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諸葛亮:城固之戰
230年,魏國大司馬曹真伐蜀,多路並進三道攻入漢川。諸葛亮以兵塞諸圍,阻擊魏軍,適逢當月大雨,魏軍被堵在子午褒斜道等地無法深入,諸葛亮親自在城固赤阪一線坐鎮排程,並且讓江州的李嚴率部二萬北上增援,最終魏帝曹叡在知道漢中戰事後,命令魏軍撤退。蜀軍魏延吳壹部還借勢尾隨魏軍,殺入羌中獲得陽溪之戰的大捷。
此戰諸葛亮憑藉正確的防守戰略,以及秦嶺漢中的地型情況,合理佈置兵力,以山城關隘層層步防,並結合氣候以逸待勞,最終轉換敵我強弱,挫敗了強勢的魏國滅亡蜀國的企圖。
司馬懿:遼隧之戰
238年,遼東公孫淵稱帝自立,向魏國舉起反旗,魏帝曹叡派司馬懿出戰平遼,燕軍主力數萬在遼隧集結,作六七裡營壘堅守,阻擊魏軍進入遼東。司馬懿採取聲東擊西的戰術,顯形於南調動燕軍南下,卻祕密北渡遼河,並立即築起長圍以待敵。諸將皆不明司馬懿的意圖,尋問為何不乘勢進攻燕軍。
司馬懿認為敵人堅守,阻擊魏軍進入遼東,與他們打攻防戰,是浪費時間和消耗兵力,正中了敵人的下懷。所以在築圍與敵對峙的同時,做出分兵奔襲襄平的樣子,燕軍見魏軍不來攻擊,反而潛出入遼,害怕襄平有失,後方不穩。竟然輕易放棄遼隧的阻擊陣地,全軍轉而朝老巢襄平回防,司馬懿抓住這個機會,發動全軍逆戰,三戰破捷基本在運動中殲滅了燕軍的主力,一舉扭轉主客之位,掌握了此後遼東之戰的主動權。
諸葛亮一生中經典的戰役?
2樓:我是孫吉磊
1。火燒博望坡 話說為諸葛亮出山後的**戰,也是成名戰。後人還有詩來稱讚:
'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談笑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可見這一仗對諸葛亮的重要性。
可再看一下史書,不對勁了:
《資治通鑑》卷第六十四【漢紀五十六】
孝獻皇帝己建安七年(壬午,公元二零二年)載 : « 劉表使劉備北侵,至葉,曹操遣夏侯敦、于禁等拒之。備一旦燒屯去,敦等追之。
裨將軍鉅鹿李典曰:「賊無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窄狹,草木深,不可追也。
」敦等不聽,使典留守而追之,果入伏裡,兵大敗。典往救之,備乃退。 » .
就是說這次戰役發生在建安七年(壬午,公元二零二年)。
那諸葛亮同志是什麼時候出江湖的呢?:《資治通鑑》卷第六十五【漢紀五十六】
孝獻皇帝庚建安十二年(丁亥,公元二零七年)載 : 初,琅邪諸葛亮寓居襄陽隆中,每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潁川徐庶與崔州平謂為信然。
州平,烈之子也。古士,劉備在荊州,訪士於襄陽司馬徽。徽曰:
「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
「諸葛孔明、龐士元也。」徐庶見備於新野,備器之。庶謂備曰:
「諸葛孔明,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備曰:「君與俱來。
」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備由是詣亮,凡三往,乃見。
「原來博望坡戰役五年後劉備他老人家才三顧的茅廬呀。顯然,這「火燒博望坡」一戰是打了,但劉備老先生那時還沒能指望的上諸葛亮同學,只能是自己打得了。為了核實,再查查《三國志•先主傳》:
'使拒夏侯敦、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敦等追之,為伏兵所破。' 再看看《三國志•李典傳》:
」劉表使劉備北侵,至葉,太祖遣典從夏侯敦拒之。備一旦燒屯去,敦率諸軍追擊之,典曰:'賊無故退,疑必有伏。
南道狹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敦不聽,與于禁追之,典留守。敦等果入賊伏裡,戰不利,典往救,備望見救至,乃散退。
「 敢情是劉備投奔劉表之後,劉表對劉備雖然不加重用,但也算是厚待,給了他一些軍隊,讓劉備駐紮在新野,看守荊州的北大門。曹操聞訊,立即派大將李典和夏侯敦在博望與劉備對壘。後來,劉備設下伏兵,先自燒博望,佯裝戰敗而逃,結果打了一個漂亮的殲滅戰。
唉,證據確鑿,加不到諸葛亮同學的頭上了。
2。空城計
嗯,這一戰名氣更大了,是享譽中外的三十六計之一。可俺翻遍了史書,也沒有見到關於諸葛亮同學玩這一手的相關記載,倒是發現了一些別的同學使過這一招:
《三國志 趙雲傳》注引中記載:「夏侯淵敗,曹公爭漢中地,運米北山下,數千萬囊。黃忠以為可取,雲兵隨忠取米。
忠過期不還,雲將數十騎,輕行出圍(營),迎視忠等。值曹公揚兵大出,云為公前鋒所擊,方哉,其大眾至,勢逼,遂前突其陣,且鬥且卻。......公軍追至圍,此時沔陽長張翼在雲圍內,翼欲閉門拒守,而云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
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 。原來趙子龍使過(也讓俺知道了」偃旗息鼓「這個成語的**典故) 。
《資治通鑑》中同樣有記載:」孝獻皇帝癸建安二十四年三月,魏王操自長安出斜谷,軍遮要以臨漢中。劉備曰:
「曹公雖來,無能為 也,我必有漢川矣。」乃斂眾拒險,終不交鋒。操運米北山下,黃忠引兵欲取之, 過期不還。
翊軍將軍趙雲將數十騎出營視之,值操揚兵大出,雲 猝與相遇,遂前突其陳,且鬥且卻。魏兵散而複合,追至營下,雲入營,更大開門, 偃旗息鼓。魏兵疑雲有伏,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勁弩於後射魏兵。
魏兵驚駭, 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備明旦自來,至雲營,視昨戰
處,曰:「子龍一身都為膽也!」操與備相守積月,魏軍士多亡。夏,五月,操悉
引出漢中諸軍還長安,劉備遂有漢中。「。這兩段史料就比較吻合了。
再看看《魏略》是怎麼記載的:」魏略曰:孫權嘗自將數萬眾卒至。
時大雨,城柵崩壞,人民散在田野,未及補治。聘聞權到,不知所施,乃思惟莫若潛默可以疑之。乃敕城中人使不得見,又自臥舍中不起。
權果疑之,語其部黨曰:『北方以此人忠臣也,故委之以此郡,今我至而不動,此不有密圖,必當有外救。』遂不敢攻而去。
「 原來文聘對孫權也用過這類似的一手。「聘在江夏數十年,有維恩,名震敵國,賊不敢侵。」可嘆文聘也是荊州劉表手下一員文武雙全的猛將,被」三國演義「給貶得一錢不值了。
至於諸葛亮同學使沒使過這一招,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3。草船借箭
又一個經典戰役,又一次見不到任何關於諸葛亮同學的正史記載,還是看看人家的罷:
《補三國志》卷下: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帶兵南下,臨江伐吳,受挫,堅壁不出。吳大帝(孫權)乃自乘輕船,從濡須口入魏軍(駐地邊)。
諸將皆疑是挑戰者,欲擊之。」曹操卻說:「此必孫權!
欲見我軍部伍也。」命軍中皆精嚴(備),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
「大帝因回船,復以(船之另)一面受箭。箭 均,船平,行五六裡回還,作鼓吹。」曹操見其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只好長長地嘆了口氣說:
「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劉表)兒子,豚犬耳!」就此撤兵北 還。
還有《魏略》載:「權乘大艦來觀軍,公(曹操)使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復,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看來這次是孫大帝偶遇曹丞相,發生了點小不愉快,還是沒有諸葛亮同學的事。
而且根據這些史書描述,同志們乘坐的船都是戰艦而非草船。也是,誰拿自己的腦袋開玩笑,用這種方法來「籌款」?
4。舌戰群儒
又一個大家津津樂道的「傳奇故事」:諸葛亮同學瀟瀟灑灑,一個人跑到江東,去跟人家一國之名士辯論去了,還把包括張昭張子儀這樣的「名嘴」都說的一愣一愣的,個個都「不能對」。有這回事麼?
反正沒有見過正史記載(按說這麼驚天地,氣鬼神的事史書不可能略過不提呀?)看看《三國志 諸葛亮傳》(好像我那時候高中語文還學過節選) 中記載:
「先主至於夏口,亮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時權擁軍在柴桑,觀望
成敗,亮說權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
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
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託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
」權曰:「苟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
「田 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 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
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亮曰:
「豫州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 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弊,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裡,此所謂『強駑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 將軍』。
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
成敗之機,在於今日。」權大悅,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併力拒曹公。曹公敗於赤壁,引軍歸鄴。
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弄了半天,原來諸葛亮同學就是激了激孫權呀,沒有那」笑傲江湖「的豪邁。
5.氣周瑜
」既生瑜,何生亮?「這句名言代代相傳,真是腐儒皆知了,」三氣周瑜「的故事
搞的周瑜真的像個心胸狹窄,陰險毒辣的小人似的。算了,先看看正史上大家對周公瑾的評價罷:
「器量廣大」-----劉備,
「性度恢郭」,------陳壽
「與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程普(東吳老將程普因為資歷老而位在他之下,一直不服他,經常當眾侮辱他,但他從來「折節容下,終不與較」。最後感動了程普,程普對人才有此感嘆)
再看看後世洪邁、蘇東坡等古人對周公瑾的人品,也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史書上稱他「長壯有姿貌」,「恩信著於廬江」, 「雄烈過人」,很難想象這樣一個人物會是」三國演義「裡描述的那樣。《三國志》說得很明確:
「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應變將略,非其所長。」而周瑜卻正相反,長期統兵一方,擔任東吳主要統帥或副帥,親身參與指揮了幾乎所有大的戰役,軍事才能不僅令對手摺服,就是同樣出類拔萃的江東領袖孫策、孫權等人也是十分敬服。孫權屢屢感嘆周瑜是「文武籌略,萬人之英」。
東吳的半壁江山,有一大半是周瑜的征戰之功。無怪乎孫權稱帝后曾多次流淚對眾公卿道:「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 所以,周瑜的文韜武略,還在諸葛亮之上,不知道嫉妒他什麼?
拋開這些個人推斷不說,就看看歷史背景:看完史書的相關記載後,你會發現,從赤壁之戰結束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正在零陵一帶搞後勤工作,根本沒有和周瑜見過面,何來三氣之說?至於周瑜病逝後,蜀國弔唁的代表是也龐統,而不是諸葛亮。
綜上所述,對諸葛亮同學做一個概括性發言:
第一,諸葛亮同學是傑出的政治家,經濟學家。(可參見有關」諸葛亮治蜀「的史料),
但說到軍事家,就有點勉為其難了。在演義中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十分突出,作戰手段十分多樣化,有很多戰例都具有軍事學意義。這是**的作者通過杜撰和結合前人的例子強加上去的,目的是為了刻畫諸葛亮的形象。
其次,在心理學方面,諸葛亮的確是有辯才,但並不想演義中描寫的那麼神鬼莫測,強加給他的舌戰群儒,三氣周瑜,氣曹真,罵王朗等都是沒有事實根據的。
第三,演義中的諸葛亮善驅六丁六甲,能祈星求命,呼風喚雨,顯然是不合實際的迷信。這是作者所處的年代所決定的。
從歷史定位看,更應該把諸葛亮歸為蕭何,房玄齡,劉基這樣擅長後勤內政的」大管家「人物。但古往今來,我還沒有見過能同時在內政和軍事上都集大成者,諸葛亮也不例外。稱為武候,有些過了。
其實還有很多很多東西想寫,想考究,但限於時間,精力和能力有限,只能先寫這麼多了。
司馬懿是靠什麼打敗諸葛亮的,司馬懿和諸葛亮的最後一次戰役是在什麼地方
5無為無畏 司馬懿的堅忍不拔 鍥而不捨,最終使諸葛亮的北伐大業慘遭失敗。 901林穎 他靠的是計謀,很會帶兵,瞭解兵法戰略,戰術穩定,常常穩打穩拿,最重要的是,司馬懿他後繼有人,他兒子比他更厲害 拖,司馬拖死諸葛,嗯,厲害。 司馬懿比諸葛亮高明的5理由 1.司馬懿在戰略上勝諸葛亮一籌。諸葛亮在區域性...
司馬懿和諸葛亮哪個更厲害?司馬懿與諸葛亮誰更厲害?
司馬懿和諸葛亮相比,司馬懿更厲害些。諸葛亮雖然足智多謀,卻沒有笑到最後。諸葛亮 181年7月23 日 234 年8月28日 早早就死了,他輔佐的漢也沒有取得霸權。而司馬懿卻勝利了。諸葛亮厲害。因為都乾的是同一件事,諸葛亮能在大權獨攬的同時,給自己留下一個好名聲,在世人心裡樹立一個忠義的形象。在諸葛亮...
諸葛亮和司馬懿到底哪個城府更深,哪位司馬懿的城府最深
魯肅城府最深,他們兩個在前期就被老東家看出來了,魯肅之奸,遠勝二人,三國皆以其厚道 哪位司馬懿的城府最深 諸葛亮,周瑜,司馬懿三人相比,誰的謀略更勝一籌?你如果在諸葛亮周瑜和司馬懿三個人當中選的話,我會選擇司馬懿。我認為他的謀略更勝一籌。因為我喜歡看他運籌帷幄的樣子。個人感覺諸葛亮的智商不是特別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