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主旨句是什麼

時間 2021-05-07 20:01:51

1樓:鄙視未婚非處男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樓:你擁有不起我丶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3樓:衣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主旨是什麼

4樓:我是龍的傳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主旨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簡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這篇短文一開頭就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一觀點,指明「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人和」,就是下文說的「多助」和「天下順之」,即人民的支援和擁護,這反映了孟子「民貴君輕」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對這一章的註釋是:

「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註釋是:

「民和為貴,貴於天地,故曰得乎丘民為天子也。」可見這一章不是論戰爭,而是講民心向背的,是借戰爭論述實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層推進,短文先分別就天時與地利、地利與人和做比較,指出天時、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後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結論,完成本文的論證。

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5樓:匿名使用者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6樓:a守沙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心論點)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論斷)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表明中心論點的句子是哪兩句? 30

7樓:上下007左右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論點,「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結論。

8樓:無眠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這個是中心論點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這個是文章主旨這一章開頭即提出中心論點,並用概括性很強的戰例加以證明,然後從理論上進行論證,作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闡明「人和」的實質。短文最後以得「人和」的「君子」「戰必勝矣」作結,突出地說明了「人和」是決定戰爭勝負最主要的條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請問它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9樓:假面

「得道多copy助,失道寡助」請問它的中心思想是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指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然陷於孤立。

文章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遞進。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作者提出中心論點用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較組成。中間兩個「不如」相連,表示了遞進關係,一個比一個重要。這樣提出論點,更顯得觀點鮮明。

10樓:我主宰

《得道多助copy,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指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陷於孤立。文章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遞進。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11樓:匿名使用者

天時不如

地利復,地利不如制人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bai和」,「得道多助du,失道寡助」zhi是為了闡述"人和"這個dao中心的.

看哪個是中心,你就看從哪個推得出哪個,在這裡,「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從理論上說明人和在戰爭中的作用,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提出則是針對上一句話的補充,說明施行仁政的重要性,作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論斷,突出「人和」.

12樓:匿名使用者

中心思想:要施行仁政,兼愛非攻。

13樓:匿名使用者

得到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心論點到底是什麼啊?

14樓:金果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論點用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較組成。中間兩個「不如」相連,表示了遞進關係,一個比一個重要。這樣提出論點,更顯得觀點鮮明。

第二段,論證「天時地利人和」。以設定佔天時者不能攻破佔地利者為例,比較「天時」於「地利」的重要。「三裡之城,七裡之郭」說明城小而難守;「環而攻之」說明攻城者攻勢強大,佔有戰鬥的主動權;「而不勝」說明攻方失敗。

戰鬥會以弱者勝、強者敗告終。

作者認為攻防之所以敢大軍壓境,是因為在「天時」上佔了優勢,但守方可憑藉「地利」進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軍心渙散,必然失敗。這樣令人信服地證明了「天時不如地利」這一論斷的正確性。

第三段,論證「地利不如人和」。以擁有良好的地理條件而終不能守為例,比較「地利」與「人和」的輕重。「城高」、「池深」、「兵革堅利」、「米粟多」指明瞭守方具有優越的「地利」條件,本可以取得戰爭的最後勝利。

但結果卻「委而去之」,原因就在於內部不「和」,有好條件也發揮不了作用,反被雖無「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戰勝,這就有力地說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15樓:森海和你

中心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遞進。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出處:戰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原文節選: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譯文: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方圓三裡的內城,方圓七裡的外城,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採用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啊。

擴充套件資料

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

文章善於運用設喻的方法。從文章末端看,孟子雖反對戰爭,卻多次提到戰爭。這是為了迎合諸侯們的心理打個比方,以便有機會向諸侯們宣傳自己的「仁政」主張。

文章析理精微,議論恢巨集,氣勢奔放,闡明引申層層深入,邏輯性很強;還採用了排比的修辭方法,使文章語氣強烈,具有說服力。

16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本來就是兩個正確答案啊

各地出版社選中心不同 而且此文章一直對中心沒有過真正的定論教育局出的書和新華的中心還不一樣 我上這篇課文時老師說過了兩個都對,但考試按課本來

17樓:葉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中心論點呢?就是道德好的人,會有很多人幫助你

18樓:匿名使用者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心論點到底是什麼?得到民心者得天下。

19樓:亦夢之城

1、中心論點即篇首兩句。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

用兩個「不如」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時反映孟子所說的「仁政」。三者之間的比較,實質上是重在前者與後者的比較,強調指出各種客觀及諸多因素在戰爭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觀條件及「人和」的因素,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

2、出處:《生於憂患,生死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

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4、作者簡介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 樑(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

20樓:匿名使用者

論點是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只是結論

21樓:匿名使用者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為了闡述"人和"這個中心的.

看哪個是中心,你就看從哪個推得出哪個,在這裡,「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從理論上說明人和在戰爭中的作用,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提出則是針對上一句話的補充,說明施行仁政的重要性,作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論斷,突出「人和」.

22樓:匿名使用者

這篇言論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論點;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結論。

23樓:

說白了就是讓統治者施王道

天時不如地利的主旨是什麼

24樓:梅苑不予

選自《孟子·公孫丑下》

原文: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翻譯:孟子說:「得到適宜作戰的時令、氣候不如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地形重要,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地形又不如得人心上下團結重要。 」

內城方圓三裡、外城方圓七裡的小城,敵人包圍並攻打它卻不能勝利。包圍並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適宜作戰的時令、氣候,但是卻沒有勝利,這正是說明有利的時令、氣候不如有利的地理形勢。

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和盔甲不是不堅固銳利,糧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的士兵們拋棄了城池離開了它,這是說明有利的地理形勢又不如得人心上下團結。

所以說,不能依靠劃定的邊疆界線來限制人民,不能依靠山川溪流的險峻鞏固國防,不能依靠**的銳利和盔甲的堅固來建立威信。施行仁政,得到人心的人,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施行**,失去民心的人,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少。缺少幫助達到極點,親屬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極點,全天下的人都會順從他。

用全天下人都順從的力量去攻打親屬背叛他的人,因此,得道的君子要麼不戰,一戰立即就會獲得勝利。

天時不如地利的主旨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時」指的是「有利於作戰的天氣和時令」,「地利」指的是「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人和」指的是「民心所向,內部團結」。這其中「人和」更為重要。因為「天時」「地利」是客觀條件,外在的。

而「人和」是主觀的,內在的。

良好的時機是可以創造的,惡劣的環境是可以改變的,而一旦喪失良好的人群合作關係,我們只能走向失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古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具體事例

果果和糰子 1 商湯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湯得道多助。商朝的湯討伐夏朝的桀,夏朝的桀沒有道義,沒人幫助她,商朝的湯有道義,有很多人幫助他。2 周武王姬發伐商紂,商紂王失道寡助。周武王姬發討伐商朝的紂時,商朝的紂沒有道義,所以沒有人幫他,而姬發恰恰相反。3 二戰期間,德意日三國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作者是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者

孟子 原文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體現了孟子什麼思想

我們通常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這句話來表示 合乎正義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援與幫助,違背正義的就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在這裡,我們把 道 理解為 正義 那麼,什麼叫 正義 現代漢語詞典 中說 正義 是指 公正的 有利於人民的道理 這是富於現代氣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義一脈相承的。得道多助,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