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如何禪修,真實的佛教禪修是什麼樣的

時間 2021-09-05 22:56:12

1樓:繁星流動

南傳上座部佛法的修行次第是戒定慧,在戒的基礎上修定,在定的基礎上修慧,以此達到解脫。

我們日常說到的禪修,實際上指的是定、慧的階段。

其中定--------40種禪定方法-----四十種止業處,即是:十遍、十不淨、十隨念、四梵住、四無色、一想、一差別。

慧:--------十六觀智,即:名色識別智、緣攝受智、思惟智、生滅隨觀智、壞滅隨觀智、怖畏現起智、過患隨觀智、厭離隨觀智、欲解脫智、審察隨觀智、行舍智、隨順智、種姓智、道智、果智、省察智。

其中,能夠斷除煩惱的是道智。道智生起後即證悟相應的聖果。道智與果智兩種屬於出世間慧。

根據南傳上座部佛教,通過修行,可以見到這個物質世界的最小組成單位,可以見到前世及來生,見證輪迴,通過自己親證親見,達到解脫,具體闡述如下:

佛教認為,世界是由物質及精神現象組成,物質叫做色法,精神現象叫做名法。在具備禪定或近行定的定力的基礎上,修習四界分別觀,之後在四界透明體當中,可以見到組成物質世界的最小單位:色聚。

色聚是不斷在生生滅滅的,有透明及不透明的兩類色聚。通過智慧之光觀照色聚,會發現組成色聚的8-10種究竟色法,這就是物質世界的組成方式。

在照見物質組成後,通過修習名法,照見名法是由心、心所構成,心及心所都是不斷在生滅的,而且速度非常之快,每秒鐘有上億個心及心所生起又滅去,你會發現名法生滅的速度是色法的十七倍。

通過這樣的修行,發現世界是由不斷生滅的名色法組成,發現世界上根本沒有我、靈魂這樣的不變的東西,因此破除了心中的我及靈魂等邪見。然後再通過修習尋找名色法生起的原因,會發現名色法相續生起的原因是由於貪愛、愛。通過修習追溯名色法生起的原因,可以照見前世,通過追查名色法相續,可以照見名色法在將來的發展以及滅去的時刻,這樣可以照見來生。

因此破除了對輪迴的疑惑,破除了對佛法的疑惑。

這是佛法慧學十六觀智的前兩個階段:名色分別智、緣攝受智。

詳細的十六觀智的描述可以自己看《清淨道論》

2樓:匿名使用者

1. 看大乘佛經,以儘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嚴經》,都看文言文 、白話文對照的:《金剛經》《大般涅磐經》《法華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圓覺經》《楞伽經》《淨土諸經》等。

2. 看修行的書,明理不求實證,則無意義。目前時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區的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大圓滿法,天賜眾生福澤,能修習,當累世修的機緣,甚難得!

六祖以後,禪宗已不適合人的根性,能度脫現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圓滿法了。正如蓮華士大師所預言:鐵鳥(飛機)飛翔時,大圓滿法將傳遍世界。

推薦修行的兩本書:母音老人著《大手印淺釋》。

丹貝旺旭仁波切著《金剛密乘大圓滿》。

修習大圓滿法,須拜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為師,灌頂修行。

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不僅僅是開悟,且證量足,能夠灌頂加持,並非是普通意義上的活佛摩頂。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縣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貝旺旭仁波切 為師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縣阿宗寺 :江央確吉寧瑪仁波切

修習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 !

3.所謂念念修行,就是終生念一佛名,唸到一心不亂。從而能往生極樂世界。

(唸佛名:一是消業障;二是佛力感應加持)

(當然要持戒、行善、發願、生菩提心)

(生真信,發切願,志誠懇切,唸佛名號。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唸佛時,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攝於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為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校彼不攝者,則心中清淨多矣,故名淨念。

淨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

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唸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

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

晨朝十念,僅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

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

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

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

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

大勢至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難大難。

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唸佛,唯宜行住二時。

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臥皆無不宜。臥時只宜默唸,不可出聲。

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淨土宗唸佛法門)

而開悟、明心見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一念不生,迴光返照,了了分明,當下抓住,覺性顯前——《大手印淺釋》

《金剛密乘大圓滿》:有所謂:「內觀心性,向內觀!」之口訣。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觀。

此偈誦的意思是說:使能想、能念之心識,向它自己稍微地內轉;稍微地內向;輕微地內收,這樣便能認識本覺。華智仁波切說由此不能認識的話,便再也沒有其他辦法可以認識了。

當以自心稍許向內輕微地觀於它自身的時候,會有一種遠離一切散亂分別的赤裸明清,這就是覺性。

念:南無(音:那摩)阿(音:a) 彌陀佛

南無(音:那摩)觀世音菩薩

南無(音:那摩)地藏王菩薩

4.修行需要先消業障,在消業障方面《地藏菩薩本願經》甚佳,讀經、念:南無(音:那摩)地藏王菩薩 名號。

《地藏菩薩本願經》:更能每日念菩薩名千遍,至於千日,是人當得菩薩遣所在土地鬼神,終身衛護,現世衣食豐益,無諸疾苦,乃至橫事不入其門,何況及身。是人畢竟得菩薩摩頂授記

3樓:煩惱即菩提

先求開悟,悟後起修。

4樓:愛養生生活

先要做到心淨,心淨了,坐也是禪,行也是禪,吃也是禪,臥也是禪。

5樓:

讀 智者大師的 童蒙止觀 摩訶止觀

真實的佛教禪修是什麼樣的

6樓:匿名使用者

禪修的一天時間表大致如下:早上4點半起床洗漱,行禪或坐禪1小時,做早課,6點早餐,7點到11點行禪和坐禪交替4支香,有些地方有站禪。11點午餐,13點到18點行禪和坐禪交替5支香,18點喝糖水,19點坐禪,20點晚課及開示,10點洗漱,10點半休息。

具體內容:

早晚課:主要內容是皈依、讚歎佛法僧、誦戒、發慈心、懺悔等內容的**。

坐禪:根據修止修觀的不同,用功的方式有不同,有白骨觀、觀呼吸、觀腹部上下、參話頭等等。

行禪:一般是關注腳步的移動為主。

喝糖水:如果持八戒,過午不食,下午不能吃固體食物,可以喝糖水補充能量。

開示:指導老師根據禪修情況給予廣泛性的教導意見。

小參:隔幾天會要求禪修者回報禪修進展,老師給出指導意見。

日常生活:各個環節轉換的時間,要持續保持覺知,覺知每一個當下升起的身心目標。

其他的百萬聲唸佛、拜懺、持咒等等沒有涵蓋在內,我覺得這些歸為禪修一類不太恰當。

7樓:

不憶一切法,乃名為禪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臥皆禪定。知心是空,名為見佛。

何以故?十方諸佛皆以無心,不見於心,名為見佛。捨身不吝,名大布施。離諸動定,名大坐禪。

何以故?凡夫一向動,小乘一向定,謂出過凡夫小乘之坐禪。

若作此會者,一切諸相不求自解,一切諸病不治自差,此皆大禪定力。

8樓:匿名使用者

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即諸靜相,了知身心皆為掛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於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比方便者名為禪那。

9樓:匿名使用者

行、住、坐、臥、吃飯、穿衣……。

佛教裡 止與觀的區別是啥呀? 一直搞不懂,誰能簡單的說一下,請教了. 止的禪修方法很明確,但觀怎麼禪修呢?

10樓:匿名使用者

您好。隨喜讚歎您學佛的功德。

「禪定」:又稱「禪那」 ,( 羅馬拼音為dhyana ),是指靜坐所達到的一切成就之通稱,通俗又稱「禪定」。亦可指因靜坐而達到的平靜、安穩的心境。

它也可指介於「止」(奢摩他)與「觀」(毗婆舍那)兩端之間的中道境界;若是此義,則「禪那」便與三摩地 (三昧)之義相通。禪定的第一個用處即是:它可以澄清我們心水中的塵垢,以減低感情、官能、以及思想等對我們的內心所產生的壓力。

由於禪定有這樣的一個用途,我們始能經由修習禪定,而令自心不受外境的干擾,而且令情與智亦皆不為外境所牽動。

「止」:又稱「奢摩他」,(羅馬拼音為samatha),是指修習禪定而成就之心如止水、不動不搖的境界。它是令我們可以開始起正修行的一大利器。

除非我們把奢摩他當作是趣向菩提的有力工具(亦即,上求菩提的善方便) ,否則其價值便大為降低,便只能成為世間禪而已。

「觀」:又稱「毗婆舍那」,(羅馬拼音為vipasyana),是指在禪定中作觀想,尤指行者於得「止」之後所作的觀想(也就是:於定中起觀)。

為了開啟般若智慧,行者必須在禪定的止境中,修習佛法中各種觀門, 例如四念處觀、不淨觀等,如此方能斬斷煩惱。(譯者按:毗婆舍那原為勝觀察之意,中文譯為觀。

)三摩地,又稱「三昧」,(羅馬拼音為samadhi)是止與觀二者達到平衡均等的境地。行者止若太多:心便會太過沉寂而漸趨閣鈍、昏昏欲睡。

然而「觀」若太多,則又會易於產生掉舉、興奮、甚至不安的弊病。唯有止與觀二者運用均衡,才能令心既平靜,又敏銳。 (譯者按:

三摩地又譯為等持,即止與觀二者平等受持之意。)

觀的修行必須在「止」的基礎之上,修行者一般必須達到一定的止的狀態,才能進行觀。而「觀」也必須按照佛所教導的「觀」法去觀,否則就是佛說的「邪觀」,不僅不能修行成功,還有害於我們自身,甚至令我們著魔。

觀的方法、方式非常的多,不同的宗有不同的側重觀法。比如,淨土宗的觀法,可按照《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裡面佛教導的觀法,一一去觀。而天台宗依據《法華經》、《金光明經》等修行觀法,智者大師有很多著作解釋佛教導我們的觀法。

我們剛開始學習的時候,有五種觀是比較基本的,稱為五停心觀:

一、數息觀——破除散亂(此處所謂數息觀即代表出入息觀。)

二、不淨觀——破除貪著

三、因緣觀——破除愚痴

四、慈悲觀——破除瞋恨

五、唸佛觀——破除粗重業障

在這五種禪觀之中,每一種都有不同層次的修法:從表面的,亦即初步的,到中級的、高階的,乃至最艱深的,其修法各各不同。至於你應修那一個層次的法,這完全要看你的根器之利鈍、以及你所下的工夫之深淺而定。

希望對您有幫助。我們共同學習。

南無阿彌陀佛。

求助禪修高手,初級禪修者如何培養定力

1 禪定不是最終目標,智慧才是最終目標,戒和定都是手段和前提。沒學認為南傳禪修還是在止中觀。2 光修禪定很容易出問題,身邊沒高手還是要慎重。3 這個時代得禪定的人如鳳毛麟角。4 祝願福慧增長,一切順利。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知識本身帶來迷惑 最高的佛經是無子真經 不言不語 你要求的答案在生活之中 ...

佛教修行證得果位一定要修四禪八定嗎?他們是什麼關係

ionic豪 樓主善問 首先,從初果到四果的取證,是依慧力而非定力。而且也有慧解脫與俱解脫的差別,若將解脫道行者的根器細分,依阿含經還有身證 見到 信解脫 法行 信行等差別。然而初果取證的關鍵,是在斷三縛結 我見 疑見 戒禁取見。而根本還是我見。我見若斷,其餘二邪見要斷亦不難。然而貪慾與嗔則是到三果...

如何開始禪修,如何進入禪定

先把所有值錢的東西送給人 概述禪修,巴利文意思是 心靈的培育 就是把心靈中的良好狀態培育出來。其實踐方法就是以 八正道 的修學為主,輔以四梵住的慈悲喜捨 七覺支的念 擇法 精進 定等等。分析怎樣進行禪修,其實禪並沒有那麼神祕,它是指你把你的心專注在一個物件上不動,保持一個沒有貪,嗔,痴的狀態。學會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