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晏衍諫曉楓
孟子對宋勾踐說:「你喜歡遊說嗎?我告訴你遊說(的態度)。
人家理解,我悠然自得無所求;人家不理解,我也悠然自得無所求。」 勾踐問道:「怎樣就能做到悠然自得無所求呢?
孟子說:「崇尚德,愛好義,就能悠然自得無所求。所以士人窮困時不失掉義,得志時不背離道。
窮困時不失掉義,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時不背離道,所以不會使百姓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時,施給人民恩澤;不得志時,修養品德立身在世。窮困時,獨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時還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供參考。
孟子翻譯及原文
2樓:網友
孟子翻譯及原文如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公尺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採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不如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式。
城牆並不是不高啊,護城河並不是不深呀,**裝備也並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並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啊。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邊界,鞏固國防不能憑藉險要的山河,威懾天下不能憑藉銳利的**。
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援幫助他的人就少。支援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援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
《孟子》節選原文和翻譯,《孟子兩則》翻譯及原文
清風白酒留故人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
孟子 告子的文言文原文,孟子告子下原文及翻譯
孟子告子下原文及翻譯 孟子告子下原文及翻譯,如下 魯欲使樂正子為政。孟子曰 吾聞之,喜而不寐。公孫丑曰 樂正於強乎?曰 否。有知慮乎?曰 否。多聞識乎?曰 否。然則奚為喜而不寐?曰 其為人也好善。好善足乎?曰 好善優於天下,而況魯國平?夫苟好善,則四海之內皆將輕千里而來告之以善 夫苟不好善,則人將曰...
《孟子 離婁上》急求翻譯,《孟子 離婁上》的翻譯孟子曰 「自暴者
my青蓮 與糟蹋自己者無啥好說 與拋棄自己者無啥好做。出言詆譭禮義,叫糟蹋自己。自認不能居仁心行正義,叫拋棄自己。仁是人安適的精神住宅 義是人正確的光明大道。把此等住宅空置不住 此等大道捨棄不走,著實可悲!孟子 離婁上 翻譯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我愛滷蛋 孟子說 夏 商 週三代的得天下,是由於仁 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