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亦反其本末」的翻譯

時間 2021-10-15 00:03:28

1樓:金果

蓋亦反其本矣的意思是:還是返回到根本上來吧。

蓋亦反其本末出自:

原文節選: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於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

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途,天下之慾疾其君者,皆欲赴愬於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譯文:(孟子)說:「那麼,小國本來不可以與大國為敵,人少的國家本來不可以與人多的國家為敵,弱國本來不可以與強國為敵。天下的土地,縱橫各一千多裡的(國家)有九個。

齊國的土地總算起來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這與鄒國和楚國打仗有什麼不同呢?還是回到根本上來吧。(如果)您現在釋出政令施行仁政。

使得天下當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來做官,種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來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貨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

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國那些憎恨他們君主的人都想跑來向您申訴。如果像這樣,誰還能抵擋您呢?」

擴充套件資料:

解讀:從反面論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齊宣王徹底改弦易轍,放棄霸道,實行王道。齊宣王不能實行王道,不是方法問題,而是一心要實行「霸道」。

孟子先以「興甲兵」幾句,不直說霸道,卻列舉了霸道的種種害處,使齊宣王不得不說出「吾何快於是」,從而引導他說出「大欲」。

「笑而不言」四字,寫出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閃閃,不那麼理直氣壯的神態,極盡傳神之妙。孟子明知齊宣王的「大欲」仍是霸業,卻故意以口腹聲色之娛來揣度,形成文章的頓挫。

然後道破其「大欲」乃是以力爭霸天下,點明齊宣王的「大欲」後,旋即以「緣木求魚」這個生動的比喻,徹底打碎了他的幻想,猶如當頭棒喝,使文勢如懸崖墜石,有千鈞之力。

宣王不禁驚言:有這麼嚴重嗎?孟子再步步進逼,以鄒與楚戰為喻,說明齊若與天下對抗,強弱不均之勢顯而易見,從而匯出小不敵大、寡不敵眾、弱不敵強的結論。

以使齊宣王徹底放棄「霸道」。霸道的危害既已講清,孟子再正面鋪寫行仁政王道的威力,就不能不令齊宣王怦然心動了。

作者介紹: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鄒國(現山東省鄒城市)人,有人認為鄒國是魯國的附屬國,也有人說孟子是魯國人。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義流派。在政治上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在學說上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

孟子相傳為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父名激,母鄒氏。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後世尊稱為亞聖。其**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

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共同編寫完成。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遊歷於齊、宋、滕、魏、魯等諸國,希望追隨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

前後歷時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而沒有得到實行。最後他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的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揮。他們都把全民教育當作實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

一方面,主張「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滕文公章句上)加強學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當政者要身體力行,率先垂範。「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離婁章句上)以榜樣的力量,教化百姓。教化的目的,就是要百姓「明人倫」,以建立一個「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滕文公章句上)的和諧融洽的有人倫秩序的理想社會。

2樓:匿名使用者

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以一服八,何以異於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

蓋亦反其本矣

何不回到王天下的根本上來。

蓋,音hé,通「盍」,何不。亦,助詞,無義。其,代詞,指上文「則王乎」之「王」。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的典故,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的典故與那個人物有關

考烈王無子,趙人李園欲獻其妹給考烈王而不得,遂獻於春申君。此事知之者無幾。不久,李園妹懷孕,李園兄妹與春申君瞞天過海,將李園妹獻於考烈王,生一子,立為太子。李園恐事情暴露,密謀致春申君於死地。春申君幕僚朱英多次提醒春申君提防李園,春申君不以為然。考烈王死,李園果使人刺殺春申君。司馬遷評價春申君說 當...

自護其短翻譯,自護其短的原文翻譯

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任於南方,席上食菱,並殼入口。或曰 啖菱須去殼。其人自護其短,曰 我非不知,並殼者,欲以去熱也。問者曰 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 前山後山,何地不有?夫菱生於水而曰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譯文 有個北方人,自出生以來就沒有見過菱角。後來到南方作官,一次大家 坐在席上吃菱角,這個人連殼...

飲酒(其五)全文及解釋,飲酒(其五)的全文翻譯

飲酒 其五 陶淵明全文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譯文我家建在眾人聚居的繁華道,可從沒有煩神應酬車馬喧鬧。要問我怎能如此之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東牆下采擷清菊時心情徜徉,猛然抬頭喜見南山勝景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