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撫琴一曲嚇退司馬懿15萬大軍,如果你是司馬懿會被嚇退嗎?

時間 2025-03-18 11:05:23

1樓:bat誰主沉浮

如果我是司馬懿,我也會被嚇退,因為如果不退,就這樣殺掉了諸葛亮。那麼司馬懿也就沒有價值了。

2樓:dreamer神話

會。因為司馬懿知道,如果這時擒拿了諸葛亮,自己也會性命不保,回去之後必被處死。這才退軍。

3樓:網友

司馬懿深謀遠慮,城府深,他可能不知道城裡到底有沒有伏兵,但是他是怕的是捉住了諸葛亮,邊疆再無戰事,自己也會被免職,是我也會退的。

諸葛亮城樓,撫琴一曲嚇退司馬懿15萬大軍,如果你是司馬懿你會被嚇退嗎?

4樓:吳海韻精品嚴選

如果我是司馬懿,我覺得也會被『嚇退』

首先在當時的形勢之下,司馬懿已經勇奪三城,面臨最後一道關卡,只要收服這裡,蜀漢也就算是大局已定。

面對這樣的形式,許多人可能都會想,立刻拿下,豈不是大獲全勝。

但是反觀曹操的性格,生性多疑,再多看一點歷史上太多的狡兔死走狗烹的事蹟,一聲謹慎的司馬懿又怎麼可能想不到,如果這樣的情況發生,那麼作為戰時謀士的自己,又能怎麼樣呢?

1、破敵方法一:

假如說諸葛亮設計有空城計,那麼在我知道諸葛亮擺有空城計後,我會先組織一支退伍,人數大概在5000左右,先去攻城,如果說諸。

葛亮真的有埋伏,那麼這5000千人一定會被諸葛亮都殺死,如果說沒有埋伏的話,那麼這5000人,一定會抓住諸葛亮的。這個計策的妙處就在於能徹底知道這個陵判城裡到底有人沒有。到底是埋伏還是說一座空城。

2、破敵方法二:如果說在我知道諸葛亮擺好空城計後,那麼我的隊伍肯定是沒有到城下,或者說已經到了城下,如果到了城下對方伏兵還沒有出來,那說明可能我進城以後才會遭遇埋伏。這樣我會先不進城,在城外待著尺配改,然後在按第一段落的方法來進攻。

如果說還沒有到城下,那麼城中附近可能會有埋伏。那我也會先讓大軍停止前進,先派5000千人的軍隊往前走,繼續攻城,既然城門開的,攻城一定不費什麼力氣,所以5000人足夠了。待5000人拿下城池後,我在率大軍進城。

司馬懿還沒笨到那個份兒上。就算撤退也是擔心中了埋伏,這不是乙個人的身家,而是乙個軍隊。司馬家族最後取代曹魏也繼承了司馬懿賣巨集的智慧。

諸葛亮在捉拿姜維之前,姜維何等英勇智慧,納降之後幾乎判若兩人。諸葛算天算地,算死魏延,卻沒算出阿斗不可扶,以至於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實也就是不捨得放權的典型例子。

三國志對他的評價更中肯,治國一把好手,打仗就算了吧。《演義》不可全信,就是這個意思。

5樓:柳葉眉梢心兒俏

我也譁腔會被嚇退,因為諸葛亮是乙個十分謹慎的人,如果這不是空城計的話,貿然進鄭蘆判攻會導致全軍喊改覆沒,所以我會選擇退軍。

6樓:啦啦隊地方

如果我是司馬懿,我應該也會被嚇退的,因為諸葛亮的名聲非常大,他那樣做很有可能是設下的埋伏。

7樓:柏晗愛分享

我會嚇退,因為我覺得諸葛亮能夠這麼悠閒,肯定是早就準備好了伏兵。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彈琴使司馬懿十五萬大軍退兵合理嗎?

8樓:王老二時尚秀

不合理。但諸葛亮「空城計」這件事確確實實是記載在史書中的。

郭衝五事》中記載:「亮意氣自若,敕軍中皆臥旗息鼓,不得妄出菴幔,又令大開四城門,埽地卻灑。宣帝常謂亮持重,而猥見勢弱,疑其有伏兵,於是引軍北趣山。

明日食時,亮謂參佐拊手大笑曰:"司馬懿必謂吾怯,將有強伏,循山走矣。"候邏還白,如亮所言。

宣帝后知,深以為恨。」

羅貫中基本是把史書中記載的內容原封不動的搬到了《三國演義》中,只不過加了乙個「彈琴」的片段。

不過這件事被史學家裴松之直接就在《三國志•裴松之注》中反駁了。

此之前後,無復有於陽平交兵事。就如衝言,宣帝既舉二十萬眾,已知亮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設防持重,何至便走乎?」—三國志•諸葛亮傳》

首先裴松之考證了這件事的真實性,因為當時根本就不存在司馬懿和諸葛亮在陽平交戰的事情,所以「空城計」這事兒壓根不存在!

而且哪怕是真的,司馬懿知道諸葛亮兵少,如果懷疑他有伏兵,謹慎一點就是了,幹嘛要退兵呢?所以裴松之直接就否認了這件事的真實性和邏輯性。

不過對羅貫中來說,這段記載很具有傳奇性,是寫**的絕妙素材,所以幾乎原封不動的搬到了《三國演義》中。

空城計是由馬謖失街亭延續。

先說馬謖是誰,馬謖把諸葛亮當成父親一樣,因為受哥哥馬良託付…雖然揮淚斬馬謖是情非得以。

但是司馬懿害的呀!司馬懿肯定明白這一點,他認為諸葛亮肯定不會犯第二次錯誤,兵家雲,實則虛,虛則實。所以在情況不明的時候先退兵,這才成就了空城計。

9樓:晨曦

並不合理,這在歷史上其實是不存在乙個計謀,而是人們所想出來神化諸葛亮的!

10樓:可樂聊數碼

合理。諸葛亮採用了心理學戰術,完美的剖析敵軍內心。

11樓:老劉茶社

不合理。因為無論怎樣,司馬懿都應該會嘗試性攻打一下城池,結果卻直接被嚇退,完全是**家臆想。

12樓:孤巷裡遇見你

合理。諸葛亮用的心計,司馬懿也怕諸葛亮有埋伏的,也不敢進去,符合常理。

諸葛亮擺下空城計城牆撫琴,司馬懿為何下令撤軍?

13樓:尋覓蜜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諸葛亮正是抓住了司馬懿疑心重的特點,然後擺下了空城計。而自己城牆撫琴,虛張聲勢。從而迷惑了司馬懿。

14樓:雜談趣事

諸葛亮抓住了司馬懿疑心頗重的這個特點,擺下空城計,其實當時城中基本上沒有什麼可以顫抖的力量。只有他自己和兩個侍女假裝彈琴,司馬懿試圖從他的琴聲之中聽出一點東西,但是卻發現他沒有絲毫的慌亂,所以司馬懿很害怕,怕城中有大量的軍事埋伏。

15樓:糖果罐

就是因為他們的想法太多。他們都認為雙方是很有才能的人,重來不會做一些沒有把握的事。因此,看到諸葛亮這麼正大光明的大擺空城計,就認為他肯定有後手。

16樓:宗一一

因為司馬懿不知道城內的虛實,如果是城中藏了很多伏兵的話,那麼就中了諸葛亮的全套了,打仗講的就是虛虛實實,真真假假,撤兵也是無可厚非的。

17樓:小塔

司馬懿也是自己猜的,他根本不知道城裡是什麼情況。也不想中計,那麼就把兵撤有了,正常的來說這確實是一種英明的做法呀。

諸葛亮彈琴退司馬懿什麼計

18樓:沒穿小豬

空城計民間最有名的空城計故事取自《三國演義》,作者根據三國志裴松之注「郭衝三事」改編的一段故事。 後被用於三十六計,意指虛虛實實,兵無常勢。虛而示虛的疑兵之計,是一種疑中生疑的心理戰,多用於己弱而敵強的情況。

歷史上也確有一些運用此計成功的例子,如張守圭守瓜州等。

出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5回:「『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手搖羽扇,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高聲昂曲。」

典故《三國演義》中寫,魏國派司馬懿掛帥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駐守失敗。司馬懿率兵乘勝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但沉著鎮定,大開城門,自己在城樓上彈琴唱曲。司馬懿懷疑設有埋伏,引兵退去。

事實上,這只是郭衝在註解裡編出的小故事,街亭之戰時司馬懿遠在洛陽,攻克孟達後回駐宛城,和發生地點相隔千里[4] ,和諸葛亮對戰的是張郃[5] ,孔明見街亭敗績,迅速撤回漢中[6] 。所以,此事件本身是虛構的。

且當時就有人質疑:司馬懿如果真得到這樣的機會,麾下十餘萬大軍,把他圍住不就完了? 派幾個神射手過去射諸葛亮,或者派乙個小隊過去火力偵察一下,立即就可以拆穿諸葛亮的把戲,一直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再怎樣也不至愚蠢膽怯到「扭頭就跑」的地步。

另一種觀點認為,這是作者根據三國志裴松之注「郭衝三事」改編的一段故事,[2] 而「郭衝三事」並未說明諸葛亮是在街亭之戰時用的空城計,以司馬懿在街亭之戰時的所在地來否定「郭衝三事」實在是牛頭不對馬嘴。另外,歷史上也確有一些運用空城計成功的例子,如果「神射手」、「火力偵察」的質疑成立,那歷史上其他人的空城計豈不是都無法成立?故而不宜盲目否定「郭衝三事」的真實性。

司馬懿只是提拔了乙個小兵 ,為何多年後此人讓諸葛亮死不瞑目?

19樓:東霓

因為此人完成了諸葛亮一直想完成而又沒有完成的事情——攻下魏國。

20樓:小貓不吃醋

當時這個小人確實改變了很多的東西,然後整體都會感覺到他的厲害了,

21樓:這名字好記哦

自從他的屯田措施開展以後,國家的農業得到快速發展,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繁榮,更是極大的提公升了國家實力。可以說,曹魏政權能在三國中始終保持實力最強,特別是後期,鄧艾的許多政治主張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22樓:網友

更是極大的提公升了國家實力。可以說,曹魏政權能在三國中始終保持實力最強。

23樓:卡卡西的靈魂

其實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繁榮,更是極大的提公升了國家實力。可以說,曹魏政權能在三國中始終保持實力最強,人讓諸葛亮死不瞑目。

司馬懿是靠什麼打敗諸葛亮的,司馬懿和諸葛亮的最後一次戰役是在什麼地方

5無為無畏 司馬懿的堅忍不拔 鍥而不捨,最終使諸葛亮的北伐大業慘遭失敗。 901林穎 他靠的是計謀,很會帶兵,瞭解兵法戰略,戰術穩定,常常穩打穩拿,最重要的是,司馬懿他後繼有人,他兒子比他更厲害 拖,司馬拖死諸葛,嗯,厲害。 司馬懿比諸葛亮高明的5理由 1.司馬懿在戰略上勝諸葛亮一籌。諸葛亮在區域性...

司馬懿和諸葛亮哪個更厲害?司馬懿與諸葛亮誰更厲害?

司馬懿和諸葛亮相比,司馬懿更厲害些。諸葛亮雖然足智多謀,卻沒有笑到最後。諸葛亮 181年7月23 日 234 年8月28日 早早就死了,他輔佐的漢也沒有取得霸權。而司馬懿卻勝利了。諸葛亮厲害。因為都乾的是同一件事,諸葛亮能在大權獨攬的同時,給自己留下一個好名聲,在世人心裡樹立一個忠義的形象。在諸葛亮...

諸葛亮送司馬懿女人衣服司馬懿卻問候諸葛身體好不好

這個是,三國演義,第103回 上方谷司馬受困 五丈原諸葛禳星,裡邊的一幕。諸葛的做法就是激怒司馬懿出來交戰,不過司馬老謀深算沒上當而已。司馬懿的確是被諸葛亮當眾侮辱,但為何被辱都沒有一點生氣呢,司馬懿心胸寬廣,因為他知道這是諸葛亮的一道激將法,他不會中計其實被侮辱和成功感是相互相乘的,於自己失敗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