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文中高度概括歷史上許多國家滅亡的句子是

時間 2021-10-14 23:13:00

1樓:匿名使用者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及其**)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 一作:斯人)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舜在田間種地被任用;傅說從築牆工作中被舉用;膠鬲從販賣魚鹽的工作中被舉薦;管夷吾從獄官手裡獲釋,被錄用為相;孫叔敖隱居濱海被舉用;百里奚從市集中被舉用。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的使命在這樣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飢餓(之苦),使他受到貧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順,用這些方法使他的內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強起來,增加他(原本)不具備的才能。

人常常犯錯誤,這樣以後才會改正;心意困惑,思慮堵塞,然後才能奮發;(心緒)顯露在臉色上,表達在聲音中,然後才能被人瞭解。(一個國家內)如果沒有執法的大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國外沒有與之相抗衡的國家和外患的侵擾,這樣的國家常常會滅亡。 這樣以後可以知道,憂慮患害使人發展,安逸享樂使人滅亡。

註釋(1)也:語氣助詞,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頓,後半句將加以申說。

(2)苦其心志:使其思想痛苦。心志,思想。 志:意志,感情

(3)勞其筋骨:使他的筋骨(身體)勞累。

(4)餓其體膚:意思是使他經受飢餓之苦(以致肌膚消瘦)。

(5)空乏:資財缺乏,即貧困。

(6)他的所不具備的能力。曾,通「增」,增加。所不能,指原先所不具備的能力。曾益:增加。使性格堅韌

(10)恆過:常常犯錯誤。恆,常。過,原意為過失,錯失,此處名詞活用作動詞,是犯過錯的意思。

(11)然後:這樣以後。

(12)困於心:內心困苦。困,被難住。於,在。

(13)衡於慮:思慮阻塞。衡,通「橫」,梗塞,不順。 慮:思緒。

(14)而後作:然後才能奮起。作:奮起,指有所作為。

(15)徵於色:表現於臉色。意思是憔悴枯槁,顯露在臉色上。徵,徵驗(顯露,表現)。色,臉色、神色。

(16)發於聲:表現在聲音上。意思是吟詠歎息之氣發於聲音。 發:表現。聲:聲音。

(17)而後喻:(看到他的臉色,聽到他的聲音)然後人們才瞭解他。喻,明白,瞭解。

(18)入則無法家拂(通「弼」)士:在國內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入:

裡面,此指在國內。則:如果。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輔佐君王的賢士。

拂(bì),通「弼」,輔佐。

(19)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的國家和外來的憂患。出:在外面,指在國外。敵國,勢力、地位相等的國家。

(20)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這樣之後才知道因有憂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樂而衰亡。生於憂患:

憂慮禍患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死於安樂:安逸享樂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

(21)畎畝:田間,田地。

(22)動心:使心驚動。

2樓:我這風景獨好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分段概括主要內容

3樓:匿名使用者

舜從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築牆的泥瓦匠中被選拔

,膠鬲從販賣魚鹽的人中被選拔,管夷吾從獄官手裡釋放後被舉用,孫叔敖在隱居的海濱被選拔,百里奚從集市中被選拔。

所以上天將要降臨重大責任在這樣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飢餓之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順,總不如意,通過那些來使他的內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強起來,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

人經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在內心困苦,思慮阻塞以後才能有所作為;憔悴枯槁之色表現到臉色上,吟詠歎息之氣發於聲音,然後才被人瞭解。在一個國內如果沒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國家和外患,(像這樣的)國家經常滅亡,這樣以後才知道因有憂患而得以生存而因沉迷享受安樂而衰亡。

文章採用列舉歷史事例和道理相結合的方法,層層深入地論證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觀點。全文共四段,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二段):

用排比句式,列舉了歷史上六個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論證人才要在憂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第三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證經受艱苦磨鍊的必要性,說明人處困境能激發鬥志,而處於安逸之中則使人喪失鬥志。

4樓:壹方靜守

一、分段概括主要內容

1)第一段,舉例論證「生於憂患」的道理。

2)第二段,論證人得經歷磨難才能成就大業(主要是從客觀因素進行論證論點的),連上天都要給你設定障礙,戰勝磨難後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第三段,論證人要戰勝自己這個最大的障礙能夠成功的道理(這是從主觀因素方面進行論證論點的),結合上段的客觀因素,那麼把所有的困難都包括在內的,使文章的論述更加嚴謹,無懈可擊。

這一段還從反面證明了「死於安樂」的道理。

4)第四段,有了上面的論述,自然而然地得出了結論「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二、中心

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惡劣的環境能激發人的潛能,使人取得生存和發展;優裕的環境能消磨人的意志,導致人的頹廢和墮落。

三、原文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5樓:福爾摩斯盧建林

文章採用列舉歷史事例和道理相結合的方法,層層深入地論證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觀點。全文共四段,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二段):

用排比句式,列舉了歷史上六個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論證人才要在憂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第三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證經受艱苦磨鍊的必要性,說明人處困境能激發鬥志,而處於安逸之中則使人喪失鬥志。

6樓:匿名使用者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目錄[隱藏]

作者簡介

原文註釋

7樓:東風送春歸

是概括這兩句的還是整篇文章的?

這兩句的意思:憂愁禍害可以使人生存,安逸享樂會使人死亡。

中心:逆境出人才。

請問《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中承上啟下的句子是哪兩句

8樓:泠蘇塵華

人恆過,然後能改。這句話也就解釋前面那些偉人遭遇挫折之後發達,***接著就開始議論。

如無誤,請採納。

9樓:大齡單身青年江羨

過渡句是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什麼意思,「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金牛咲 意思是 憂慮禍患能使人 或國家 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 或國家 走向滅亡。出自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 告子下 原文選段 人恆過,然後能改 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譯文 一個人,常常發生錯誤...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500字

安逸享樂往往能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滿足,物質上的享受,但這往往是墮落的開端 憂愁禍患的確會給人帶來身心上的痛苦,但卻是催人奮進的精神食糧。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中孟子所列舉的人物 舜,傅說,膠鬲,管夷吾,等等為自己的時代作出貢獻的人們無疑都接受過生活,精神上的考驗。我想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對世間萬物...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孟子意思,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什麼意思?

阿沾 意思是處在憂慮禍患中可以使人或國家生存,處在安逸享樂中可以使人或國家消亡 出處 孟子 告子下 原文節選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意義 一個人,常常發生錯誤,這樣以後才能改正,在內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