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成語對儒家文化的體現
兩千年來,儒家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一直占主導地位,體現儒家文化中關於人的品德修養,和處事原則方面的成語典故,比比皆是。如「見利思義」(《論語.憲問》),子路請教孔子什麼樣的人才是「**」,孔子說:「在利益面前,首先要考慮它是否符合道義,在逆境面前,也不忘自己平日的諾言,這是最起碼的**標準了」;「見賢思齊」(《論語.里仁》),指遇到比自己賢能的人不應嫉妒,要學習對方的美德,使自己改進向善,成為賢能的人;「過化存神」(《論語.學而》),意為君子所經過的地方,人們都會受到他的感化,達到上下與天地同流。
「反求諸己」(《孟子.離婁上》),指反過來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浩然正氣」(《孟子.公孫丑上》),指正大剛直的精神,孟子說: 「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其為氣也,配義與道」。此外,還有「見義勇為」、「博施濟眾」、「與人為善」、「擇善而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
2樓:匿名使用者
成語與中國文化
薩丕爾在著名的《語言論—一言語研究導論 》中就曾指出:
「語言的內容,不用說,是和文化有密切關係的」,
「語言的詞彙多多少少忠實地反映出它所 服務的文化,從這種意義上說,語言史和文化史沿著平行的路線前進,是完全正確的」。
「人類學家慣於憑種 族、語言和文化這三個綱目來研究人」。
1.漢語成語對儒學的集中體現
儒家思想在中國文化中佔據著主導地位,因為儒家思想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一直處於統治地位。它既有 精華又有糟粕。總的來說,儒學提供了豐富的人生經驗與智慧,凝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心理素質。
有些成語所 表現的思想在今天看來也是很有進步意義的。
如「大義滅親」、「當仁不讓」、「自強不息」、「見義勇為」 、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等。
有些成語表明了儒家文化中關於人 的品德修養和處理原則方面的見解,
如「哀矜勿喜」「不夷不惠」「不忮不求」
「恭而有禮」「觀過知仁」「 見賢思齊」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君子**之美,不**之惡」
「國而忘家 公而忘私」「己所不欲,勿施 於人」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
有些成語閃耀著儒家文化中深刻的哲學內涵的火花,
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人同心,其利斷金」、「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工欲善其事,必先 利其器」、「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等等。
2、漢語成語對道、佛兩種文化的體現
道、佛兩家學說也是中國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無為而治」、「清淨無為」、「絕聖棄智」、「安危 相易,禍福相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等成語都是道家出世的思想和獨具特色的哲學思辯能力的反 映。
與佛教有關的成語多達兩百條。「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在劫難逃」、「勇 猛精進」等成語是佛教教義與理論的直接表達,「聚沙成塔」,「醍醐灌頂」等成語表現了佛教故事。
更多的 成語來自於佛教著作,比如與《五燈會元》有關的成語就有八十餘條,
其中常見的成語有「葉落歸根」、「逢 場作戲」、「雪上加霜」、「拋磚引玉」、「龍蛇混雜」、「單刀直入」、「敲骨吸髓」、「拖泥帶水」、「 看風使舵」、「隨波逐流」和「水漲船高」等。
3、成語對漢族制度文化的全面展示
在歷史的長期發展中,漢民族形成了完整系統的制度,這些制度包括宮廷及民間交往中的禮儀制度和習俗 、官制、外交制度、家庭宗法制度、婚姻制度、兵制、教育科舉制度、法律制度、喪葬制度、典籍制度、天文 曆法制度等等。以及民間的一些風俗、迷信、禁忌等。以下擇要舉例說明。
「折衝尊俎」,原意是指在會盟談判席上制人取勝。「尊俎」,指古代的酒器和放肉的祭器,它們是談判 中必備的物品,這是外交談判制度的折射。歃血為盟」是古代諸侯訂立盟約時的一種儀式,即用手指蘸著牲畜 的血塗於口旁,以表示信守誓約,這是一種莊重的儀式。
「束帛加璧」,指用帛五匹再加上璧玉作為禮物,這 是古代聘請或探問時奉送對方的最貴重的物品。「三跪九叩」指的是臣民對帝王所行的最隆重的宮廷禮節。「 尊卑有序」、「夫貴妻榮」、「光宗耀祖」這類成語是宗法制度的直接表現。
「父慈子孝」、「承歡膝下」、 「兄友弟恭」、「扇枕溫席」等成語是對家庭成員之間親密關係的描繪,這種親密關係正是漢人所十分看重的 道德觀念和行為規範,是維護家庭秩序的基礎,因而也是制度的體現。由於漢民族家庭關係中的核心是男子, 所以在表現制度的成語中,必然以「夫唱婦隨」為主基調。與此同時,漢文化也注重婚姻的持久穩定與美滿幸 福。
因此,也產生了不少象「伉儷情深」、「舉案齊眉」、「相敬如賓」、「故劍情深」、「白頭偕老」、「 比翼雙飛」、「鸞鳳和鳴」這樣的成語。「十惡不赦」、「朋坐族誅」、「明正典刑」、「五馬分屍」、「法 外施仁」等是古代法律制度的記錄。漢文化十分重視教育與科舉制度,強調人只有「尊師重道」、「發憤忘食 」地學習,才能「金榜題名」、「學而優則仕」。
因此不少成語描寫人們刻苦求學,如「程門立雪」、「焚膏 繼晷」、「皓首窮經」、「黃卷青燈」、「鑿壁偷光」、「磨穿鐵硯」、「囊瑩映雪」「韋編三絕」、「懸樑 刺骨」等。不少成語是教與學兩方面經驗的總結。作為學生,要「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融會貫通」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作為教師,要「循循善誘」、「因材施教」、「有教無類」、「誨人不倦」 ,同時還要「為人師表」,注重「言傳身教」,這樣才能「教學相長」。
4、漢語成語對漢民族的文學、繪畫、**、舞蹈、戲曲、書法等藝術形式的全面反映。
文學、繪畫、**、舞蹈、戲曲、書法等都是漢民族精神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一個歷史悠久的民 族必然產生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文學與藝術內容也必然反映到成語當中去,儘管有些成語的語義到今天已經 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究其原意,不少是與以上各方面有直接的關係。
比如「按部就班」這條成語,原指寫文章時結構安排得當,選詞造句合乎規範;「尺幅千里」指圖畫或詩 文篇幅短小,但內容卻極其豐富,意境非常深遠;「烘雲托月」原指作畫時渲染雲彩來襯托月亮的一種技法, 後來比喻繪畫或作文時從側面加以點染或描寫,從而突出主體或主題的一種表現手法。「郊寒島瘦」是對詩作 的某種意境與風格的概括,「駢四儷六」是指盛行於六朝時期的駢體文多用四言、六言的句子對偶排比;「一 字一珠」比喻唱歌吐詞清楚,婉轉圓潤,也比喻詩文寫得精粹;「八音迭奏」指古代漢人把樂器分為八類,它 們輪番演奏,器樂齊全,場面盛大;「粉墨登場」指傳統戲曲中演員用粉、墨化裝後登臺表演;「鸞飄鳳泊」 形容書法的筆勢盤屈飄散;「劍拔弩張」、「入木三分」,形容書法挺拔雄健,功力深厚。諸如此類的成語, 確實不勝列舉。
(二)漢語成語與漢民族的物質文化
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相比,是比較具體直觀的,是漢人長期生產與生活經驗的積累。與精神文化那種深層 次的文化相比,物質文化是一種中層次的文化,也是一種表層文化。不少成語直接反映了漢人的生活方式與生 活內容,成語的選材必然集中於漢人所熟悉的事物,山川地理與園林、宮室建築、服飾飲食,以及各種各樣的 器物、動物等等,都是漢文化中所固有的,它們反映了漢民族物質文化的發展水平。
與飲食有關的成語為數不少,如「茶飯無心」、「粗茶淡飯」、「酒足飯飽」、「酒囊飯袋」等等,成語 中常常「茶」與「飯」並舉,「酒」與「飯」並舉,這是漢民族獨有的茶文化與酒文化的反映。烹飪文化是飲 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故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樣的體現飲食觀念的成語。象「炮鳳烹龍」、「千里 蓴羹」這樣的成語直接記錄了兩種菜名,前者指鮮美的宮廷大菜,後者指一種地方風味名菜。
「五味俱全」的 原義則是指調味齊全適宜。
反映服飾文化的成語中,有不少表現了不同地位身份的人所特有的服飾。帝王后妃和貴族命婦的服飾是「 鳳冠霞帔」、「珠圍翠繞」,古代儒生的裝束則是「褒衣博帶」、「圓冠方領」,朝庭命官是「頂冠束帶」、 「象簡烏紗」,志在山林的隱逸之士則「葛巾野服」、「芒鞋竹杖」,當了帝王,則必「黃袍加身」,普通的 勞動婦女也只能是「荊釵布裙」。因為服飾是人的社會地位、經濟實力的外在表現,古代在服飾上有種種嚴格 的規定,用以顯示官位品階和社會地位的不同,所以漢語中出現這樣豐富的與服飾有關的成語也就不足為怪了 。
成語中反映宮室建築文化極具民族特色,如「碧瓦朱甍」指綠色的屋瓦,紅色的屋脊,形容建築物的華麗 美觀,也表現了漢人建築設計和審美情趣上的總體風格。「層臺累榭」形容房屋建築高下相間、錯落有致,「 雕樑畫棟」形容房屋內部裝飾得富麗堂皇,「鉤心鬥角」形容宮室內部結構錯綜精密,「高亭大榭」專指園林 中供休息和觀賞四周景物的高大建築物,「金城湯池」形容堅固的城防。
成語還帶上了民族自然環境所獨有的山川、園林、交通、氣候等方面的特色。因此,帶有地理名稱的成語 必然是漢語所獨有的,由於本族人對地理知識的瞭解,自然也可以體會到這些成語的「言外之意」。如
「楚河 漢界」、「安如泰山」、「得隴望蜀」、「東南半壁」、「涇渭分明」、「樂不思蜀」、「洛陽紙貴」、「蜀 犬吠日」、「吳牛喘月」、「雁塔題名」、「夜郎自大」、「中流砥柱」、「鄭衛之音」、「終南捷徑」、「 逼上梁山」、「廬山真面目」等等。
圍棋和中國象棋是漢人十分熟悉的娛樂用具,因此,以棋為素材的成語就有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棋逢對手,將遇良才」、
「棋高一著,束手束腳」、「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舉棋不定」、「星羅棋佈」 等。
漢語成語中出現了大量的植物,除松柏、梅、柳、桃、李、蘭、桂、蓮等外,最常出現的要首推行。因為 中國古代盛產竹,漢人的衣食住行無不與竹發生密切的關係,竹在漢民族的物質文化發展史上佔據著極為重要 的地位。竹不僅可滿足日常生活中製造各種物品的需要,還可以是重要的書寫材料,並能製作樂器。
與竹有關 的成語有
「哀絲豪竹」、「吹竹彈絲」、「傍人籬壁」、「蓬篳生輝」、「簞食壺漿」、「得魚忘筌」、「簟 紋如水」、「管中窺豹」、「立竿見影」、「略高一籌」、「功虧一簣」、「南金東箭」、「駑馬戀棧豆」、 「濫竽充數」、「殘編斷簡」、「刀筆老手」、「罄竹難書」、「茂材修竹」、「竹籬茅舍」、「雨後春筍」 、「青梅竹馬」、「勢如破竹」、「胸有成竹」等。
成語還反映了中醫中藥方面的文化內容。如
「痛下鍼砭」、「對症下藥」、「如法炮製」
「妙手回春」「 三年之艾」、「以毒攻毒」、
「換湯不換藥」、「病入膏肓」、「麻木不仁」等。
不少成語選材於漢人常用的器物,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漢族歷史上工藝技術的發展水平。以珠寶、絲綢 和織錦來說,在漢文化中就很具有代表性。與珠寶有關的成語有
「白璧微瑕」、「渾金璞玉」、「探驪得珠」 等,與絲綢有關的成語有「澄江如練」、「繁花似錦」「花團錦簇」、「描龍繡鳳」等。
儒家文化發展與傳承的過程,儒家思想發展歷程
玄元之妙 儒家思想是一種人類社會道德倫理規範的學說。它的最基本的理論基礎是 性善論 正如筆者在 人性善惡論 中指出的,中國古代流行的教子歌 三字經 當中的第一句話就是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也就是說,人的本性 天性 是向善的,是好的。而且,這種本性是相同相近的,帶有普遍性的。只因為後天生活...
儒家文化與中國古代文學的關係?
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並且面帶微笑!中國古代文學的文化特徵是什麼 中國古代文學的文化主要可以歸納為三種 1.宗法文化 2.農業文化 3.血緣文化。這三種文化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並且隨著歷史的演變它們之間相互滲透作用越來越緊密。例如 在封建社會的大家庭裡面,血緣關係十分重要,特別強調輩分和地位的等...
為什麼很多人攻擊儒家文化
喬松棲鶴 攻擊儒學的人其實是不懂儒學,也不懂中國文化。從根本上不是儒學改變了中國文化傳統,而是中國傳統哺育了儒學,從炎黃算起,中國人堅持的傳統有5000年,從夏朝立國算起,中國的歷史有4000年,而儒學呢,不過兩千年,所以說儒學並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中國先祖在代代傳承中形成的,孔子是把中國過去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