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妙筆生花的芊芊
譯文字指經過翻譯這種行為由一種文字形式變換為另一種文字形式的文字。另指一種書刊名。月刊,由魯迅和茅盾發起,舊刊為29期,匯聚了當時最有名的作家譯者,2023年6月停刊。
新刊2023年6月停刊,亦名品層出。
2樓:鯨娛文化
「囧」,本義為「光明」。從2023年開始在中文地區的網路社群間成為一種流行的表情符號,成為網路聊天、論壇、部落格中使用最最頻繁的字之一,它被賦予「鬱悶、悲傷、無奈」之意。
3樓:匿名使用者
譯文意思。
就是翻譯過來的意思,
就是這個意思。
4樓:井彭魄
譯文就是翻譯成文字的意思。
5樓:
譯文:翻譯成的文字。
6樓:拓跋思涵宗珧
譯文 [
yìwén
]基本釋義:
(1)指經過翻譯這種行為由一種文字形式變換為另一種文字形式的文字。
(2)另指一種書刊名。月刊,由魯迅和茅盾發起,舊刊為29期,最初三期為魯迅編輯,後由黃源接編,上海生活書店發行。當時,魯迅先生對他的這本「小小的《譯文》」有這樣的說明:
「原料沒有限制、門類也沒有固定」。2023年6月停刊。新刊2023年6月停刊,亦名品層出。
出處:現代
巴金《懷念蕭珊》:「雖然譯文並不恰當,也不是
普希金和
屠格涅夫
的風格,它們卻是有創造性的文學作品,閱讀它們對我是一種享受。」
擴充套件資料:
與譯文相對的詞是原文。
原文 [
yuán
wén]
基本釋義:
(1)徵引、轉寫或改寫時所依據的文字。
(2)翻譯時所依據的詞句或文章。
出處:明
張居正《女誡直解》:「謹案集中《女誡》原文,與《後漢書》字句互異者多。」
白話譯文:詳細的案問的記載都集中在《女誡》的原文中,與《後漢書》中文章字眼和句子彼此不同的地方有很多。
例句:現代
魯迅《二心集·「硬譯」與「文學的階級性」》:「談到日本有許多翻譯太壞,簡直比原文還難讀,他就笑了起來。」
翻譯是什麼?
7樓:demon陌
其中,在甲語和乙語中,「翻」是指的這兩種語言的轉換,即先把一句甲語轉換為一句乙語,然後再把一句乙語轉換為甲語;「譯」是指這兩種語言轉換的過程,把甲語轉換成乙語,在譯成當地語言的文字中,進而明白乙語的含義。二者構成了一般意義上的翻譯,讓更多人瞭解其他語言的含義。
8樓:匿名使用者
1.你好!我叫李明,我來自中國
翻譯是什麼?
9樓:叫那個不知道
翻譯是在準確(信)、通順(達)的基礎上,把一種語言
其中,在甲語和乙語中,「翻」是指的這兩種語言的轉換,即先把一句甲語轉換為一句乙語,然後再把一句乙語轉換為甲語;「譯」是指這兩種語言轉換的過程,把甲語轉換成乙語,在譯成當地語言的文字中,進而明白乙語的含義。二者構成了一般意義上的翻譯,讓更多人瞭解其他語言的含義。
擴充套件資料
主要標準
翻譯是語際交流過程中溝通不同語言的橋樑。一般來說,翻譯的標準主要有兩條:忠實和通順。
1、是指忠實於原文所要傳遞的資訊,也就是說,把原文的資訊完整而準確地表達出來,使譯文讀者得到的資訊與原文讀者得到的資訊大致相同。
2、是指譯文規範、明白易懂,沒有文理不通、結構混亂、邏輯不清的現象。
起源中國的翻譯理論和實踐在世界上有顯著的地位。《詩經》中就講究翻譯的信達雅,《禮記》已有關於翻譯的記載。《周禮》中的「象胥」,就是四方譯官之總稱。
《禮記·王制》提到「五方之民,言語不通」,為了「達其志,通其欲」,各方都有專人,而「北方曰譯」。後來,佛經譯者在「譯」字前加「翻」,成為「翻譯」一詞,一直流傳到今天。
由於中國早期歷史所處的環境,中華文化的近鄰在很長時間內都沒有自己的文字,所以直到佛教傳入前,翻譯並不廣泛存在。
10樓:畢生火焰燃盡你
簡單的說就是語言轉換
翻譯是在準確、通順的基礎上,把一種語言資訊轉變成另一種語言資訊的行為。翻譯是將一種相對陌生的表達方式,轉換成相對熟悉的表達方式的過程。其內容有語言、文字、圖形、符號的翻譯。
其中,「翻」是指對交談的語言轉換,「譯」是指對單向陳述的語言轉換。「翻」是指對交談中的兩種語言進行即時的、一句對一句的轉換,即先把一句甲語轉換為一句乙語,然後再把一句乙語轉換為甲語。這是一種輪流的、交替的語言或資訊轉換。
「譯」是指單向陳述,即說者只說不問,聽者只聽不答,中間為雙語人士,只為說者作語言轉換。
11樓:匿名使用者
翻譯是在心確通順的基礎上把一種語言資訊轉變成另一種語言資訊的行為
12樓:愛藍色的夢
翻譯是把一種語言,變成另外一種語言。
13樓:狂奔的蝸牛哎
把一種語言,變成另外一種語言。
《新崩灘》的譯文是什麼?
14樓:夢微創
長江繼續向東流,經過巫峽。巫峽是杜宇王時派人鑿開用來通江水的。長江經過巫峽,往東流去,經過新崩灘。
這山在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崩塌過一次,晉太元二年又崩塌過一次。崩塌的時候,水倒流一百多裡,掀起幾十丈高的浪頭。現在灘上的石頭,有些圓的像簞,有些方的像笥,像這樣一類的多得很,都是崩塌的山崖上滾落下來的,使得湍急的江水更是洶湧,所以叫它做新崩灘。
那崩塌的山崖剩下的部分,比起其他各個山嶺,還算是高聳突出的。新崩灘下去十多裡,有大巫山,它的高不只是三峽所沒有,而且可以跟岷山、峨眉山爭高低,同衡山、九疑山相併列;它遮護統領周圍的各個山峰,高與雲平,還要到霄漢去衡量它們的高 低啊!
《新崩灘》原文:
江水又東,逕巫峽, 杜宇所鑿以通江水也。江水歷峽東,逕新崩灘。此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晉太元二年又崩。
當崩之日,水逆流百餘裡,湧起數十丈。今灘上有石,或圓如簞,或方似屋,若此者甚眾,皆崩崖所隕,致怒湍流,故謂之「新崩灘」。其頹巖所餘,比之諸嶺,淌為竦桀。
其下十餘里,有大巫山,非惟三峽所無,乃當抗峰岷峨,偕嶺衡疑;其翼附群山,並概青雲,更就霄漢辨其優劣耳!
出處:《新崩灘》選自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
作者簡介:
酈道元(約公元466,469,470或472年—527年),字善長,范陽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平東將軍酈範之子,南北朝時期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仕途坎坷,終未能盡其才。
其曾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將等職,還做過冀州長史,魯陽郡太守,東荊州刺史,河南尹等職務。執法嚴峻,後被北魏朝廷任命為為關右大使。
酈道元年少時博覽奇書,幼時曾隨父親到山東訪求水道,後又遊歷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考察河道溝渠,蒐集有關的風土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撰《水經注》四十卷。
且其文筆雋永,描寫生動,既是一部內容豐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優美的山水散文彙集。可稱為我國遊記文學的開創者,對後世遊記散文的發展影響頗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但均已失傳。
15樓:
長江繼續向東流,經過巫峽。巫峽是杜宇王時派人鑿開用來通江水的。長江經過巫峽,往東流去,經過新崩灘。
這山在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崩塌過一次,晉太元二年又崩塌過一次。崩塌的時候,水倒流一百多裡,掀起幾十丈高的浪頭。現在灘上的石頭,有些圓的像簞,有些方的像笥,像這樣一類的多得很,都是崩塌的山崖上滾落下來的,使得湍急的江水更是洶湧,所以叫它做新崩灘。
那崩塌的山崖剩下的部分,比起其他各個山嶺,還算是高聳突出的。新崩灘下去十多裡,有大巫山,它的高不只是三峽所沒有,而且可以跟岷山、峨眉山爭高低,同衡山、九疑山相併列;它遮護統領周圍的各個山峰,高與雲平,還要到霄漢去衡量它們的高 低啊!
譯文是什麼意思
譯文 意思是經過翻譯,將一種文字形式變換為另一種文字形式的文字。如 將外文書籍翻譯為中文,則翻譯後得到的中文為譯文。又如 把中國古代典籍中的文言文,翻譯成現代白話文,則現代白話文就是譯文。譯文同時也是一種書刊名。由魯迅和茅盾發起的月刊,舊刊為29期,1937年6月停刊 新刊2008年6月停刊。 小籠...
《新崩灘》的譯文是什麼
夢微創 長江繼續向東流,經過巫峽。巫峽是杜宇王時派人鑿開用來通江水的。長江經過巫峽,往東流去,經過新崩灘。這山在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崩塌過一次,晉太元二年又崩塌過一次。崩塌的時候,水倒流一百多裡,掀起幾十丈高的浪頭。現在灘上的石頭,有些圓的像簞,有些方的像笥,像這樣一類的多得很,都是崩塌的山崖上滾落下來...
陋室銘的譯文是什麼
譯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龍就靈異了。這雖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 就不感到簡陋了 青苔碧綠,長到臺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子中。與我談笑的是博學的人,往來的沒有不懂學問的人。可以彈奏樸素的古琴,閱讀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 擾亂兩耳,沒有官府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