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wo桃園結義
形而上是不存在於時間、空間的現象,自身即是超自然的存在,以理性的思維,或是與生俱來的第六感才能感覺到的究極之物。
形而上學是西方哲學的一個哲學流派,就是研究超越感性經驗、超越具體事物的抽象原則的哲學。
形而上與形而上學的區別
2樓:匿名使用者
形而上學是指通過理性的推理和邏輯研究不能直接通過感知所得到的問題。形而上學是指哲學的基本法則。形而上學關注理論哲學的核心問題,如基礎、前提、成因、第一原因,和基本結構,如所有真實存在的意義和目的。
形而上學研究的範圍很多時是超形態的。
形而上學也叫「第一哲學」,如笛卡兒的《第一哲學沉思錄》(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稱為《形而上學沉思錄》。亞里士多德把人類的知識分為三部分,用大樹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礎的部分,也就是樹根,是形而上學,它是一切知識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學,好比樹幹;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學,以樹枝來比喻。
在西方,形而上學共有三個傳統分支:
1. 本體論——研究存在的問題。
2. 神學——研究神或眾神及關於神的問題。
3. 普遍科學——研究第一原則,當中引發其他的詢問。例如:非矛盾定律。在特定的範疇下,一個客體不能同時存在又不存在。
形而上的另外一個定義: 由於反感教條主義的只講形式,不究實質。「形而上」這一概念最初出現是因為黑格爾。
黑格爾之前的哲學家的哲學體系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探求整體,試圖為人們對世界的知識建立一套永恆的標準。所以哲學上就有了這樣一個分界點,黑格爾之前的哲學被稱為「形而上」的哲學,之後的哲學則是「形而下」 黑格爾把形而上做為與"辯證法"相對立的一種機械教條的研究方法來批判,因此形而上也可以表示教條主義,指用孤立、靜止、片面的眼光看世界,認為一切事物都孤立的永遠不變的。
英語metaphysic或拉丁語metaphysica一詞源自希臘語:μετά(metá),意思是之後或之上,而 φυσικά(physiká)在希臘語原意是「自然,自然的產物」,兩個字根組合起來metaphysica的意思就是「在自然之後」。 metaphysica的出現其實由於亞里士多德把它寫於他的另一篇著作《物理學》之後。
因此這編寫於物理之後的著作所**的問題就成了現在形而上學研究的基本問題。
中文譯名「形而上學」取自《易經》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一語,由日本人(明治時期)井上哲次郎metaphysic翻譯而來。
形而上學和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有什麼區別
3樓:哎喲
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主要內容不同、代表不同、意義不同。
1、主要內容不同:形而上學為一個哲學分支學科,對存在的研究。它亦被提出為是對科學以外、無形體、不可證明的事物的研究;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在總結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
2、代表不同:當哲學在古希臘成為知識形式以後,由於所形成的對存在之為存在的形式化的研究不斷深入,儘管柏拉圖曾告誡應注意理念的作用,亞里士多德還是主觀的把存在歸結於形式;17世紀英國的唯物主義者有培根、霍布斯、洛克;18世紀法國的唯物主義者有拉美特利、愛爾維修、狄德羅、霍爾**;19世紀德國的唯物主義者費爾巴哈(近代唯物主義的集大成者)。
3、意義不同:形而上學根據可證實性原則還是可驗證性原則,形而上學命題都被批判者視為是沒有意義的言說,形而上學命題表面上看具有綜合命題的語法形式,實際上是不可能得到任何經驗的證實或驗證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客觀存在的物質實體,物體是不依賴於人們思想的東西,它是世界上一切變化的基礎。
4樓:沫沫容
首先解釋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是翻譯過來的,最早要追隨到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這部著作,但是其實這部著作直翻譯是後物理學或原物理學。形而上學,從更廣泛的意義上看,是「形而上」的學問。這樣應該比較好理解,就是超越現實的,追求永恆和絕對的學問。
裡面還涉及很多問題,這裡不一一列出。
馬哲中反對「形而上學」最主要是反對這門學問的思維方式,及是大家常說的靜止地,孤立地,片面的思路。
這個涉及哲學最基本的問題,就是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
接著解釋唯物主義:
在這個關係問題上有兩方面,其中第一個方面也是最根本的方面就是思維與存在誰是第一性,也就是誰先誰後,誰決定誰,誰是世界的本原的問題。
當認為思維是世界第一性,是世界的本原,這就是唯心主義
當認為存在是世界第一性,是世界的本原,這就是唯物主義
除了這個意義上的區分,其它的使用都是不正確。
最後解釋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就是指以形而上學思維方式(靜止地,孤立地,片面地)的唯物主義(堅持物質決定意識)
舉例:比如我認為世界上最先存在的東西是物質,意識是物質的衍生物,但是我只看到物質決定意識,看不見人們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改造物質世界。那麼我就是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者。
如果我認為世界一切都是我的精神意識的產物,而且我認為世界上一切的東西都永恆不變,那麼我就是形而上學唯心主義者。
5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問題相當於問鳥和燕子有什麼區別
什麼是形而上學?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區別。
6樓:額蓴額
形而上學就是「純哲學」。那麼,什麼可稱之為純哲學呢?實際上,當人們問到「所有的存在者從何而來」時,哲學便已產生。
當問到「作為所有存在者的最後根據的那個終極的存在者」時,人們不外乎有三種回答:一是世界、或者「物質」之類;二是上帝、或「天」;三是人的先驗的「性」。但它們實質上都是先驗的主體性、實體性,如黑格爾所言:
「實體即是主體。」進行這種思考和工作的可稱之為哲學家,而這種追求實際上就是形而上學。形而上學就是追問作為所有存在者的最後根據的那個終極的存在者,亦即追問作為所有的物的「本」「體」的那個物。
《易·繫辭傳》:「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學是關於「道」的哲學,「形而下學」是關於「器」的科學技術、倫理道德、制度安排等等 形而上學和形而下學有何區別- - 《易.繫辭上》中說: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意思就是: 在世界萬物形成之前,物質還沒有可見的形狀,這是"形而上",即有形物質形成之前的物質,《易經》中把這種狀態中的物質叫做"道"。
"道"是無形的物質實體,是世界萬物的本質、根源和本體。因為它是一種物質,所以我們可以把它叫做本質物質;當本質物質、本體或"道"發展變化為萬物以後,物質具有了可見的形狀,這就是"形而下",即有形以後的物質,《易經》中把這種狀態中的物質叫做"器"。"器"就是擁有具體形態、形體、質量和硬度的世界萬物,我們可以把它叫做現實物質。
"道"是"器"的根源、本質和本體,"器"是"道"的發展態。 在各種哲學理論中,對"形而上"的"道"、也就是現實物質世界形成之前的無形的本質物質世界中的問題進行研究和論述的學說,就是形而上學;對"形而下"的"器"、也就是現實世界形成以後的有形的現實世界中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和論述的學說,就是形而下學。 研究和論述形而上學,首先要通過對現實世界中的各種事物進行全面而又準確的認識和界定後,才能夠推斷本質物質的有關情況,這種學說認為物質在本質上是不變的。
????? 形而下學的理論根據就是現實世界中的各種事物,它主要是以萬事萬物為線索,根據物質的運動、發展和變化情況,研究和認識各種事物並解釋現實問題,這種理論認為世界中的所有事物都是變化的。 形而上學揭示了組成物質世界的本體的不變性,形而下學揭示了物質在現實世界中的變化性。
總之,在這裡的形而上學實際上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哲學,它和形而下學的關係類似於今天我們政治課本上講的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係。
7樓:濵ce匒騝
這樣理解能通俗易懂: 形而上者,謂之道;相當於意識 形而下者,謂之器。相當於物質
8樓:爆8專用癵
簡而言之,形而上學是**「本源」的哲學概念,是隱藏於形式背後的屬性與內在本質的研究,整個哲學史基本上可以說是一部「形而上學」哲學史。馬克思哲學認為形而上學是靜止的、片面的、孤立的,這是從唯物論觀點出發的。形而上學的**伴隨著哲學的發展會繼續深奧下去,是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滿意請採納
形而上學和形而下學的區別?
9樓:匿名使用者
《易.繫辭上》中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意思就是:
在世界萬物形成之前,物質還沒有可見的形狀,這是"形而上",即有形物質形成之前的物質,《易經》中把這種狀態中的物質叫做"道"。"道"是無形的物質實體,是世界萬物的本質、根源和本體。因為它是一種物質,所以我們可以把它叫做本質物質;當本質物質、本體或"道"發展變化為萬物以後,物質具有了可見的形狀,這就是"形而下",即有形以後的物質,《易經》中把這種狀態中的物質叫做"器"。
"器"就是擁有具體形態、形體、質量和硬度的世界萬物,我們可以把它叫做現實物質。"道"是"器"的根源、本質和本體,"器"是"道"的發展態。
在各種哲學理論中,對"形而上"的"道"、也就是現實物質世界形成之前的無形的本質物質世界中的問題進行研究和論述的學說,就是形而上學;對"形而下"的"器"、也就是現實世界形成以後的有形的現實世界中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和論述的學說,就是形而下學。
研究和論述形而上學,首先要通過對現實世界中的各種事物進行全面而又準確的認識和界定後,才能夠推斷本質物質的有關情況,這種學說認為物質在本質上是不變的。
形而下學的理論根據就是現實世界中的各種事物,它主要是以萬事萬物為線索,根據物質的運動、發展和變化情況,研究和認識各種事物並解釋現實問題,這種理論認為世界中的所有事物都是變化的。
形而上學揭示了組成物質世界的本體的不變性,形而下學揭示了物質在現實世界中的變化性。總之,在這裡的形而上學實際上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哲學,它和形而下學的關係類似於今天我們政治課本上講的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係。
10樓:匿名使用者
#把下面的「形而上學」概念弄清楚了,他們的區別自然就清楚了#我覺得這個版本的解釋,最準確!#
◎((形而上學(亦可簡稱為形上學)英文是metaphysics,它源於希臘文,字根為meta及physica,字面意思為「物理學之後」(after physics)。它的緣起如下:當古希臘大哲亞里士多德(aristotle)死後,他的後學編輯他的遺集時,將他討論所謂「第一哲學」(first philosophy)的著作置於所謂「第二哲學」(second philosophy)之後,而後者又稱為物理學(physics),它的意義比今天的一般用法廣泛:
泛指對一切可經驗事物的整體之研究;因此,相對而言,形而上學便指對經驗以外或以上的事物的整體之研究。另外,由於有些哲學家相信哲學研究的物件(事物的終極真相)往往不在經驗層面而在於超經驗層面,因此,他們以為哲學的研究範圍與形上的重迭。當代實用主義哲學家詹姆士便曾於其《若干哲學問題》一書中說形上學即是哲學。
不過,今天一般學者多數以為形上學只是哲學的其中一個部門,此外,哲學尚有知識論、道德哲學、語言分析等其它部門。
自古希臘迄今,形上學家最感興趣的超經驗事物為我們所面對的整個宇宙實體,尤其是它的兩個面相:它的存有(being)或即實在(reality),以及它的起源(origin)和生成變化(becoming)。因此,形上學便發展出兩大部門:
存有論(ontology,又可譯為本體論),以及宇宙論(cosmology)。前者以研究宇宙的存有為主,後者則以研究宇宙的生化為主。
綜合上面所述,我們可以這樣界定形而上學:
「它是研究宇宙的終極真相的一門學科,包括宇宙的存有(存有論)和宇宙的生成變化(宇宙論)。」))
※附帶一提,「形而上學」一詞的中譯是日本人所譯,這個譯法十分典雅該切,它源於《
易繫辭》的一句說話:「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裡「形」或「形而下」指
所有經驗事物,而「形而上」則指所有超經驗的事物,因此,此詞能準確翻譯metaphysics
一詞的意義。另外,近代有人把此詞翻譯為「玄學」,但後者的意義卻不夠準確,因為「玄
」的本義為深黑色,引申為深奧的道理,後來更用來特指魏晉時期人們所談的老莊、周易的
哲理。所以,後者較易令人產生誤解,今天已較少人採用。
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區別,形而上學和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有什麼區別
唯心主義,主要是指 物質觀 上,認為世界的本源是精神,與唯物主義相對。形而上學,主要是指 對運動和發展 的看法,它孤立 靜止 片面地看待物質及其運動,與其相對的是辯證法,辯證法聯絡 發展 全面地看待物質及其運動。唯心主義可以形而上學,也有非形而上學的唯心主義 唯物主義同樣可以形而上學,如機械唯物主義...
什麼叫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形而上學和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有什麼區別
即在世界本原問題上堅持唯物主義 在發展問題上否定辯證法,認為世界是孤立的 靜止的 機械的。 海枯了心不變 又稱機械唯物主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指用形而上學觀點解釋宇宙的唯物主義哲學 狹義指西方哲學史上第二種唯物主義形態,即16 18世紀的唯物主義哲學。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亦稱機械唯物主義,唯物主義...
形而上學跟玄學到底有什麼區別,形而上學和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有什麼區別
我叫馬拉松 一般來說,形而上學和玄學是相同的意思,都屬於哲學術語,都是屬於唯心主義的。就兩者的區別來說,一是 有別,二是概括範疇有別,三是使用區域有別。形而上學 取自 易經 中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一語。玄學 是對道家的表達 可以說玄學是道家的一種分支或改進。玄 字出自老子 道德經 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