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決定戰爭勝負的三要素及其關

時間 2022-11-01 13:00:03

1樓:

【原文】《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 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典故】春秋末期晉國知伯迫使魏、韓兩家圍攻趙襄子於晉陽,三年而不下,最終被趙策反魏、韓,遭到圍攻被滅的故事。

【解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決定戰爭的三要素是天時、地利、人和。天時是指戰爭的所具備的勢(命運、勢運),地利指戰爭的環境條件,人和職戰爭中與人或夥伴的條件。

這裡可以看出孟子舉例說明了有發動戰爭的空間和時間條件的一方,不如戰爭中掌握地理環境條件的一方有利,而有時間、空間條件也好,有地理條件也好,都不如有人民的擁護和支持者的幫助重要。所以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永遠站在道義一方,則無往而不利。

最好的例子就是隆中對,諸葛亮說天下三分,劉備必會有其一。曹操佔天時(漢朝四百年,氣數已盡),孫權有地理(江東地險),劉備當時在荊州,無兵無地,但是擁人和(人心思漢)。所以最終開創了蜀漢基業。

2樓:匿名使用者

天時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決定戰爭勝負的三要素關係句子是?孟子在《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第

3樓:匿名使用者

天時,地利,人和

告訴我們,人才不一定是都出自達官貴族,平民老百姓中也會出人才。

保質保量,純手工製作

望樓主採納!!!

4樓:匿名使用者

以六位歷史人物告訴人們磨難使人成才。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默寫填空。(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決定戰爭勝負三要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2)孟子認為

5樓:阿瑟喪

(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3)舉杯邀明月

(4)可憐後主還祠廟

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決定戰爭勝負的三要素的句子

6樓:愁時如夢夢時愁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指出了作戰要天時地利人和其中人和最重要

7樓:匿名使用者

天時⑴不如地利⑵,地利不如人和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決定戰爭勝負三要素的句子

8樓:高宇寒星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體現了孟子什麼思想

我們通常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這句話來表示 合乎正義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援與幫助,違背正義的就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在這裡,我們把 道 理解為 正義 那麼,什麼叫 正義 現代漢語詞典 中說 正義 是指 公正的 有利於人民的道理 這是富於現代氣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義一脈相承的。得道多助,失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古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具體事例

果果和糰子 1 商湯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湯得道多助。商朝的湯討伐夏朝的桀,夏朝的桀沒有道義,沒人幫助她,商朝的湯有道義,有很多人幫助他。2 周武王姬發伐商紂,商紂王失道寡助。周武王姬發討伐商朝的紂時,商朝的紂沒有道義,所以沒有人幫他,而姬發恰恰相反。3 二戰期間,德意日三國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作者是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者

孟子 原文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