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我在大學的時候看過一本專門研究印度種性的書。
種性是漢語的解釋,本意就是雅利安語裡「顏色,膚色」的意思。
這其實是從北方入侵的雅利安白種人對印度當地的達羅毗屠黑人土著的種族歧視制度的演化產物。
白人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以後,最初把當地人叫作「沒鼻子的人」,這可能是因為黑人鼻子很平的緣故。
因為雅利安人是統治階級,又是少數民族,和當地人混血是無法避免的。為了保持其統治集團不被當地人同化,就根據膚色的深淺,鼻子的高低等劃分了4個階級。
越往後發展,不同階級之間的限制和隔離就越嚴格。到了近代,不同種性的人不能通婚,不能觸及,甚至不能走一條路,等等。
種性制度是印度所特有的,和其他國家歷史上的階級對立不同(比如中國晉朝的士庶對立),它起源於不同種族(這與民族或階級對立不同)之間的歧視政策,後來發展成為利益團體的對立。
在當今的印度,高階領導人無疑是來自婆羅門種性的,而從事低賤工作的多是吠舍和賤民。
低種性在社會各個領域都很難施展才華,備受歧視。即使是低種性的富翁,也要給高種性的乞丐低頭讓路。
由於高種性霸佔了國家的大部分資源,既得利益不會輕易讓人,所以要在印度消滅種性制度。道路還很漫長。
2樓:meiya知識點滴
video_200226_132301
3樓:匿名使用者
深入印度人心的封建殘餘,但隨社會的發展.眾會被根鋤,不過說心裡話!做為一箇中國人!
我不能不想到!印度亂點還是對我國有好處的!不過我從心裡可憐那些下層印度人民!!!!
好矛盾啊!!!
4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時候還有種姓制度,說明印度人民還沒有真正地覺悟,甘願受到這種不公平制度的折磨。
可憐那些被宗教和傳統束縛住腳步的印度人,他們雖然發展很快,但我一點不羨慕他們。
5樓:
印度的種姓制度實質上是一種階級制度。但是,由於鮮明的階級關係被掩蓋在等級的劃分之中,因此它容易模糊階級界限,在勞動人民之間製造隔閡和對立,不利於他們團結對敵。此外,種姓制度實行職業世襲,把生產限制在一個狹小的範圍內,從而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因此,種姓制度的存在,是造成印度社會發展遲緩的重要原因之一。印自古代至近代,經歷了幾種社會形態,但是種姓制度一直延續下來,成為歷代剝削階級的統治工具。種姓制度經過長期演變,越來越複雜,在四個種姓之外,又出現了數以千計的亞種姓。
今天,在印度仍然保留著種姓制度的殘跡,受壓迫受剝削最深的賤民達幾千萬人。
對古印度種姓制度的認識~~!
6樓:匿名使用者
種姓制度 是印度與其他南亞地區普遍存在的社會體系。種姓制度以婆羅門為中心,劃分出許多以職業為基礎的內婚制群體,即種姓。各種姓依所居地區不同而劃分成許多次種姓,這些次種姓內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許多聚落種姓,這些聚落種姓最後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層層相扣,整合成一套散佈於整個印度次大陸的社會體系。
因此,種姓制度涵蓋印度社會絕大多數的群體,並與印度的社會體系、宇宙觀、宗教與人際關係息息相關,可說是傳統印度最重要的社會制度與規範。
種姓制度並非一套絕對的社會階層,而是藉由許多不同的標準建立起來的一套相對階序,這些標準諸如:是否吃素、是否殺牛以及是否接觸屍體等等……這些標準背後的核心概念是一套「潔淨與不潔」的價值觀,然而該價值觀卻受到實際生活中的權力關係影響。為此,古代印度的婆羅門發展出一套稱為「瓦爾那」的分類架構,作為解釋並簡化整個制度的方式。
因此,這兩套思維方式大致構成整個種姓制度的主要概念。
種姓制度最重要的特徵是職業世襲和內婚制。種姓之間界限森嚴,互相不能通婚、交往,不能共食、並坐。
印度自古至今經歷了集中社會形態,但種姓制度意志延續下來,成為其社會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種姓制度在長期的演變中越來越複雜,出現了其他許多種姓和亞種姓。種姓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向成員提供了保護,但他製造種姓隔離,維護社會的不平等,對印度社會的發展和強盛起了消極的作用。
7樓:三國阿溢
印度自古至今經歷了集中社會
形態,但種姓制度意志延續下來,成為其社會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種姓制度在長期的演變中越來越複雜,出現了其他許多種姓和亞種姓。種姓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向成員提供了保護,但他製造種姓隔離,維護社會的不平等,對印度社會的發展和強盛起了消極的作用。
古印度的種姓制度是什麼?
8樓:姜三喵
種姓制度亦稱「瓦爾那」(顏色、品質的意思)制度,實際上是奴隸制度的變形。約公元前2023年,雅利安人把自己稱為「高貴者」,把被征服者稱為「達薩」,以「達薩」和「達西」稱呼男女戰俘即奴隸。後來在雅利安人內部又產生了不同等級,形成了四種姓制度:
即婆羅門種姓,主管宗教祭祀、占卜、唸咒,史稱僧侶階層,他們解釋吠陀經典,干預社會事務;剎帝利種姓,充當武士,國王也屬這個種姓,主管軍事和行政;吠舍種姓,一般指雅利安平民,多數從事手工業、牧業和商業,也有富裕者,但沒有任何特權;首陀羅種姓,主要來自被征服者,也有少數雅利安人,其中除奴隸外還有接近於平民的貧窮者,他們在法律上和宗教上失去了受保護的權利。前三個種姓是雅利安人,是「再生族」,後一個種姓是「非再生族」,根據婆羅門教創造的神話和《摩奴法典》,四種姓是世界之祖婆羅赫曼以口、雙手、雙腿、雙腳創造出來的,所以他們都有特定的職業,不可混淆界限。
9樓:meiya知識點滴
video_200226_132301
10樓:
種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國普遍存在的一種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種姓制度以統治階層為中心,劃分出許多以職業為基礎的內婚制群體,即種姓。
11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種姓制度是古代印度一種複雜的社會等級制度。玄奘曾將它譯稱為族姓制度。西方人稱之為喀斯特製度。
種姓制度形成於公元前900年~公元前600年。它將除奴隸之外社會上的人劃分為四個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
古印度實行種姓制度的目的是什麼
12樓:匿名使用者
維護統治者的利益,種姓制度現在還存在
古印度的種姓制度是怎麼產生的?
13樓:meiya知識點滴
video_200226_132301
古印度的種姓制度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14樓:幸運的森林深處
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曆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和達利特。
一張根據《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繪的瓦爾那等級: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至於賤民,則被排除在原人的身體之外。
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並且種姓制度下的各等級世代相襲。
擴充套件資料
剎帝利身份地位:在早期吠陀時代,一家人可以從事不同的職業,人的身份也還沒有嚴格地固定下來。後期吠陀時代瓦爾那制度形成以後,每一個人的社會地位都由其家庭出身來決定,各個瓦爾那的人都世代地從事規定的職業,不能任意改變。
各個瓦爾那之間原則上禁止通婚。在實際生活中,高瓦爾那的男子娶低瓦爾那的女子為妾是被允許的,但嚴禁低瓦爾那的男子娶高瓦爾那的女子為妻。不同瓦爾那的人在法律上是不平等的。
高瓦爾那的人傷害了低瓦爾那的人,處罰甚輕;在相反的情況下,處罰就會非常嚴重。瓦爾那制度顯然是保護新產生貴族剝削階級的工具。
15樓:匿名使用者
大約2023年到2023年前,雅利安人逐漸由中亞細亞進入印度河流域,征服了那裡的土著民族。膚色白皙的雅利安人認為,只有他們才是品質高貴的種族,深色**的達羅毗荼族和其他土著民族則是品質低賤的種族。在那個時候,種姓制度還只是用以劃分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的。
但隨著工作和職業的分化發展,本來用以劃分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的種姓差別,也在雅利安人中間有了反映,於是便有了四姓(四個種姓)的劃分
古印度的種姓制度分為哪四個等級?各由哪些人組成?
16樓:匿名使用者
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曆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一張根據《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繪的瓦爾那等級:
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至於賤民,則被排除在原人的身體之外。
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佈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階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受人敬重的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與耆那教創始人大雄,或許都反對任何形式的種姓結構。許多虔誠派運動時期的聖人如拿那克、卡比爾、採坦耶、賽古魯奈安涅希瓦、阿克那斯、羅摩奴闍與杜卡拉姆拒絕接受所有以種姓為基礎的歧視並接受所有來自種姓的教派。許多印度教改革者如辨喜與實諦·賽·巴巴相信印度教無種姓制度容身之地。
15世紀聖人羅摩難陀也接受所有種姓成為他的信徒,這其中包括賤民。上述的聖人大都贊同中世紀時反對種姓精神的虔誠派運動。難陀那,一位低種姓的的印度教祭司,也拒絕接受種姓精神並接受達立特。
一些其他的印度教運動同樣歡迎低種姓成為他們的信徒,這些最早是成為虔誠派運動。
17樓:遊夢漫記
印度種姓制度將人劃分為四個檔次
18樓:虛弱君
印度社會的四種階級(婆羅門、剎帝利、吠奢、首陀羅)又稱四種姓、四姓種或四品人。
19樓:得意洋洋
這........初三歷史學過吧?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
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第三等級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階層。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佈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業以及當時被認為低賤的職業。特徵:一是各等級職業世襲,父子世代相傳。
二是各等級實行內部同一等級通婚,嚴格禁止低等級之男與高等級之女通婚。三是首陀羅沒有參加宗教生活的權利。四是各等級在法律上是不平等的。
古印度的種姓制度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幸運的森林深處 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曆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 剎帝利 吠舍 首陀羅和達利特。一張根據 梨俱吠陀 原人歌 所繪的瓦爾那等級 婆羅門是原人的嘴 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 吠舍是原人的大腿 首陀羅是原人的腳。至於賤民,則...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什麼,印度的種姓制度主要是什麼
是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在向奴隸制國家過渡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嚴格的等級制度,即種姓制度。社會全體成員分為四個等級 第一等級 婆羅門 祭祀 貴族 第二等級 剎帝利 國王 官吏 武士 第三等級 吠舍 農民 手工業者 商人 第四等級 首陀羅 失去土地的農民,其狀況相當於奴隸 其中 第一二等級佔有大量生產資...
什麼是印度種姓制度,印度種姓制度的實質是什麼
在種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為四個種姓 婆羅門 剎帝利 吠舍和首陀羅 婆羅門是祭司貴族。它主要掌握神權,占卜禍福,壟斷文化和報道農時季節,在社會中地位是最高的。剎帝利是雅利安人的軍事貴族,包括國王以下的各級官吏,掌握國家的除神權 之外的一切權力。波羅門和剎帝利這兩個高階種姓,佔有了古代印度社會中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