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的八種勁力如何練習

時間 2021-11-04 04:58:21

1樓:1巫

太極拳有五門 八勁之說

五門 是:進 退 顧 盼定 也就是 前進 後退 左顧 右盼

中定八勁 是; 掤 捋 擠 按 採 列 肘 靠

這八勁個勁別 這些都在拳架子裡面 如果要練習這些勁別 就要從練習推手中慢慢領會 和提高 所以說掤 捋 擠 按 須認真 上下相隨人難侵 任他巨力來打我 四兩撥動八千斤。

太極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經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漢族傳統拳術。傳統太極拳門派眾多,常見的太極拳流派有陳式、楊式、武式、吳式、孫式、和式等派別,各派既有傳承關係,相互借鑑,也各有自己的特點,呈百花齊放之態。由於太極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種,流派眾多,群眾基礎廣泛,因此是中國武術拳種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太極拳是漢民族辯證的理論思維與武術、藝術、引導術、中醫等的完美結合,它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是高層次的人體文化。作為一種飽含東方包容理念的運動形式,其習練者針對意、氣、形、神的鍛鍊,非常符合人體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對人類個體身心健康以及人類群體的和諧共處,有著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

太極拳含蓄內斂、連綿不斷、以柔克剛、急緩相間、行雲流水的拳術風格使習練者的意、氣、形、神逐漸 趨於圓融一體的至高境界,而其對於武德修養的要求也使得習練者在增強體質的同時提高自身素養,提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融洽與和諧。同時,太極拳也不排斥對身體素質的訓練,講究剛柔並濟,而非只柔無剛的表演、健身操。太極拳動作柔和﹑速度較慢﹑拳式並不難學,而且架勢的高或低﹑運動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據個人的體質而有所不同,能適應不同年齡﹑體質的需要,並非年老弱者專利。

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親身實踐,無論是提高技藝功夫,還是益壽養生,無論是個人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參與太極拳,並從中獲取各自需要。

太極拳鬆沉柔順﹑圓活暢通﹑用意不用力的運動特點,既可消除練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勁,又可避免肌肉﹑關節﹑韌帶等器官的損傷性。既可改變人的用力習慣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當和呼吸不當引起的胸悶緊張﹑氣血受阻的可能性。

太極拳是一門最講求省力打人的藝術,所以借力打人、引進落空是太極拳最本質的特點。要掌握「四兩撥千斤」的巧妙技藝,就是要懂得身法輕靈之理,以意運氣、以意打人,久之則身法無所不合。一身之勁在於整,一身之氣在於斂,身法能一一求對,輕靈自如,達到「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人一挨我,我在下即能得機,而在上即能得勢,上下相隨,前後左右無不得力也。

能得機得勢,乃能捨己從人;能知己知彼,才能因敵變化;能因敵變化,「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之技,才能出神入化。

總之,引進落空、借力打人,周身須完整統一,動則俱動,靜則俱靜,勁斷意不斷,才能一觸即發。牽引在上,運化在胸,儲蓄在腿,主宰在腰,蓄而後發。一身須具備五張弓,才能做到蓄勁如張弓、發勁如發箭。

勁以曲蓄而有餘,周身之勁在於整,發勁要專注一方,須認定準點,做到有的放矢。勁起於腳跟,由腳而腿而腰形於手指,須完整一氣,不能有絲毫間斷。

2樓:手理劍俠

河南省溫縣陳家溝太極拳,世代相傳,其架式與用勁,與一般傳習之太極拳,不盡相同,稱謂陳氏(家)太極拳。明洪武七年(一三七四年)陳氏自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居河南省溫縣常陽村。嗣以陳氏宗族繁衍,遂將常陽村易名為陳家溝。

自陳氏遷溫縣始祖陳卜至今,太極拳世代相傳,一脈相承已有六百年之歷史。陳氏太極拳在此六百年曆程中,關於創造發展,由博而約,以至定型,在陳氏族譜家乘拳譜以及陳氏子孫之著作中,有明確之記載,足資考證。

陳氏太極拳採取陰陽學說,以動靜開合之理,與剛柔虛實之法,為輕沉遲速互練之術;拳勢動作,均以螺旋進退,稱纏絲勁,為陳氏獨創之奧祕,世代口口相傳,頗少文字記載。在陳氏拳譜中,關於理法者,僅為「拳經總歌」及「打手歌」兩篇,為陳氏第九代陳王廷所著。此兩篇文字說明縱放屈伸與諸靠纏繞,運用纏絲勁,及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與捨己從人,還是由己之理。

「打手歌」陳王廷原著為四句,後由子孫衍為六句。茲將「拳經總歌」及「打手歌」錄次∶�

拳經總歌

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

劈打推壓得進步,搬撂橫採也難敵。

鉤棚逼攬人人曉,閃驚巧取有誰知,

佯輸詐走誰雲敗,引誘回沖致勝歸。

滾拴搭掃靈微妙,橫直劈砍奇更奇,

截進遮攔穿心肘,迎風接步紅炮捶。

二換掃壓掛麵腳,左右邊簪壓根腿,

截前壓後無縫鎖,聲東擊西要熟識。

上籠下提君須記,進攻退閃莫遲遲,

藏頭蓋面天下有,攢心剁脅世間稀。

教師不識此中理,難將武藝論高低。

打手歌原著四句�

擠才朋攄捺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

任他巨力人來打,牽動四兩撥千斤。�

子孫衍為六句�

才朋攄擠捺須認真,周身相隨人難進,

任人巨力來攻擊,牽動四兩撥千斤,

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連粘隨就屈伸。

陳氏太極拳於第九代陳王廷時,已編有拳套七套,此外有散手、短打、以及兩人對練之手(或稱打手,現通稱為推手。)經歷代研練,再五傳至第十四代陳長興時,陳氏太極拳已由博而約,去蕪存菁。太極長拳,勢式繁多,已不練習。

十三勢拳架五套,僅練頭套,其餘四套亦棄而不練。炮捶一套,與十三勢相輔相成;十三勢柔多剛少,炮捶剛多柔少,有躥蹦跳躍,騰挪閃戰等動作,補十三勢之不足。但基本功夫仍在於十三勢之熟練,因之陳氏族人亦有不習炮捶者,外姓學習重在健身或年老嫌動作難練亦多不習炮捶。

至於兩人對練之擖手,僅為一種順步(如甲出右足,乙則出左足。或甲出左足,乙則出右足。)插襠動步之式。

兩人上則手搭,下則足靠,上下互相貼上,先則運用才朋才履擠按之法,熟練之後摻入採才列肘靠,以及拳套中各種著法,漸至動步不拘規矩,所謂大才履散手,即在其中。方法簡單,變化無窮。�

陳氏太極拳至第十四代陳長興時,已趨精簡而定型,拳套只練十三勢頭套與炮捶兩套。因之簡稱十三勢為頭套拳,炮捶為二套拳。陳長興一支所傳自其九世祖編定之十三勢及炮捶兩套拳架,迄今已有三百餘年。

綜觀陳氏太極拳始自遷溫始祖陳卜,九傳而至陳王廷而整合,再五傳至陳長興(1771、1853)而精簡定型,歷時已達四百七十餘年,可謂經久研練,精益求矣。��

陳氏太極拳頭套十三勢為柔多剛少,但仍有震腳發勁與較難練之著法。因之與陳長興同代之族人陳有本刪去震腳發勁,變化難練之架式,改為新架,而稱原來拳架為老架。後來十五代陳清萍從新架又變化一套小巧緊湊圈小步活之小架子,為新架之小架,簡稱小架。

因為陳清萍贅婿於陳家溝鄰鎮之趙堡鎮,清萍當時在趙堡教拳,因此亦稱趙堡架。�

陳氏太極拳十三勢老架、新架(與老架同樣寬大)、小架三種拳架,在拳套著勢組合上並無不同,間有式同而名異,或名同而式稍有變化者;但著法不變,僅手法之難易與纏絲之大小多寡而已,至於理法,完全一致。此三種架式並無程度之深淺,因之習老架者不必學新架或小架;學新架、小架者亦不必習老架。如果兼習亦無不可。

昔日楊露禪從陳長興習老架而成楊無敵;武禹襄從陳清萍習小架而技至神化之境,即是明證。�

陳氏太極拳,世代相傳,至**二十

四、五年間,已歷十有九代,名手輩出。自十四代起,因所練十三勢拳套,有老架、新架、小架之分,遂形成陳長興所傳為老架系統,陳有本所傳為新架系統,陳清萍所傳為小架系統。傳至近代,陳發科為老架系統之主要代表,陳鑫為新架系統之主要代表,小架則流傳於趙堡。

拳藝一道,重在師承淵源。研究考證,須明流傳演變。太極拳之源流,傳說不一,假託附會,前人已有辨正矣。

現在所研練之太極拳,皆出自河南溫縣陳家溝而來,為今日練太極人士之所共知公認者,國術界前輩陳泮嶺先生已有言之矣。(見陳泮嶺先生著「太極拳教材」第一章第三節近代太極拳勢傳自陳家溝說)因之陳氏太極拳之史實,誠為我國武術之重要資料。至關於陳氏太極長拳十三勢,受戚繼光拳經之影響,陳氏十三勢名稱之內容與楊家八門五步之十三勢名稱內容有別,以及打手歌之演變等,張唯中先生有詳盡之考據與精闢之論列,已散見於教育部中國武術史料集刊第

一、二兩集之「太極拳原理探微」與「太極拳史料簡說」,以及載於中華文化復興月刊之「太極拳楊派拳譜詳解」諸文之中,彌足珍貴,可資參證。本文僅就陳氏太極拳之創造發展,由博而約,以至定型,以及拳架分勢與世系等,依陳氏子孫之記載,與聞諸師言者,予以縷述,聊供研究參考云爾。

陳氏太極的傳承:

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陳氏世傳之太極拳,取法太極陰陽開合之理,運剛柔化發之勁,為中國武術之上乘者。其根源可遠溯自六百多年前,在明朝洪武七年(公元一三七四年)陳氏先祖自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居河南溫縣常陽村。後因陳氏宗族生嗣繁衍,遂將常陽村易名為陳家溝。

陳氏族人於世居山西洪洞縣之時期便素習長拳,遷居溫縣後,由始祖陳卜以陰陽開合之理,研究拳法,以授子孫。歷代相傳,至九世祖陳王廷,參以戚繼光拳經,編造拳套;以其獨特纏繞運轉之纏絲勁,並配合中醫經絡學和道家導引、吐納之術,形成意識、呼吸及動作相互結合之內功拳法。

陳氏拳藝,世代家傳,不授外姓,從十四祖陳長興,方開先例,外傳於永年楊露禪,並由楊氏引至京城,變化拳式成楊家太極拳而廣為流傳。爾後亦衍生出數家不同之派別。直至十七世祖陳發科,於**十七年秋,受聘至北平教拳,陳氏太極拳始為外間所認識。

陳氏太極拳,自始祖陳卜迄今已六百多年,歷代相傳,其間亦有所改進 。 至第十四世祖陳長興時 , 陳氏拳藝 ,已由博而約而定型。

第十四世祖陳長興所傳者為老架,有頭套十三勢及二套炮捶。另第十四世祖陳有本所傳之新架,則是刪去頭套中之震腳發勁,變化難練之架式而成。第十五世祖陳清萍所傳者為新架之小架,簡稱小架,又稱趙堡架,此套拳路是從新架變化出來,且更為緊湊。

此趟頭套十三勢之三種架式,拳套著勢之結構和運用纏絲勁的法則,完全相同,僅在手法上有所不同。老架著勢寬大,有發勁震腳和跳躍等較難之動作;新架略去較難演練之動作,架式則與老架同樣寬大;小架架式則較為緊湊,發放抖勁之手法亦較多。

陳氏世代相傳之太極拳,原有七套。為長拳一套,十三勢頭,二,三,四,五套,及炮捶一套,傳至陳氏第十四世陳長興,陳有本時,陳氏太極拳,由博而約,專練十三勢頭套,及炮捶兩套。因之現在陳氏傳授之太極拳僅為兩套。

一套為十三勢老架,另一套為炮捶。還有陳氏第十四世陳有本依據老架的拳法而修改的新架、陳氏第十五世陳清萍由新架變化出來的小架。以下便對各拳套做簡單的說明:

頭套老架

老架是陳氏第十四世陳長興所流傳,其動作緩急隨應,剛柔兼備,其間有跳躍、發勁、震腳,架式寬大,氣勢恢巨集。

新架新架是陳氏第十四世陳有本依據老架的拳法而修改,減少動作的難度與跳躍等,但其架式仍然寬大,氣勢巨集偉。

小架小架是陳氏第十五世陳清萍由新架變化出來,為新架的一種 , 拳套結構相同,動作圈小而快速 ,發勁凌厲 ,架式緊湊 , 此拳法流行於陳家溝鄰鎮 趙堡,所以也稱『趙堡架』。

二套炮捶

炮捶是陳氏第十四世陳長興所流傳,為頭套十三勢之輔,勢法重捶,猛如發炮,動作快速,多跳躍發勁,架式開展,氣勢雄壯。

與其它太極拳之差異

陳氏太極拳近年來由於陳門**的努力提倡,學習的人日漸眾多,但是有些人總是有一種錯覺,覺得外形顯得偏剛 ,有震腳 、發勁 、跳躍等動作 ,同時動作也比較快,有些不像太極拳。

因之,陳氏太極拳在一般人心目中,總是覺得不適於老年人,或是婦女們為了健身所作的運動,甚至有些青年人也是這樣想法,以為不是正宗的太極拳,直到學習了陳氏太極拳之後,對於陳氏太極拳才有些認識,而等到練上多年入門了,才能知道其中的奧妙。

以下便就三點來作說明:

一、陳氏太極拳的動作,有快有慢,而且蓄髮明顯,而一般的太極拳動作速度均勻,蓄髮不明顯。

二、陳氏太極拳是肢體呈螺旋運動及纏繞運轉,它是一種纏絲勁,而一般的太極 拳是肢體呈弧形運動,圓轉簡單,是一種抽絲勁。

三、陳氏太極拳的呼吸方法,是以腹部呼吸為主,是採用複式的丹田呼吸法,也就是反呼吸法,一般的太極拳是採用單式的丹田呼吸。

上面所說的不同三點,是犖犖大者,其它小節尚多,姑不具論。陳氏太極拳是以內勁與外功為表裡,健身與技擊並重,鍛鍊著重於內氣的執行,即陳鑫所謂之「 中氣 」。

這個中氣是發於丹田,佈於周身,開則達於四梢 (手足尖端 ),合則仍歸於丹田,是為一開一合,亦即一動一靜。

陳氏太極拳是名符其實的以太極陰陽、訊息盈虛之理為立論,本屈伸開合、纏絲螺旋之法為演練,呼吸自然,動作雍容,以身法中正不偏為根本。

因之,具有增強體質,療治疾病的功能,而於技擊則有以小力勝大力,弱慢勝強快的效果。實為我國武術中極為上乘、高深、奧妙的拳!

男人練習太極有什麼好處,練習八段錦有什麼好處

男人練習太極拳的四大好處 1 改善神經系統 神經系統對我們人體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對於男性而言能起到調節全身各器官功能活動 保持人體內部的完整統一的作用。太極拳通過意念和呼吸與動作配合,促進大腦神經細胞的功能完善,使人體神經系統興奮和抑制過程得到協調,對精神創傷 神經類疾病,如神經衰弱 失眠 高血壓...

太極拳 劍演練水平勁力的常見錯誤有幾點

太極風行者 太極拳練習中脊柱動作的常見錯誤與糾正,可幫助新手進階準確鍛鍊 練太極拳常見的主要錯誤有那些? 手機使用者 任何人練太極拳開始都會有各種各樣的錯誤,不斷的糾正錯誤,水平就不斷提高,糾正錯誤的過程也是個鍛鍊的過程,所以練太極拳不能怕出錯而縮手縮腳,要大膽動,太極拳順應人體規律,你練的舒服狀態...

練習太極拳前後必須注意那幾點,練習太極拳的注意事項

北海禪院 初學太極拳不少人手足無措,不知從何處入手,我個人的體會是應該先克服五大病,一,拙力 二,挺胸 三,提肚 四,撅臀 五,憋氣五大病。如能克服這五大病,就能較快的入門。一,拙力。什麼是拙力,拙力就是僵力。什麼是僵力?僵力就是周身板硬,四肢硬邦邦。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周身放鬆,四肢鬆軟,從出手...