叫空過了?多可惜!

「願謂:厭離娑婆,欣慕極樂,如子憶母,必欲往生」。要有這樣的切願,我要離開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太苦了,我們以善意待人,人家以惡意回報。

我們想幫助苦難眾生,我們不妨先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娑婆世界我天天看到,看到這些眾生什麼時候迴心向善,想求佛菩薩幫忙,我們再來。他這個念頭不生起來,來了沒用,來了增長他的罪業,因為他謗佛,不是增長他的罪業嗎?那又何苦!

所以對這個世間要捨棄,不能有絲毫留戀。我們讀了這部經,世尊給我們介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讀了之後真想去。真想去還不行,決定要去,別人去不去跟我不相關,我要去,你不去我去。

要如子憶母,必欲往生。這個比喻在從前管用,在現在不管用了,現在兒子不想母親,兒子長大不要父母了。不像從前,從前人無論離開家多遠,常常想著父母。這個比喻在從前有用,在現在沒用。

「行謂:從願起行,一向專念,無有間斷」。這句話重要。我在打妄想,自己要知道我有罪,我為什麼不念佛?為什麼妄念相續,佛號不能相續?我們要在這個地方生慚愧心,生懺悔心。

「以上三事,號為資糧」。好比旅行的時候,古時候旅行,因為沒有酒店,沒有住宿,所以自己一定要帶乾糧,要帶一點錢財,要帶一點乾糧,旅途上才能解決問題。「資糧欠缺,便難前進」。

我們到極樂世界就這三個條件,真信、真願、真行,真唸佛。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是真正的大圓滿,遍法界虛空界過去、現在、未來全看到了,全明白了,再也不會迷惑了,這能不去嗎?

「信願行三,缺一不可。如鼎三足,缺一便傾,缺足之鼎,是名非器」。這三個條件要圓滿具足。

我們想想,我們現在這三個條件有沒有?有。缺不缺?

缺。雖有,非常淡薄,敵不過妄念,這是真的。

每一天起妄念的時間長,念阿彌陀佛的時間短,起心動念依舊在造六道輪迴,依舊在造三途業報,真的在幹這些,沒有放下。真放下了什麼都不牽掛,心上沒事,在這個世間過日子,隨緣度日,什麼都好,絲毫計較都沒有了,什麼念頭都沒有了,念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

一句阿彌陀佛叫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在在處處都得到了圓滿,都能夠幫助你法喜充滿,你沒有憂慮、沒有牽掛了,快樂無比!真正嚐到法味,極樂世界的味道,阿彌陀佛名號的味道。

2樓:冥想音主站

佛教中的三資糧是:信、願、行。

佛教問題:佛法中所說的資糧指的什麼?六度中有沒有資糧?

3樓:九幽惡鬼

即是福德資糧與智德資糧。福德資糧是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之善根功德,亦即六度中之前五度,智德資糧是由修習正觀所得的妙智,亦即六度中之最後一度。

4樓:無有之見

所謂資糧,用現代話說,就是鈔票和食物。 學佛為什麼需要錢和米呢? 其實這是一個比喻,好比我們要到達一個很遠的目的地,那麼一定得有乾糧和盤纏,否則根本就到達不了。

成佛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方面要積累福德直至圓滿,別方面要在智慧上通達圓滿。這也叫福慧雙修。因此,需要大量的準備和正確的實踐,這些就被佛法稱為資糧。

六度是成佛的方法,其中般若如同人的頭,幫助我們識清方向,不走錯路,所以叫智慧資糧。前面佈施等五度,如同腳,可以幫助我們前進,完成成佛的大業,所以叫福德資糧。

因此就可以這麼說,六度都是資糧。

5樓:匿名使用者

有人光窮究經典,不修禪定,不修六度萬行,此等人非真修行人。有人光修禪定,不依經典修,不累積資糧,如盲人探路,前面是懸崖竟不自知,此等人乃瞎修,亦不可取。有人光做善事,不懂經論佛旨,不修禪定,乃純修福報,天人小果而已,亦不究竟。

應把修行的時間做個規劃:三之一時間讀經修智慧。三之一是時間修四禪八定,五蘊解脫,親證道果。

三之一時六度萬行,積累福德資糧。如果你認為自己不尚福報不修福,亦愚見。釋迦如來為利眾生,尚不捨穿針之福,君福德幾何,敢如此狂慢?!

此修行三要,乃南懷瑾大德所云的:見地、修證、行願。見地,對應法身。

修證,對應報身。行願,對應化身。三要不可缺一,如鼎三足不可缺一,否則站不穩。

佛教的東傳是指什麼?

佛法的三學是什麼?

6樓:智慧小白菜

佛法的三學是bai:戒、du定、慧

1、修戒:防止zhi行為、語言

、思想三dao方面的過失。

2、修定:擯除版雜念,專心致志,觀權悟四諦。

3、修慧:擯除一切慾望和煩惱,專思四諦、十二因緣,以窺見法,獲得智慧解脫。

戒定慧三學是次第的關係,即循序漸進的關係。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應嘗試讓自己的心平靜;內心平靜了,應進一步提升智慧。

7樓:匿名使用者

三學在佛教中指的bai是學佛者du必須修持的三種基zhi本學業,即dao戒、定、慧。

戒:內又稱稱增上戒學,指容戒律。即防止行為、語言、思想三方面的過失。由於大小乘的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

定:又稱增上心學,指禪定。即擯除雜念,專心致志,觀悟四諦。小乘有四禪,大乘有九種在禪、百八三昧等。

慧:又稱增上慧學,亦即佛教教義。慧就是有厭、無慾、見真。擯除一切慾望和煩惱,專思四諦、十二因緣,以窺見法,獲得智慧解脫。

8樓:莫憶千

佛法來的三學即修戒、修

源定、修慧。

另外bai

三無漏學還包括增上戒學du、增上意學或增上心zhi學、增上慧學。

1、修戒dao——完善道德品行;

2、修定——致力於內心平靜;

3、修慧——培育智慧。

有些經典也將戒定慧三學分為八個部分,稱為「八支聖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其中,正見和正思惟屬於慧學,正語、正業和正命屬於戒學,正精進、正念與正定屬於定學。

也就是說:修習八支聖道即是在培育戒定慧。

擴充套件資料

佛教認為世俗和其他宗教的學說,都不能讓修學的人解脫三界生死輪迴的煩惱,都是有所缺憾、苦樂夾雜的,現前雖然看似有益處,其本質都是無常變異的,隨著因緣變遷,就會轉變成煩惱顯現苦相,所以稱呼這些學問為「有漏」之學。

「無漏」意指沒有三界生死結縳的缺憾,現世就可以為人們帶來益處、止息煩惱。

三無漏學包括了「持戒、禪定、智慧」三者,亦即「由戒生定,因定發慧,由慧起修」,分別對治人的「貪、瞋、痴」三毒。

9樓:之何勿思

「三bai無漏學」:戒定慧:(du因戒生zhi定,因定發慧)。

戒是為了dao攝心,不去攀緣外專境的「五屬欲之樂」,以免影響修行。

定是為了「制心一處」,以便有可能實證真心。

慧是實證真心(開悟明心)之後,同時發起「般若中觀智」。從此進入大乘門,能永不轉退於佛法,層層增上直至成佛。

10樓:百du子劍

三學,亦稱三無漏學,是佛教術語,分別指增上

戒學、增上意學或增上心學、增回上慧學。

答戒、定、慧,即三無漏學,是達到解脫三界生死結縳煩惱、得到漏盡通的修行之道。三無漏學是八正道的總結:八正道中的正語、正業、正命為戒學,正精進、正念、正定為定學,正見、正思維為慧學。

11樓:墨陌沫默漠末

佛法的三學是戒、定、慧。

「戒」:亦稱增上(卓越)戒學,指戒律。即防止行為、語言、思想三方面的過失。由於大小乘的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

「定」稱增上心學,指禪定。即擯除雜念,專心致志,觀悟四諦。小乘有四禪,大乘有九種在禪、百八三昧等。

「慧」又稱增上慧學,亦即佛教教義。慧就是有厭、無慾、見真。擯除一切慾望和煩惱,專思四諦、十二因緣,以窺見法,獲得智慧解脫。

佛教經論《大智度論》說:「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瑜伽師地論》謂初發菩提心者,即入大乘菩薩之行列。

《發菩提心經論》說:「依思惟諸佛、觀身過患,慈憋眾生、求最勝果四緣修觀而發菩提心。」

釋迦牟尼佛於《華嚴經》說:「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則為良田,長養眾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則為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則為淨水,洗濯一切煩惱垢故;

菩提心者,則為大風,一切世間無障礙故;菩提心者,則為盛火,能燒一切邪見愛故;菩提心者,則為淨日,普照一切眾生類故;菩提心者,則為明月,諸白淨法悉圓滿故」。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願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薩學之所依。

12樓:因緣法

佛教的三敬,即敬佛、敬法、敬僧。

拜佛時,一般三拜,就是禮敬佛、法、僧三寶。

佛陀是六道眾生的導師,教導六道眾生離苦得樂,佛法就是佛陀的教言,是離苦得樂的具體方法,僧是佛法在世間的傳導者,是佛法的修行實踐者。佛法僧是世間的明燈,值得我們恭敬讚歎。

13樓:t深深海底行

「三無漏學」:戒定慧:(因戒生定,因定發慧)。

戒是為了攝心,不去攀緣外境的「五欲之樂」,以免影響修行。

定是為了「制心一處」,以便有可能實證真心。

慧是實證真心(開悟明心)之後,同時發起「般若中觀智」。從此進入大乘門,能永不轉退於佛法,層層增上直至成佛。

14樓:匿名使用者

佛法的三學是戒、定、慧。出自《楞嚴經》卷六:「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15樓:匿名使用者

長時期熏習錯誤的佛法知見,認為學佛就是要念佛誦經持咒、吃素放生、受戒供養三寶等,其實這些跟真實的佛法修證內容毫無關係,特別咒語來自婆羅門教,唸誦會傷害靈性大德,嚴重損及個人福報和運勢。

咒語的過度誇大嚴重違背了佛陀教導的因果定律。如果人人都去殺生害命,放火搶劫...事後只要念幾句咒語,就可以得無量福德,除一切業障,因果報應還能成立嗎?

如果這個邏輯可以成立的話,那麼法界還存在公平正義嗎?

假佛經會極其誇大唸佛、持咒、抄經的功德, 淨土宗更提出唸佛一句,罪滅河沙 ;禮佛一拜,福增無量。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去殺人放火,念念阿彌陀佛就能滅罪嗎?就不用再被關嗎?

世界上還會存在公平正義嗎?(我也是在 靈芝師姐 **中找到佛教的一些真相)

佛教中「圓寂」是指什麼,佛教中「圓寂」是指什麼?

尖牙 梵語parinirva n a 之意譯。舊譯滅度 入滅。音譯般涅盤。謂圓滿諸德,寂滅諸惡。佛陀之死為收迷界之化用而入悟界,既已圓滿諸德,寂滅諸惡,故稱圓寂,後世轉而稱僧徒之死。又作歸寂 示寂 入寂。與涅盤 遷化 順世 歸真同義。即捨去有漏雜染之境,歸入無漏寂靜涅盤界之謂。亦指離生死之苦,全靜妙...

佛教中的「三寶」是指哪三寶,佛教中的三寶指的是什麼?

終極至尊 三寶是指為佛教徒所尊敬供養的佛寶 法寶 僧寶,又作三尊。佛,乃指覺悟人生之真相,而能教導他人的佛教教主,或泛指一切諸佛 法,為根據佛陀所悟而向人宣說的教法 僧,指修學教法之佛 僧團。以上三者,威德至高無上,永不變移,如世間之寶,故稱三寶。寶性論 中,用世間珍寶的六種譬喻,來說明佛法僧稱為寶...

佛教中的三寶是哪三寶,佛教中的三寶指的是什麼?

我就是嚴瀚 三寶是佛教的教法和證法的核心。簡單的說,三寶是指佛寶 法寶 僧寶。佛寶,是指已經成就圓滿佛道佛教三寶的一切諸佛。法寶,即諸佛的教法。僧寶,即依諸佛教法如實修行的出家沙門。編輯本段佛寶 概況成就圓滿佛道,是為佛寶之條件。那麼圓滿佛道是什麼呢?這又可分為兩方面來說 佛身於無量阿僧只劫,不惜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