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項羽的功過是非,對項羽功過及失敗原因的看法

時間 2021-10-14 22:48:42

1樓:

細讀史書,透過一幕幕細節,就會清楚的發現,項羽性格中存在著極為嚴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卻目光短淺;他愛慕虛榮,不乏自滿自得的小農意識;凡事勇在先,智在後,殘忍有餘,仁善不足;缺乏從諫如流、寬巨集大量的領袖氣質。這就決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吒風雲的將軍,卻不具備一種帝王的氣度。

他真正的失誤不在於殺沒殺劉邦,而是誤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點上,就算他於鴻門宴上殺了劉邦,以後也一樣會敗於張邦、王邦、李邦……

不信嗎?我們且來看一下《史記》中的幾個小片斷:

新安。章邯率部歸降。項羽不是對降兵善加督導,化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

新豐鴻門。聞劉邦欲關中稱王,項羽大怒,欲以四十萬大軍擊壓劉邦十萬軍。劉邦恐,急籠絡項羽季父項伯,卑曲稱臣,高頌項王。

項羽顯然沾沾自喜,頗以為得意,遂聽從項伯言而「善遇」劉邦。這就有了鴻門宴上范增「數目項王」而「項王默然不應」的千古遺憾。

入關後。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令「秦人大失望」。

既滅秦。有人勸說項羽:「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

」項羽此時卻心懷東歸意,說:「人富貴了不迴歸故鄉,就如同穿著好衣服在夜裡行走一樣,誰能知道呢?」勸者見項羽目光如此短淺,不由意冷心灰,說:

「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羽聞之,大怒,「烹說者」。

漢二年冬。因封侯不當,田榮起兵反叛。項羽平叛後,「皆坑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

……………………

這樣的例子不必一一列舉下去。

項羽的性格弱點貫穿了一生的始終,他似乎並無意加以改變,這對一個有著遠大抱負和理想的英雄來說,是不可思議的。他的成長過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長史,卻忽略了對更高層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敗是必然的失敗。

儘管司馬遷憐惜地將之列入本紀記載,他也終不過是一名威猛的勇士而已。

總結起來,爭霸中的項羽與劉邦俱懷統一江山的大志,項羽稟賦優於劉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動輒怒、大怒,遇事率性而為,毫無剋制,這是成功的大忌。相反,劉邦在起初表現平平,但他善於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不斷以高標準來完善和要求自己,培植優秀品質,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份。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絕不只是靠運氣得來的。

2樓:匿名使用者

近幾年,圍繞楚霸王項羽似乎形成了一個不小的文化熱點。電影、電視連續劇、電視書場、專題出版物及mtv不一而足,其間或多或少有些許為項羽鳴冤叫屈的情緒。項羽身後向來不寂寞,宋人李清照「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的名句當為其評價最力者,然而只涉及其生其死而不及其它。

待到李宗吾先生的《厚黑學》直評項羽因不厚不黑而敗,這就牽涉到劉項優劣論。時下洶湧的不平之氣,或許就是對不黑不厚說的呼應。其實,不論人們對項羽懷有何等情感,事實總是事實。

細讀《史記》就不難發現,項羽絕非人們心目中的直腸漢,也不可能與厚黑無涉。有關項羽的歷史功過得失,學界論之甚詳。筆者只想對一些一向為研究所忽略、又關係項氏成敗並對後世有啟示意義的項羽現象略作歸納。

第一,項羽的個人品質造成了他的失敗。首先項羽絕非智力低下,正相反,司馬遷認為他才氣過人。劉邦也認為在勇悍仁強方面自己非項羽可比,對此韓信亦有同感。

但項羽這種過人才華並沒有給他帶來幫助,反而使他成為直繼暴秦的統治者。項羽的本性是極度自負。陳平對其鑑定為「不能信人」、「意忌信讒」。

在項羽眼裡,他人均不足道,所以他事必躬親,弄得自己很辛苦。這使人聯想起秦始皇。侯生、盧生有言:

「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以為自古莫及己……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

項羽也是逢戰必到,疲於奔命,最後又中了陳平的反間計,更加形單影隻,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司馬遷評秦始皇曰:「自以為功過五帝,地廣三王,而羞與之侔。

」評項羽曰:「奮其私智而不師古。」其次是苛察。

苛察大概是項氏家風。其叔項梁起義後不久拒絕一門人求職時指責對方某時未辦好某事,是為其證。日後,殷王司馬昂叛楚,項羽派陳平等擊降之。

不久,司馬昂降漢,項羽就要追究上述軍事行動的參與者,導致陳平歸漢。相形之下,劉邦的部屬中有許多人曾反對過他或投降過項羽,均未受追究。

所以,項羽雖常勝,人卻越打越少;劉邦雖常敗,人卻越戰越眾。又其次,項羽繼承了趙高的一套統治術。趙高曾獻計於秦二世,說欲鞏固其統治,唯有賤者貴之,貧者富之,遠者近之。

項氏在分封時正是這樣乾的。他將原來的齊燕之王分別貶為膠東王、遼東王,而將齊燕之將分別封為齊王、燕王。正是這種統治術,迅即釀成了不安定因素,並最終斷送了項氏統治。

經歷過暴秦統治的廣大人民是絕不能忍受項氏統治的。天份反成事業之累,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第二,項羽現象提出了歷史人物作用的階段性命題。彼得原理有無能極一說,即某個系統裡的人達到其力難勝任的崗位,不稱職現象便隨之產生。項羽的情況正合此理。

可以說,在反秦風暴中,如果沒有項羽的摧枯拉朽之力,其成功是不可想象的。他在奪權前對形勢的正確判斷,在救趙時的果敢絕決,奠定了其歷史地位。但以此為限,其後的局面就非項羽所能勝任。

歸降的二十餘萬秦軍,既是項羽的最輝煌勝利,也成了他失敗的開端。這些與諸侯聯軍人數相去不遠的俘虜,如果不殺,總是心腹之患。而一旦殺降,項羽就失去了道義上的支援,並且無法在關中立足。

又如分封,也非項羽份內事,項羽挾威勢強行包辦,弄得怨聲載道。

於是,項羽就從順應歷史潮流走向了反面。對此,項羽本人固然有推卸不了的責任。他以為自己既然在軍事上有一套,其它方面估計也差不了。

耐人尋味的是,時過兩千年,項羽的思維方式在中國仍可以大行其道。生活中經常能看到某些領域的成功人士,情不自禁地要對各種事物指點江山。那麼,項羽同時代的人預設了他的自負就不足為奇了。

但事實讓天下及項羽本人大失所望。如果項羽當時不去爭奪支配權,他肯定不會迅即覆滅。或許應了老子的一句話,「知止可以不殆」(王弼《老子注》)。

可惜,項羽及其它情形相類者當時絕不會有這份自覺。人類註定要在錯誤中成長。

最後,項羽蔑視知識或代表了一定的中國社會情緒。少年時代,項羽學書學劍學兵法均淺嘗輒止。在項羽眼裡,「書,足以記名姓而已」。

可見,知識在其心目中一文不值。項羽抹殺義帝的功績一事更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國社會對知識的情緒。他說:

「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話雖說的有力,可卻不是事實。

義帝是在項梁敗死,楚國受重創之後出面主持大計的,他親自佈署了攻秦的兩路人馬,完成了陳勝、項梁未能完成的大業——滅秦。設想,如果印刷廠廠長出面否認一本暢銷書作者的作用,建築隊長出面否認一個傑出建築的設計師的作用,一定沒有人會信以為真。但項羽的上述言論卻能深得人心。

甚至司馬遷或者都被其騙住,《史記》就沒為義帝立傳。無獨有偶,劉邦定天下**行賞厚封蕭何,遭到武將們的抵制。

深究起來,對項羽的歧讀皆源於司馬遷的記敘。特別是將劉項二人相互參看時尤其如此。當司馬遷著力描摹時,項羽總是威武雄壯,氣勢奪人;劉邦則平淡無奇,甚或猥瑣。

於是便有阮籍登廣武戰場「世無英雄,使豎子成名」之嘆。確實,劉項相爭,項羽處處壓劉一頭。然而,項羽的剛猛無儔恰恰是逆時代潮流而行。

所以,雖然頻頻取勝,卻最終魂斷烏江。欲讀通項羽,必須讀司馬遷為劉項二人各自所下的讚語。

對項羽功過及失敗原因的看法

3樓:love彩樂

一、項羽在推(和)翻秦朝統(和)治以後,目光短淺,策略錯誤,企圖恢復春秋、戰國時代的封建貴族政治,封立十八個諸侯王,搞**割據,把統一的中國倒退到割據**的舊時代裡去,違背了歷史發展的趨勢。

二、項羽殘(和)暴無比,多次屠城,濫殺(和)無辜,失掉民心。尤其在鉅鹿大戰中獲得大勝後,於新安用狡詐的辦法把已經投降的二十多萬秦軍全部活埋。激起了關中秦民的憤慨,他們怨恨項羽殘(和)暴,更堅決擁護劉邦,惟恐項羽得勢。

項羽雖然在軍事上大勝,但正治上卻大敗了。

三、項羽在一些戰鬥中暫時取勝,全憑自己的勇力,不會用人,更輕視貧寒出身的人。項羽發怒時,大喝一聲,在他旁邊的上千個人,都會被他鎮懾得不敢動彈,但他不會懂得如何使用有才能的謀士良將,這只不過是匹夫之勇。

四、項羽待人仁慈有禮,言語溫和,但獎罰不明。有人生了病,他會同情得流下眼淚,會把自己的飲食分給這個人;但是等到他所用的人立了戰功,應當封賞時,他卻把已經刻好的印信拿在手裡,捨不得給人家。

五、項羽沒有建立鞏固的後方,在戰略上處以被動地位。如他滅秦後就往東走了。有人勸他留在關中這個地方,可以建都成就霸業。

但他不但不聽勸,反而還說:「人富貴不回故鄉,就如同穿了錦繡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別人誰知道呢。」給果建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失卻了關中這塊寶地。

4樓:匿名使用者

雖然我很崇拜項羽,但也不能只看優點不看缺點,他的優點是大仁 大勇 大義 大孝

但他最大的缺點是不懂得用人,過於驕傲,比較多疑,就比如說韓信吧他曾投靠過項羽,但是一直得不到重用,所以又走了,去投靠劉邦了而,劉邦卻很會用人,像韓信,蕭何,張良都是當時的人才啊,都被劉邦重用,所以項羽會敗

對項羽的評價,對項羽的評價如何評價項羽

研究項羽必然要涉及劉邦,劉項比較早已有之,但存在著厚此薄彼的傾向,褒劉貶項的現象尤為明顯。縱觀近來文章,劉項比較研究主要在三方面 分封 用人及劉項個人品質。劉項分封的比較前已述及,這裡談劉項用人得失和品格優劣問題。劉項用人一得一失的說法近乎眾口一詞。王銘的 楚漢戰爭與劉邦 項羽用人 蘇州大學學報 1...

項羽的歷史功過

泉城鬼谷先生 項羽在戰場上的無往不利相對的卻是政治上的幼稚,甚至是愚蠢。坑殺戰俘,放棄關中,懷念楚國,放逐義帝,自立為王卻失盡人心。更為突出的表現是在用人方面。劉邦手下蕭何 張良 韓信 彭越 英布出身各不相同卻可以盡發揮其所長,而項羽卻連一個范增都不能用,項羽與劉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後來三國時代的東...

結合《項羽之死》寫篇左右對項羽的評價

羽雖然英勇善戰,驕橫殘暴,卻又有他優柔寡斷的一面,耳朵根軟,容易輕信別人,而且自矜功伐,剛愎自用。太史公評曰 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為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 他聽了曹無傷的告密,馬上大怒,要出兵進擊劉邦,因劉邦冒犯了自己的尊嚴 而項伯一對他說劉邦的好話,他竟又允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