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東陽馬生序原文 翻譯 重點詞語等,以及相關聯絡

時間 2021-08-11 17:06:49

1樓:116貝貝愛

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原文:

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餘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蓋餘之勤且艱若此。

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後,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於餘者乎?今諸生學於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

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餘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餘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餘,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辯,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於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

其將歸見其親也,餘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餘勉鄉人以學者,餘之志也;詆我誇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餘者哉!

白話釋義:

我年幼時就愛學習。因為家中貧窮,無法得到書來看,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約定日期送還。天氣酷寒時,硯池中的水凍成了堅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鬆抄書。

抄寫完後,趕快送還人家,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

因此人們大多肯將書借給我,我因而能夠看各種各樣的書。已經成年之後,更加仰慕聖賢的學說,又苦於不能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著經書向同鄉前輩求教。

前輩德高望重,門人學生擠滿了他的房間,他的言辭和態度從未稍有委婉。我站著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低身側耳向他請教;有時遭到他的訓斥,表情更為恭敬,禮貌更為周到,不敢答覆一句話;等到他高興時,就又向他請教。所以我雖然愚鈍,最終還是得到不少教益。

當我尋師時,揹著書箱,把鞋後幫踩在腳後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嚴冬寒風凜冽,大雪深達幾尺,腳和**受凍裂開都不知道。到學舍後,四肢僵硬不能動彈,僕人給我灌下熱水,用被子圍蓋身上,過了很久才暖和過來。

住在旅館,我每天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學舍的求學者都穿著錦繡衣服,戴著有紅色帽帶、飾有珍寶的帽子,腰間掛著白玉環,左邊佩戴著刀,右邊備有香囊,光彩鮮明,如同神人;我卻穿著舊棉袍、破衣服處於他們之間,毫無羨慕的意思。

因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並不覺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勞和艱辛大概就是這樣。如今我雖已年老,沒有什麼成就,但所幸還得以置身於君子的行列中,承受著天子的恩寵榮耀,追隨在公卿之後,每天陪侍著皇上,聽候詢問,天底下也不適當地稱頌自己的姓名,更何況才能超過我的人呢?

如今的學生們在太學中學習,朝廷每天供給膳食,父母每年都贈給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沒有凍餓的憂慮了;坐在大廈之下誦讀經書,沒有奔走的勞苦了;有司業和博士當他們的老師,沒有詢問而不告訴,求教而無所收穫的了。

凡是所應該具備的書籍,都集中在這裡,不必再像我這樣用手抄錄,從別人處借來然後才能看到了。他們中如果學業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養成的,如果不是天賦、資質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這樣專一,難道可以說是別人的過錯嗎!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中已學習二年了,同輩人很稱讚他的德行。我到京師朝見皇帝時,馬生以同鄉晚輩的身份拜見我,寫了一封長信作為禮物,文辭很順暢通達,同他論辯,言語溫和而態度謙恭。

他自己說少年時對於學習很用心、刻苦,這可以稱作善於學習者吧!他將要回家拜見父母雙親,我特地將自己治學的艱難告訴他。如果說我勉勵同鄉努力學習,則是我的志意;如果詆譭我誇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鄉前驕傲,難道是瞭解我嗎?

詞語:1、東陽:今浙江東陽縣,當時與潛溪同屬金華府。馬生:姓馬的太學生,即文中的馬君則。序:文體名,有書序、贈序二種,本篇為贈序。

2、餘:我。嗜(shì)學:愛好讀書。

3、致:得到。

4、假借:借。

5、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鬆讀書。弗,不。之,指代抄書。

6、走:跑,這裡意為「趕快」。

7、逾約:超過約定的期限。

8、既:已經,到了。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歲時,舉行加冠(束髮戴帽)儀式,表示已成年。

9、聖賢之道:指孔孟儒家的道統。宋濂是一個主張仁義道德的理學家,所以十分推崇它。

10、碩(shuò)師:學問淵博的老師。遊:交遊。

11、嘗:曾。趨:奔赴。

12、鄉之先達:當地在道德學問上有名望的前輩。這裡指浦江的柳貫、義烏的黃溍等古文家。執經叩問:攜帶經書去請教。

13、稍降辭色:把言辭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辭色,言辭和臉色。

14、援疑質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

15、叱(chì)(咄duō):訓斥,呵責。

16、俟(sì):等待。忻(xīn):同「欣」。

17、卒:終於。

18、篋(qiè):箱子。曳屣(yè xǐ):拖著鞋子。

19、窮冬:隆冬。

聯絡:此篇贈序是宋濂寫給他的同鄉晚生馬君則的。作者贈他這篇文章,是以勉勵他勤奮學習,但意思卻不直接說出,而是從自己的親身經歷和體會中引申而出,婉轉含蓄,平易親切,字裡行間充滿了一個碩德長者對晚生後輩的殷切期望,讀來令人感動。

寫作背景:

明洪武十一年,宋濂應詔從家鄉浦江到應天(今江蘇南京)去朝見,同鄉晚輩馬君則前來拜訪,宋濂寫下了此篇贈序,介紹自己的學習經歷和學習態度,以勉勵他人勤奮。

全文分三大段。第一段寫自己青少年時代求學的情形,著意突出其「勤且艱」的好學精神。內中又分四個層次。

第一層從借書之難寫自己學習條件的艱苦。因家貧無書,只好借書、抄書,儘管天大寒,硯結冰,手指凍僵,也不敢稍有懈怠。

第二層從求師之難,寫虛心好學的必要。百里求師,恭謹小心。雖遇叱咄,終有所獲。

第三層從生活條件之難,寫自己安於清貧,不慕富貴,因學有所得,故只覺其樂而不覺其苦,強調只要精神充實,生活條件的艱苦是微不足道的。

第四層是這一段的總結。由於自己不怕各種艱難,勤苦學習,所以終於學有所成。雖然作者謙虛地說自己「未有所成」,但一代大儒的事實,是不待自言而人都明白的。

最後「況才之過於餘者乎」的反詰句承前啟後,內容十分豐富。首先作者用反詰的語氣強調了天分稍高的人若能像自己這樣勤奮,必能取得越自己的卓絕成就。同時言外之意是說自己並不是天才,所以能取得現在的成績,都是勤奮苦學的結果。

推而言之,人若不是天資過分低下,學無所成,就只怪自己刻苦努力不夠了。

從下文知道,馬生是一個勤奮好學的青年,他只要堅持下去,其前途也是不可限量的。所以這一句話雖寥寥數字,但含義深厚,作用大,既照應了上文,又關聯了下文,扣緊了贈序的主題,把自己對馬生的勸誡、勉勵和期望,誠懇而又不失含蓄地從容道出,表現出「雍容渾穆」的大家風度。

第二段緊承第一段,寫當代太學生學習條件的優越,與作者青年時代求學的艱難形成鮮明的對照,從反面強調了勤苦學習的必要性。「日有廩稍之供」云云是與上文生活條件之苦對比,「有司業、博士為之師」云云是與上文求師之難對比,「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云云,與上文借書之難對比。

通過對比,人們很清楚地看出當今太學生在讀書、求師、生活等幾個方面,都比作者當年的求學條件優越得多,但卻業有未精,德有未成。最後用一個選擇句式又加一個反詰句式,強調指出:關鍵就在於這些太學生既不勤奮又不刻苦。

這又是對上段第四層的照應。

以上兩段從正反兩個方面強調了勤苦學習的重要性,雖未明言是對馬生的勸勵,而勸勵之意自明。然而文章畢竟是為馬生而作的,所以至第三段便明確地寫到馬生,點明寫序的目的,這就是「道為學之難」,「勉鄉人以學者」。

因為勸勵的內容在上兩段中已經寫足,所以這裡便只講些推獎褒美的話,但是殷切款誠之意,馬生是不難心領神會的。

宋濂為人寬厚誠謹,謙恭下人。此文也是一如其人,寫得情辭婉轉,平易親切。其實按他的聲望、地位,他完全可以擺出長者的架子,正面說理大發議論,把這個青年教訓一通的。然而他卻不這樣做。

他絕口不說你們青年應當怎樣怎樣,而只是說「我」曾經怎樣怎樣,自己放在與對方平等的地位上,用自己親身的經歷和切身的體會去和人談心。

不僅從道理上,而且從形象上、情感上去啟發影響讀者,使人感到在文章深處有一種崇高的人格感召力量,在閱讀過程中,讀者會在不知不覺中縮短了與作者思想上的距離,贊同他的意見,並樂於照著他的意見去做。寫文章要能達到這一步,決非只是一個文章技巧問題,這是需要有深厚的思想修養作基礎的。

其次,作者在說理上,也不是憑空論道,而是善於讓思想、道理從事實的敘述中自然地流露出來。而在事實的敘述中,又善於將概括的述說與典型的細節描繪有機地結合起來,這就使文章具體實在,僅在行文上簡練生動,而且還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例如在說到讀書之難時,作者在概括地敘述了自己因家貧無書,不得不借書、抄書,計日以還的情形後說:「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通過這樣一個典型的細節描寫,就使人對作者當初讀書的勤奮及學習條件的艱苦,有了一個生動形象的具體感受。理在事中,而事頗感人。這也是此文使人樂於贊同並接受作者意見的又一個內在的原因。

而且,文章渾然天成,內在結構卻十分嚴密而緊湊。本來文章所贈送的物件是一篇之主體。然而文章卻偏把主體拋在一邊,先從自己談起,從容道來,由己及人,至最後才談及贈送的物件。

看似漫不經心,實則匠心獨運。

在文章的深層結構中,主賓之間有一種緊密的內在聯絡,時時針對著主,處處照應到主,而卻避免了一般贈序文章直露生硬的缺點,使文章委婉含蓄,意味深長。在寫作中又成功地運用了對比映襯的手法,使左右有對比,前後有照應,文章於寬閒中顯示嚴整,「魚魚雅雅,自中節度」。這一點給人的印象也是十分深刻的。

送東陽馬生序,《送東陽馬生序》的原文及其拼音是什麼?

my來也 原文 餘幼時即嗜 sh 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 ji 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 y n 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 f 之怠 d i 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 ji 餘,餘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 gu n 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 q 百里...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啟示,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600字

夢想世界 讀 送東陽馬生序 有感 宋濂自幼家境不好,沒有書可以看,但他既使是文別人借書看,依然做到了遍觀群書。相較之下我們的條件比他好多,好上千倍上百倍,竟不知珍惜,竟學成這樣,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麼!環境的優越與否壓根不能構成學不好的理由。試想一下,同一個時代的人馬生不是也比宋濂的學習條件好麼,不是...

《送東陽馬生序》有感!!速度啊

前些時候,我又預習了一篇名叫 送東陽馬生序 的古文,讓我獲益良多。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例子,使同為學生的我感到這似乎不是幾百年前的故事,而是我的身邊事,更使我知道求學路上一路坎坎坷坷,我們應不畏艱辛,勇於探索,才能業有所精,德有所成。從文中我們知道,古人因家境貧寒而借書親手抄寫,雖然辛苦卻一點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