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琦琦小粉豬
相同點:都是講學習的;而且都講了後天學習的重要性。
不同點:仲永是先天聰慧,而後天不努力學習,最終成為很平凡的人, 甚至連平凡人都不如;而呂蒙是依靠後天的學習成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人。
兩篇的內容都與學習有關,卻一正一反,一是年長好學、學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學、竟無所成。但都是從不同的方面說明了學習的重要性。
《傷仲永》是通過寫仲永從小天資過人,但後來卻因為「父利其然也」而不使學,最後變成「泯然眾人矣」的事。說明人的天資和後天成才,是與教育有必然關係的。
而《孫權勸學》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且令魯肅歎服,並與之「結友」的佳話。
寫法:《孫權勸學》是以對話為主,言簡意豐;《傷忠永》則敘議結合,借事說理
2樓:左手的紋理
由前文可得,仲永五歲指物作詩立就,並且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所以造成了同鄉的人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可以從側面說明仲永年幼時的才華橫溢,與下文仲永最後的結局:泯然眾人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強調了後後天教育的重要性
3樓:匿名使用者
金溪民方仲永, 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 並自為名。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4樓:葉落and飄零
說明仲永的詩確實有值得觀賞的地方,人們都想得到他的詩
5樓:學習好好學
說明了仲永的天資聰明同縣的人很驚奇
6樓:渴侯佳文
小時候才華橫溢的方仲永,不到二十歲就「泯然眾人」了!
讀罷此文,我不禁為之而「傷」。
我「傷」愚昧無知、貪圖蠅頭小利的方父。由於他的「不使學」,間接地扼殺了一個英才。
我「傷」隨波逐流、整日「環謁邑人」的仲永。由於他「不受之人」,直接斷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文中所寫的方仲永五歲時的表現,儼然是一個神童,但他後來才能喪失,令人惋惜,令人警醒。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會落後」。道理再明白不過了———一個人先天的條件再好,後天不琢不學不勤不練,也會成為一事無成的凡夫俗子,方仲永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如果方仲永立場堅定地變「不使學」為「我要學」,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人們不是「傷仲永」,而是「贊仲永」「學仲永」……
我想,假如我是方仲永,我一定會充分發揮自己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不斷充實自己,厚積薄發,使自己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假如我是方仲永,我會深知「業精於勤,荒於嬉」的道理,把「99%的勤奮+1%的天才=成功」當作座右銘,時刻提醒自己。即便小有成就,也不沾沾自喜,自我滿足,而是更加努力地學習,使自己能「更上一層樓」。
讀完《傷仲永》這篇課文之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如果我是一塊璞玉,定要盡情地「琢」,使之成「器」;是一塊鏽鐵,也要不懈地「磨」,使之成「針」。
初中傷仲永課文和翻譯
7樓:天蠍
《傷仲永 》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楊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翻譯: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不曾認識筆、墨、紙、硯,(有一天)忽然放聲哭著要這些東西。
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仲永)當即寫了四句詩,並且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為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寫好,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題詩。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裡見到他,(他已經)十二三歲了。讓(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
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已經)才能完全消失,成為普通人了。」
王先生說:仲永的通曉、領悟能力是天賦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那麼,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8樓:匿名使用者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見過書寫工具,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他當即寫了四句詩,並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
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作為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寫詩,他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作客,有人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
他的父親認為那樣有利可圖,每天牽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跟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叫他寫詩,已經不能與從前聽說的相稱了。
再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又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舅舅說:「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樣了。」
王先生說:仲永的通曉、領悟能力是天賦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那麼,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9樓:
- -+這個才是正確的!可是來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一下學期教師用書的答案哦!!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不曾認識筆、墨、紙、硯,(有一天)忽然放聲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仲永)當即寫了四句詩,並且題上自己的名字。
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為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寫好,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題詩。
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裡見到他,(他已經)十二三歲了。讓(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
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已經)才能完全消失,成為普通人了。」
王先生說:仲永的通曉、領悟能力是天賦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那麼,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10樓:匿名使用者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鈣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予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
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7年級課文《傷仲永》
11樓:匿名使用者
1、《臨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 哀傷 惋惜 敏而好學 恃才棄學
散文隨筆 敘事 就事說理
2、人的才能並非一成不變,後天的教育和學習在一個人的成長中是十分重要的。
12樓:x小哥真衰
臨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 哀傷,嘆息 敏而好學 恃才棄學
散文隨筆 敘事部分 議論部分 啟示:天賦和後天的教育,後者更重要,後天的教育對一個人是否成才至關重要
13樓:炸彈兒
《臨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 哀傷,嘆息。
只有受到後天的教育
初一年級下冊語文第5課《傷仲永》的翻譯
14樓:匿名使用者
傷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
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重點詞句解釋
一、詞解
1.隸:屬於;
2.世隸耕:世代耕田為業;
3.未嘗:不曾;
4.求:要求
5.異:感到奇怪;
6.借旁近:向鄰居借;
7.與:給;
8.書:寫;
9.為:題寫;
10.以……為意:把……作為詩的內容;
11.觀:看;
12.自是:從此;
13.是:這、此;
14.就:完成;
15.者:......的地方;
16.稍稍:漸漸;
17.或:有人;
18.賓客:用賓客之禮款待,名詞動用(請客);
19.邑人:同縣的人;
20.乞:求取,這裡指花錢求仲永提詩;
21.利其然:貪圖這樣(以此有利可圖);
22.扳:通「攀」,牽,引;
23.環謁:到處拜訪;
24.使:讓;
25.從:跟從;
26.稱:相當;
27.泯然:消失。
28.不至:沒有達到(要求)。
29.王子:王安石的自稱。
30.夫:發議論。
31.固:本來。
二、句解
1.父異焉,借旁近與之。
譯:父親感到十分奇怪,向鄰居借給仲永。
2.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譯:並且自己在詩上題寫上了名字,他的詩把奉養父母、和諧的相處作為詩的內容。
3.自是指物為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譯:從此只要別人指定東西就能寫詩,馬上完成,它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譯:同鄉人感到奇怪,逐漸用賓客之禮款待他父親;有人還用錢來求取仲永的詩。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譯:父親認為這有利可圖,硬拉著仲永到處拜訪同鄉人,不讓他學習。
6.不能稱前時之聞。
譯:不能與以前所聽說的相符合。
7.泯然眾人矣!
譯:仲永的特異之處消失淨盡,以成為普通人。
譯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為業。仲永出生五年,不曾認識筆、墨、紙、硯,(有一天)忽然放聲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仲永)當即寫了四句詩,並且題上自己的名字。
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為內容,傳送給全鄉的讀書人觀賞。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以賓客之禮對待仲永的父親,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題詩。
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王安石)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裡見到他,(他已經)十二三歲了。讓(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
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的)才能已經完全消失,成為普通人了。」
王先生說:仲永的通曉、領悟能力是天賦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那麼,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傷仲永》這篇課文什麼時候學的?
魯教版 六年級下冊12課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五課上海教育出版社 七年級上冊語文第四課。傷仲永 這篇課文是在初一下學期學的。這篇課文選在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五課。是宋代的王安石寫的一篇古文,學生閱讀本課的主要任務是讀讀背背,通其大意即可。七年級上冊。人教版。傷仲永 這篇課文,作者...
傷仲永寫作背景
御宅 自己的理解 傷仲永 是王安石對實事 神童 仲永泯然眾人 有感而發所作的,因此其背景也就是 王安石聽說仲永從有 指物作詩立就 的天賦,詩文 有可觀 處,因此淪為其父親牟利工具,無法收到教育 初次見面時,仲永作詩,詩文不能與聽到的名聲相比 七年後,仲永已經 泯然眾人 找到的資料 公元1025年,方...
怎麼翻譯傷仲永
金溪縣的鄉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不曾認識筆 墨 紙 硯,有一天 忽然放聲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仲永 當即寫了四句詩,並且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 團結同宗族的人為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能 立即完成,詩的文采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